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略斗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08:56:42
...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

1、传说

在苗族民间,传说略斗是为纪念一位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而制作的,它是一种可以通神的乐器,只在节日祭祖时才使用。丹寨县还有这样的传说:自清江寨苗民制成略斗后,九湾十八寨的苗胞便来到清江寨踩鼓歌舞,这可惹火了财佬,一怕踩鼓会耽误地里的劳作,二怕来客多了吃少了他家的粮食,清江寨财佬便勒令百姓把鼓丢到偏僻的山洞中,压在大石板下,不准击鼓歌舞。从此人们没了欢乐,种子也不发芽,果树不再开花。后来苗族人民不顾财佬的阻挠,撬开山洞,翻开石板,从洞中取出略斗,在院坝上踩鼓歌舞。那年苗岭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此后,苗家就将翻出鼓来歌舞的阴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定为“翻鼓节”。届时,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寨子广场,以略斗为中心,围圈击鼓歌舞三天三夜。从此以后,人们称以鼓为节的歌舞为踩鼓。

2、构造

鼓框用一整段楠木掏空制成,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为面,鼓皮四周边缘以竹篾条箍紧固定。鼓的规格不一,按民间传说,标准形制为6尺长、1尺2寸宽,乃仿英雄身高6尺、体宽1尺2寸。民间现存略斗,大者长200厘米~300厘米,小者长100厘米。常见者,鼓面直径40厘米~50厘米、鼓长120厘米。

3、演奏方式

演奏时,将鼓横置于木制鼓架上,鼓架高140厘米。由一人或二人(一端一人)双手各执鼓棰敲击,鼓面发出“咚咚”声,鼓边发出“哒哒”声,无固定音高。用于每年的翻鼓节、三月三等盛大节日,男女青年身着盛装,边击鼓边围着略斗歌舞,沉浸于狂欢之中。

20世纪50年代后期,民间传统略斗已很稀少。嗣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将《踩鼓》加工提高,搬上音乐舞台。鼓的形状与民间稍有不同,两端小、中间大,似橄榄形。演出时,将鼓置于高台,两人执棰击奏,众人围圈踏节而舞,两脚向左右摆动,步伐整齐,有时还唱《踩鼓歌》,再现了苗族节日欢乐歌舞的热烈场面。

4、木鼓舞

略斗,是苗族人对木鼓的称呼,木鼓舞称“祝略斗”,以舞蹈艺术而言,最有特点的是流传在台江县番召、覃高、反排、巫梭、巫脚交、巫脚南、交密、交下、南宫等村寨的木鼓舞。这一带所跳的木鼓舞,现在统称“反排木鼓舞”。舞蹈踏2/4拍,强节奏,同边共拐,头、手、脚大幅度摆动,激情豪迈,层次分明,粗犷有力,一起一伏,动作洒脱,舞姿随着鼓点节拍的变化而变化。舞蹈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牛高抖”、“牛扎夏”、“厦地福”、“高抖大”、“扎夏耨”,均以激越的鼓点为指挥、伴奏,主要是反映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反排木鼓舞是一种祭祀性舞蹈,以粗犷豪迈、矫健敏捷的舞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1986年进京参加全国农*动会,被誉为“东方迪斯科”;1989年参加美、中、日、苏四国艺术节和羊城中华博览会;1991年参加亚运艺术节,当年国庆献艺*;1992年到荷兰、比利时参加多国民间艺术节;1998年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参加世界龙舟体育运动会表演;2001年参加中国木鼓舞大赛获一等奖;2002年应邀参加香港元朗区体育运动会闭幕式表演。反排木鼓舞队员至今仍有百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地舞台上。

上一篇: 勒绒

下一篇: 姊妹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