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马骨胡

科普小知识 2024-04-16 09:14:12
...

马骨胡,壮族、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成而得名。壮语称冉督,“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状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亨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娘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中文名:马骨胡

别名:冉列(壮语)

应用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弦鸣乐器

起源时间:清朝

经典曲目:《壮乡春早》、《壮山驼铃》等

1、介绍


马骨胡演奏

马骨胡,德保壮语称为“冉列”,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其采用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其外形美观,琴声悠扬清脆,是壮族乐器的奇葩,被誉为壮族“音乐圣物”。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d1—e3,两个多八度。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马骨胡在广南西路的左右江一带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传播方式,与南方贸易有关。马骨胡早先为马帮的随身娱乐工具。据著名民间马骨胡演奏家、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人黄广扩(又名黄一格)介绍,当年,在德保境内象征着贸易通道的茶马古道上,赶圩的马帮半路小憩的时候,赶马人把马鞍卸下当凳坐。由于南方壮族地区山地多,所养的马大都是矮马,马鞍自然就矮小,坐得太矮不好操作胡琴,于是浪漫的赶马人便叠腿交脚,将马骨胡搁在脚面上拉奏,借以驱走一路的疲劳。马帮铃声伴着马骨胡声,高亢悠扬,由近及远,成为了茶马古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民族贸易的不断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马帮也随之日益扩大,马骨胡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增多,久而久之就成了壮族人民工余饭后的娱乐工具,到了清代,壮剧的出现,马骨胡便成了戏台上的主要伴奏乐器。

2、历史起源

马骨胡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奚琴类拉弦乐器。从清初年间开始,随着我国多民族的进一步统一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拉弦乐器在品种与数量上都与之前有明显的增多,胡琴类一族传遍了大江南北,始成为我国民间各地区戏曲伴奏的主要乐器。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记载:“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拉弦乐器,如广西壮族的马骨胡等。”

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动物腿骨制成了能够集中反映壮族音乐文化特色的民族乐器——骨胡。骨胡是壮族民间特有的骨质类乐器,目前在中国只有两种骨类乐器,一是吹奏乐器骨笛,另一个就是弦乐器马骨胡(或称骨胡)。用于壮剧的马骨胡在发展的过程中分别经历了邕剧—板凳戏—“土戏”—壮剧等几个主要时期,但始终扮演着伴奏乐器的角色。直至1815年隆林县半职业壮剧团的成立,使马骨胡在壮剧和“壮八音”乐队中分别占据了领奏和主奏的重要地位。

3、民间传说

关于马骨胡起源,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最集中的有两个版本。

一说,皇祐四年(1052年)夏,居住在广西西南部安德州(靖西)一带的壮族农民领袖侬智高率兵起义反宋,途中在镇安峒(今德保)境内驻军。宋仁宗派大将军狄青率兵南下讨伐侬智高军队,很多士兵被征集入伍时随身携带胡琴来到德保,晚上休息时在军营弹奏解闷娱乐。岜兰村天生哑巴的14岁壮族姑娘阿冉捡到了军营外弃置的胡琴,用矮马的腿部肱骨头磨成和原琴筒一样的薄片,用桐油黏合起来,将损坏的胡琴修复好。修好的胡琴声音比原来木制琴筒音质还要清亮高亢,于是,她又把剩下来的木制胡琴的琴筒全部用马肱骨薄片换上,马骨胡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马骨胡逐渐也传到了狄青的军中,每到晚上,狄青的士兵们都聚在一起,弹奏马骨胡,唱歌跳舞。加上狄青用抛掷钱币看正反预示胜负的方法,鼓舞士兵斗志。狄青的部队士气大增,个个骁勇善战,取得节节胜利。狄青对马骨胡发出的美妙乐音旋律,以无可抵抗的神力给他们保佑显灵的说法深信不疑,于是,让阿冉继续制作马骨胡分发到各个营地里去。此后,狄青兵分两路,一路指向右江流域的田林、隆林、西林,直至云南富宁、文山,再延伸至西双版纳、中缅、中老边境;另一路向左江流域的天等、大新、龙州、崇左讨伐,直至越南北部。狄、侬两军沿途将马骨胡传播。狄军班师回朝也随身带回马骨胡,壮族马骨胡因此得以在桂滇黔粤以及东南亚流传。

另一种说法是,在很早以前,广西壮乡住着一位聪颖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劳勇敢的青年阿列,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非常相爱。阿列是个弹不虚发的好猎手,常常拉起土胡向阿冉倾述衷肠,阿冉则用嘹亮的山歌表达自己的一片钟情。阿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四蹄雪”,长得高大肥壮,毛色油光发亮,走如行船跑如飞,远近闻名。一天,土司要用“重金”买下“四蹄雪”,当他看见貌似仙女的阿冉后,垂涎千尺,连人也要霸占,便下令连人带马一同抢回山寨。土司强迫婚嫁,阿冉宁死不从而被关进后院的黑屋里。土司得意忘形,乘兴试马时,却被摔得头破血流,他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差人杀了“四蹄雪”,又把马皮剥下、马骨剔出丢在阿冉面前,威逼说如不与他成婚,也要像马一样扒皮、剔骨。阿冉看见心爱的“四蹄雪”惨遭不幸悲愤万分,她拔下一些长马尾,收拾起一条马的大腿骨,请在土司家当长工的穷苦人捎给了阿列。阿列痛苦欲绝,便用马腿骨做琴筒、马尾做弓毛制成了一支别致的马骨胡,声音高亢嘹亮,响彻山谷。阿冉从美妙的琴声中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时间和办法。夜晚,阿列爬过高墙,救出阿冉,并射死了追赶的土司。从此,他俩一起离开生育他们的山寨,走遍壮乡各地传授马骨胡技艺,并在琴顶雕刻马头为饰。后来村村寨寨响起马骨胡的优美琴声,人们为了纪念阿冉和阿列这对传授马骨胡的青年人,就把马骨胡称作“冉列”,并世代相承、流传至今。

4、形态特点


马骨胡骨质琴筒

琴筒用马的大腿骨制作,呈椭圆形,筒长11.5厘米,前口蒙以蛇皮,面径6厘米,后口置镂空音窗,内径4厘米。琴杆红木制,全长61厘米,顶端雕以马头为饰,下方置轴部位呈方柱形,其上横置两个硬木制圆锥形弦轴,轴长12厘米。琴杆圆柱形,上粗下细,中间设丝弦千斤,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竹制空心琴马、张两条丝弦,琴弓用细竹做杆,较粗一端在弓杆尾部,两端拴以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69厘米。南路壮剧马骨胡由于发展历史文化悠久,在形态外观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巧、细致。马骨胡在琴筒材质的选择上,选用了德保矮马腿骨截取后的部分。从质地上来讲,它较同类木质琴筒的材料更为坚实、致密,骨质材料的运用使得其发音更为清脆、明亮,别具一格;同时,德保地区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马种文化资源,拥有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也是世界上最矮的种马,平均身长在100cm左右,最矮的身高仅有85cm。这样来看,在制作马骨胡时所用到的马腿骨的平均直径也一定小于普通马匹的腿骨直径,所以在德保矮马腿骨制作、运用的过程中,也造就了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现存的德保矮马栏数数量极少,还不足500匹,占全国马匹总数万分之一以下,这一现象决定了德保矮马的珍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马骨胡的制作成本和数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由于马骨胡现阶段产出数量的稀少,才决定了马骨胡艺术这些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内容,是壮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马骨胡琴头

马骨胡制作在选材之初是由完整圆形矮马腿骨所制,其改制后的琴筒由磨制好的马骨拼接而成,这样不仅使选材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还可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此外,为了体现其南路的地方文化特色,在不同地区马骨胡的琴头分别以马头、绣球、枫叶等形状的雕刻品作为其装饰,更加凸显了民族地方文化特色。

5、演奏艺术

节奏形式


壮乡春早曲谱

马骨胡在一些曲目中的所特有的节奏风格是马骨胡演奏艺术的一大特色,例如:在以南路壮剧《采花调》基础上创作的马骨胡独奏曲《壮乡春早》中,乐曲第一部分曲式为较欢快的4/2拍节奏,若无特殊力度符号要求,按照一般的强弱规律应演奏为:4/2强弱|强弱||,而马骨胡在表现跳跃性、愉悦性节奏音乐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将此类节奏规律处理为:4/2弱强|弱强||,这在中国乃至西方乐理体系中都是比较少见的。究其原因,其实它与壮族人民生活的山区、丘陵等地域条件是息息相关。

技法处理

在马骨胡的演奏技法上,现多运用一把位的滑指按弦,通常不换把位。后在一段时期的改革中,为了使马骨胡演奏更具表现力,在不改动原风格演奏的基础上打破其局限性,将一把位滑指改为多把位换把,这样就使乐曲的表现更为丰富、连贯、优美、动听。同时,还大量使用了各种装饰性指法加花演奏,多选择在本音上下大二度或小三度构成的各种垫指滑音、慢滑音、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使演奏独具韵味,丰富了乐曲的思想感情。

弓法运用

在弓法的处理上,之前常采用短弓进行,但这样弓法的弱点在于大量使用短弓弓序使得乐曲整体不流畅、没有连贯性,过多长期持续这样的演奏模式,将会闭塞其演奏的功能性。在改进演奏方法后,现多采用分弓与短弓结合的弓法,强调反弓的演奏,并将其他胡琴类的弓弦技法如跳弓、顿弓等糅合在马骨胡的演奏中,使其在情感处理上更为丰富。

风格把握

廖家修先生在《马骨胡的改革与演奏》一文中提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马骨胡演奏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演奏素质和技能以外,还应当加强对自身审美观念的培养,不断强化、发掘内心的民族思想情怀。”基于南北路壮剧音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特点,南路壮剧马骨胡被赋予了浓郁的南路壮剧乡土文化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应更大程度地突出和表现独具地方风味和特殊技法的马骨胡音乐线索,从而进行正确的风格演奏。

6、马骨胡在壮族音乐中的地位

随着壮剧的不断发展,马骨胡也伴随其扎根于民间,以它独特的音乐随其应运而生,成为壮剧、壮八音音乐中最主要的演奏乐器之一,可以说,它与壮族音乐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马骨胡在壮族音乐的地位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马骨胡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并较小范围地发展着。按照人们的心理特点、审美取向,和对于语言或人声艺术的青睐,壮剧的产生为马骨胡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平台;二是马骨胡作为壮剧主奏乐器的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马骨胡像京胡在京剧中的作用一样在壮剧中扮演着主奏乐器的角色,随着壮剧的传播而不断发展;三是现在马骨胡重新作为独奏乐器登上了艺术的舞台,但此时经济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浪潮的涌入也使得马骨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

作为壮族宝贵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马骨胡艺术在整个壮族音乐和壮族文化发展中都具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它从一件微不足道的民间乐器到作为壮族特色乐器的“代言人”,马骨胡在壮族的音乐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 中胡

下一篇: 膜鸣乐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