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在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以东,完达山以北,黑龙江干流以及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之间,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
1、简介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由于长期的构造下陷和三江的泥沙堆积,所形成的低洼平坦的平原。
横亘于中部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即狭义的三江平原或合江平原;南部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一湖积沼泽化平原,面积8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一兴凯平原。
三江平原三面环山,西为小兴安岭支脉青黑山,南为完达山支脉分水岗,东为完达山主脉那丹哈达岭。
广义的三江平原包括狭义的三江平原和穆棱河下游的兴凯平原两部分,它们分别位于完达山地的西北和东南两侧,其中西北侧低平原主要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水系冲积而成,东南侧低平原主要由穆棱河、兴凯湖及乌苏里江水系冲积、湖积而成,总面积5.7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7%,为黑龙江第二大平原,也是黑龙江省最低的平原。
2、形成
宽阔的河漫滩地和河流阶地构成了三江平原的主体。现代河漫滩在大小河流的两侧呈带状分布,宽约10km~20km。侵蚀低山是三江平原中最高的山地,分布面积较大,海拔高度260m~626m,相对高度200m~500m,一般山坡较缓。古河道发育,湿地、沼泽广布,是三江平原又一最突出特点。
由于三江平原地势低洼而平缓,降水大于蒸发,冻结期长,排水不畅,从而使水分自然滞留汇集,而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三江平原沼泽分布集中连片,面积广大,约占平原总面积的45%,是我国沼泽的主要分布区。
3、湿地
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是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形成的低平原,面积有5.1万余平方千米。在这低平无垠的平原上,分布着面积广阔、集中连片的无泥炭沼泽。
三江平原的沼泽形成于距今约8000~10000年。最近形成的沼泽大约距今1700多年。由于地势低平,土质粘重,水分较多,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有利于沼泽的形成。
到2002年,三江平原已经有三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到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三江平原成为了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
4、资源
三江平原分布着大面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是我国宜农荒地开垦重点地区。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成立后,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垦耕作,先后建立4个国营农场管理局、50多个大型国营农场,开垦耕地4600多万亩,成为我国最大的农垦区,是小麦、大豆等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此外,三江平原还有丰富的鸟禽资源和泥炭资源。
三江平原地带风景资源包括湖泊、沼泽、湿地等主要类型。目前已正式建立了兴凯湖、柳树岛等2处风景名胜区,建立了洪河、兴凯湖、月牙湖等多处自然保护区。
5、发展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
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与此同时,本区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条件恶化,早涝灾害增加,风害加重,水土流失严重,珍稀动植物减少。
今后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以防涝为主,涝旱兼治,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沼泽景观和珍禽、名贵鱼种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