铜梁洞
铜梁洞森林公园位于合川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事处辖区内海拔444.3米的合阳城第一高峰——铜梁山上(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铜梁洞森林公园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理想去处。
中文名称:铜梁洞
地址:合川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
海拔:444.3米
1、景区简介
铜梁洞
铜梁洞森林公园位于合川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事处辖区内海拔444.3米的合阳城第一高峰——铜梁山上(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因山顶有一石洞,当地人依山名称为‘铜梁洞’。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亦于铜梁洞修炼,洞遂更其有名。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铜梁洞森林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理想去处。站在铜梁洞上,合川城区风景尽收眼底。
2、景区历史
铜梁洞
铜梁洞早在西晋时期,左思《蜀都斌》即有记述。明正德九年(1514年),改名“金榜山”,以象征科第吉祥之意,并镌刻《金榜山新名记》石碑立于山上。后又恢复铜梁山名至今。
相传唐闾丘和尚在铜梁洞修行。据《民国合川县志》记载:闾丘唐合州人,世居州南之铜梁山。唐高宗时举进士,能诗文,与杜审言友善.后髡发为僧,居铜梁洞五十年乃去。宋室南渡后,赵氏子孙及其臣仆多逃往合州。明万历《合州志山川》载:“山即赵伯宜之别业,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占斋、灵观、三清楼。山上崖璧留有周祜(鲁国公赵宪仲弟)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彦情淳熙二年(1175年)、沈汝一淳熙十一年(l185年)摩崖题刻诗文。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亦于铜梁洞修炼,洞遂更其有名。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铜梁洞附近有二仙台(后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谭升序其盛况:“崖复以楼,石洞四,前刻神像,左凿门,后通山洞,石床各一,鼎炉支石备在,道士谓闾邱炼丹处也。” 明隆庆五年(1571年),灵观、三清楼毁于兵火。万历七年(1579年)州人李存瑞重建,明末复毁于兵火。入清以后.清朝统治者因不满张三丰在世时反对异族统治,致使二仙台荒废二百余年。迫至民国初年,万县道人谭遁九来合川布道,募捐重修二仙台,民国10年(1921年)9月竣工,邑人莫致中作《创修铜梁洞二仙观记》。重修的二仙观为砖石结构,坐南向北,与县城遥遥相望,共计楼房三层,高耸出山外,貌似一座西洋式教章,可称中国道庙建筑的巨大革新。第一层祀王爷,第二层祀张三丰和火龙真人,第三层祀玉皇。观外有平房一列,为接待厅和宿舍。
铜梁洞是人们历来向往的名胜地,民国14年(1925年),前清县丞邑人徐晴辉题刻游铜梁洞诗云:“归来何处可探幽?南有一峰天外浮。两大乾坤收洞取,千重山水绕楼头。石题诗句留仙迹,屐破苔痕访旧游,羽容攀谭风月好,浑忘世变几经秋。”山上今存宋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还有摩刻于木板上的何绍基、康有为、翁同酥、刘石庵等人书法,散见于农家门壁。
3、杨瑞符墓
杨瑞符墓
在铜梁洞(山名)二仙观右侧,有一丘孤孤单单的凸起毫不起眼的小坟堆。这个丘破败而荒凉的小坟堆里面,长眠着一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这位抗日英雄,就是在“凇沪抗战”中与副团长谢晋元一道率领“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孤军营长杨瑞符。
1958年大搞人民公社时,其墓被毁,尸骨暴露荒野,附近百姓不堪目睹抗日英雄遭此“待遇”,于是便自发组织起来,趁着黑夜将杨瑞符遗骸就地掩埋,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满目凄凉的一丘荒冢。2009年9月,抗日英雄杨瑞符墓被重庆市文物委员会确定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每年清明节或“9.18”事变纪念日,合川的民间人士均要自发前往杨瑞符墓悼念,人们或采集野花敬献,或朗诵诗词吟诵,以不同方式悼念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
据有关史料记载:杨瑞符,字节卿,天津市静海县人,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1921年编入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先后先后任排、连、营长,淞沪抗战后晋升为团长,死后追赠陆军少将,是孤军奋战“八百壮士”的指挥者之一。1937年8月13日,日军占领上海,同年11月26日杨瑞符与副团长谢晋元亲率524团“八百壮士”留守闸北,以“四行仓库”为依托,抗击并重创日军。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杨瑞符携妻儿及负伤的内弟来到大后方,在合川城南铜梁洞二仙观养伤。1940年初,杨瑞符在松沪抗战中留下的枪伤复发,送重庆抢救无效,病故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37岁。遵照杨瑞符生前嘱咐,由卢作孚先生派民生公司轮船将其灵柩运回合川,安葬在合川城南铜梁洞二仙观右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