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12-22 08:46:31
...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北郊2.5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一座2400年前的曾国国君墓葬——曾侯乙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玉器、漆木用具和竹简150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罕见珍品,如包括“九鼎八簋(gui)”在内的完整青铜礼器群,特别是已采用十二律的64件(套)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bo)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们所体现出的精良铸造技术,一流的工艺成为中国先秦时代青铜艺术的顶峰。

名称: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地址:随州市西北郊2.5公里

发掘时间:1978年3月

墓主:曾侯乙

年代: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1、简介


馆藏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是国家2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随州市曾都区西郊岗丘擂鼓墩。经汉丹铁路、汉十高速、316国道可达。距城区4公里。属文博院馆类人文风景旅游区。曾侯乙墓于1978年发掘,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岩坑竖穴木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墓主是曾(随)国的诸侯。博物馆总面积220平方米,为原地保护和展示中国大型古文化遗址的专题型博物馆,陈列有曾侯乙墓大型遗址和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被誉为“藏满瑰宝的地宫”、“地下音乐殿堂”、“地下文物宝库”。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这里兴建营地、平整山头时发现一古墓。1978年3月,省、地、县考古部门联合组织发掘。总共出土乐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及竹简共15404件。其中有21具女性青少年陪棺。通过镈钟上的铭文及人骨架鉴定,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诸侯墓葬。墓主曾侯名乙,男性,年龄42—45岁,约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深秋。主要依据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铭来断定。镈钟铭文的意思是:楚惠王五十六年为祭祀曾侯乙送镈钟一件。他是在西阳得到曾侯乙去逝的讣告,特制作了宗庙所用的礼器,在西阳对他进行了祭奠,并永远用于享祀。

2、考古发现

墓中出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几乎都有曾侯乙的铭文。曾侯乙无疑是该墓的主人。经考古专家们鉴定,基本结论是:曾侯乙,男,姓姬,名乙,曾国国君。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豋基于公元前453年前后,卒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馆藏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达1540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43件(套),有9件(套)列为国宝级文物。文物分八大类: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在一座古墓中出土文物之多,规模之大,器物之精美,是我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十分罕见的,其中尤以一套65件编钟堪称世界奇迹,能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编钟的出土将世界音乐史提前了1200年。因而被列为“中国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是艺术的殿堂,科学的宝库,在音乐、铸造、工艺美术、天文、书法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创造了许多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3、墓主与年代

在墓内出土的器物中,许多带有铭文。其中标明器物为曾侯乙所制作与使用的铭文有208处。如“曾侯乙乍(作)(持)”,“曾侯乙之用戟”等。特别是一件出土时置于主棺旁,上面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柲戈,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这些表明墓主人应为曾侯乙。

在中室出土的镈钟上有铭文:“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它记载了楚惠王熊章赠送镈(bo)钟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此年代就是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上限。

根据对墓主人骨架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为42—43岁。

此外,从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特征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数据综合分析,该墓的下葬年代为距今2400年左右的战国早期。墓主人是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即曾侯乙。

4、馆藏精品

青铜器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不含乐器)和用器共38种134件,均为实用器,总重量为2340多公斤。其中礼器(食器、酒器、水器)117件,用器17件,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齐全的一次。它们绝大多数出自中室,因发掘前未经扰动,多保持下葬时的布局,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所享有地礼仪,这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


编钟

曾侯乙墓青铜器具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点,采用了浑铸、分铸、熔模铸造等治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镴焊、铆接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

冶铸技术

青铜冶铸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成熟,周代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达到高峰,从单一的范铸发展到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水平,在铸造、加工、纹祥和造型上成就辉煌,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期的代表。

曾侯乙墓的青铜器除传统的浑铸外,大量使用了分范合铸、分铸浑铸相结合的方法。范铸的3种工艺形式即铸接(在器体上加铸附件或预先铸附件,再铸器体)、铸焊(用铜或铅锡合金联接铸件)、铸镶(将铸好的红铜纹饰片置范内,浇铸成型后再抛光)均已采用。另有铆接后再焊成的器物。

从单件器物来看,采用熔模法铸制的尊盘是当时铸造技术最杰出的成就。过去认为中国掌握此法不早于汉代,尊盘的出土更正了这一看法。就整体而言,曾侯乙双音编钟的铸造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冶铸科学的水平。研究表明,钟体尺寸,钟枚分布、合金成份及热处理工艺等都能对编钟音响产生影响。如仅铸一件有枚甬钟用范就需136块之多,要保证尺寸精确实属不易。经检测,编钟青铜合金的含锡量在12.5—14.6%之间,铅在1—3%之间,合于文献钟鼎之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比例。研究发现,含锡偏低(小于0.7%)钟音就单调而尖锐,过高(大于25%)钟体轫性则下降,易被击破。而适当的含铅量(0.6—2.88%)则利于声音衰减,改善音色。这种运用合金比例控制音色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加工工艺

曾侯乙墓青铜器广泛运用了较先进的印模法制作浮雕、平雕纹饰并填以各种几何纹饰构成复层花纹(如镬鼎、大尊缶、鉴缶等纹饰)。在器物附件上则多用阴刻、圆雕、镂空等技艺(如尊盘、联禁对壹、鉴缶等)。不少器物采用了错金(如钟体铭文、鹿角立鹤、磬架等)、镶嵌绿松石(盖豆、鼎、簋(gui)等)、铸镶红铜(如缶、炭盆等)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集中反映了当时青铜工艺水平。


纪念馆

纹样和造型艺术

曾侯乙墓青铜器的纹样和造型艺术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纹样母题,各类蟠龙、蟠螭和几何纹仍是器物装饰的主流。与前期青铜装饰艺术比较,它突出的特点在于追求纹饰的繁复细密和动物造型的奇特夸张。如尊盘所用蟠龙蟠螭多达164条,繁复纠结,极尽华美。这种清新俊逸风格的出现,摆脱了传统上青铜礼器敦厚威严的装饰作风,其原因除了工艺技术进步之外,南方楚国文化的影响,起了主要作用。

九鼎八簋

鼎高35—36厘米,重19.7-20.7公斤,簋高30.8-32.3厘米,重11.4-13公斤

食器。中国先秦时对鼎特别重视,鼎往往具有特别的涵义,代表着**。在祭祀天神、地祗、先祖等重大礼仪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墓主人曾侯乙使用九鼎八簋体现了当时诸侯的礼制规范。出土时七件鼎内有牛、羊、猪、鱼、鸡等牺牲的骨骼。鼎簋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上一篇:俄罗斯天才

下一篇:梵净山点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