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阿嘎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09:01:36
...

阿嘎,藏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自治区各地。这是一种夯形乐器,在一块扁圆形的石块中,插入一根长木棒而成(图)。石径12厘米~18厘米,石厚2厘米~4厘米,木棒长130厘米~150厘米,木棒直径需与石孔相配合。

中文名:阿嘎

所属民族:藏族

类型:落击体鸣乐器

流行地区:*自治区各地

形状:夯形

舞蹈:阿嘎舞

1、由来


阿嘎

阿嘎是建筑工人建房时的劳动工具。在*地区,不论建造房屋的平顶屋面或室内地面,均要由一种特殊的粘土——阿嘎土夯砸而成。夯土多由女工操作,妇女们手持阿嘎,在铺有阿嘎土的地上边砸、边歌、边舞。先是将干阿嘎土砸碎、砸紧,这时的歌舞称“阿谐”,然后再浇水砸平、砸实,这时的歌舞称“勒姆谐”,无论是干砸还是湿砸,女工们都要右手持阿嘎,有节奏地一边歌舞一边砸夯。 

2、发展


阿嘎

20世纪50年代以来,藏族文艺工作者将这种民间劳动歌舞搬上文艺舞台,创作了生活气息浓郁的《阿嘎舞》。阿嘎既是演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3、阿嘎土

阿嘎”系藏语,意为“白色的物质”。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未,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噶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的莲花大地的精华。”

阿嘎一般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施工时,将其掺水砸实、磨光,建成后平整、光滑、坚实,不渗水,有如水泥。

分布

  在*,阿嘎分布较广,主要是雅鲁藏布江水系的谷地,形成于高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及灌丛草原植被下,其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3100一4200米之间,最高可达4400米。由于这一地带湿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形成与风化作用的进行,因此,热量和降水量虽不高,阿嘎也有粘化作用,即一定的粘结性,加水即可打制成形。阿嘎土的抗水性能主要是靠夯打密实和浸油磨光。制作方法是:在卵石粘土劳实的上层上铺约10厘米厚的粗阿嘎,人工踩实后,用石块和木棒蘸水拍打,边拍打边铺稍微细碎的阿嘎,如此一层比一层细。将阿嘎夯成土,一定要不断地加水,使土充分吸收,直至起浆。阿嘎土防水层的拍打质量视时间而定,相同面积夯实、拍打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最后还要边抹用槐树皮熬的浆汁,边用卵石磨光找平;再涂刷2至7遍的菜油或化开的酥油,一般以渗入阿嘎土层5厘米以上为好。无论是地面连是屋顶,施工方法均相同。由于拍打阿嘎费时费力,而这种劳动又多是集体性的,所以劳动者们在施工中统一节奏,边拍打边歌舞,劳动工地似大舞台,建筑工人得以轻松愉悦地工作。

  阿嘎土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吐著时期就已被采用。*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朗县列山墓地穴底就筑有厚约10厘米的阿嘎土,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775年左右,当为吐蕃王朝时期。这是*使用阿嘎土至今发现的最早例证。

  时至今日,藏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作为藏式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布达拉宫内许多地面都是由阿嘎夯筑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布达拉宫的维修中,有人曾建议将地面换成水泥的或石板的,既美观又节约今后的维修费用,但工程技术人员认为,阿嘎地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决不能随意改变,必须整旧如旧。这样,阿嘎地面才又回到了千年古宫殿建筑中。

  我们现在经常能在藏族歌舞中看见一排人拿着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木杆,木杆底端是个方形的木版,那就是打阿嘎土的工具,人们一面往地面拍打,一面唱歌。

4、相关地位


阿嘎

以*寺庙为代表的藏式传统建筑,是采用土、石、木为主要材料构筑的建筑群。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本地的矿土材料,例如砌筑用的黄土、内墙抹面的巴嘎土、地面(屋顶)夯打用的阿嘎土。这些材料皆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特有自然资源,又满足了建筑实际功能的需要。

以“阿嘎”为主要原料构筑的建筑地面与屋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建筑风格,展示了独具高原特色的人文景观。“阿嘎”土材质和制作的优劣在体现藏传佛教文化的典型特征的同时,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等级象征。

5、打阿嘎

一群腰围围裙的藏族妇女,手执木夯(hang),分成两组,在劳动时此起彼伏的唱着夯屋顶时的劳动歌。歌声统一着步调,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这就是“打阿嘎”。

在拉萨八廓街老城区或者各个寺院都可能碰到打阿嘎,她的魅力有多大,有人说在《新华字典》里找不到形容她的合适词汇。总之,离得很远是一种空灵,走近了是无法形容的感动。

还有人说,在拉萨,就算你转遍每一个角落,死等也要看到,听到,感到。

上一篇: 巴乌

下一篇: 鼻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