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生儿心律失常

科普小知识2022-12-23 21:42:08
...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改变而引起的不同于正常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心律,包括频率、节律,心脏搏动部位或心电活动顺序的异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室性多见,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年长儿及成人好。但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

科普精粹

  • 心律失常不只是“心”病
  • 心律失常的生活调理

1、概述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改变而引起的不同于正常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心律,包括频率、节律,心脏搏动部位或心电活动顺序的异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室性多见,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年长儿及成人好。但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

2、病因

新生儿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宫内或生后,宫内发生时称为“胎儿心律失常”,出生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病因如下:

1.各种器质心脏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

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他围产因素(即胎儿分娩前后母亲和胎儿的异常)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皆可引起心律失常。

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5.新生儿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6.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

健康新生儿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其原因可能与其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3、类型

1.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不良)。

2.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

过早搏动(房性、结区性、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

3.传导异常

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I、II、III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4、临床表现

发病特点:

1.功能性及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

2.预后较年长儿及成年人好。

3.心律失常的预后取决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昏,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休克、心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5、检查

1.心电图

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又称Holter监测,是一种在活动情况下连续24~72小时记录心电图的方法,可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及观察药物治疗效果。

3.病因检查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应积极完善诸如心脏多普勒超声,电解质,血常规,心肌酶,血气分析,胸片,病毒分离,细菌培养,药物血清水平评估毒性等检查。

6、诊断

心律失常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来确定诊断,但大部分病例通过病史及物理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7、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首先要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治疗上方能有的放矢。同一性质的心律失常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而且病情发展的趋势个体差异大,绝不能单纯根据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进行治疗。

2.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

多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活性增强的结果。常见于健康儿,一般不需治疗,如为某些疾病引起者应治疗原发病。

3.窦性心动过缓治疗

主要应针对原发病。严重者(心率<70次/分钟)可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

4.窦房结功能不良(SND)治疗

症状性SND预后较好,在引起SND的病因去除后多能完全恢复。非症状性SND如窦房结凡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临床疗效及预后均不理想。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氧疗、心肌营养药物如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辅酶Ql0、三磷腺苷等,对过缓的心率、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可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严重者应给予起搏器治疗。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

半数以上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因此多数预后较好,但发作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人称之为“需紧急治疗的良性心律失常”,因此应积极治疗,方法如下:

(1)刺激迷走神经新生儿常用潜水反射法,即用冰水浸湿的毛巾或冰水袋(用薄的橡皮囊做成)敷盖于患儿整个面部10~15秒,给以突然的寒冷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而终止发作,一次无效,间隔3~5分钟可再试1次。

(2)药物治疗①地高辛是常用的药物,对合并心力衰竭者也有效。用快速饱和法,静脉给药。②普罗帕酮是广谱高效抗心律失常药,可静脉给药用于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加入5%~10%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如无效,20分钟后可再重复1次。③普萘洛尔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更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预激综合征或QRS波增宽者。缓慢静脉注射。

以上药物静脉注射时必须同时心脏监护,如无监护条件也应边推注一边做心脏听诊,一旦心率突然下降转为窦性心律,则应即刻停止推药,以防发生心搏骤停。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与药物尤其是洋地黄配合进行,有时刺激迷走神经无效,给予洋地黄后,再进行刺激则能转律成功。对有严重传导阻滞的患儿,以上药物要慎用。

(3)超速抑制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给患儿放置食管电极进行食管心房调搏。给予超过室上性心动过速速率的超速起搏,此起搏抑制了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异位节律点,然后停止起搏,窦房结恢复激动并下传,窦性心律恢复。

(4)电击复律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采取电击复律,即用体外同步直流电击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术前应停用洋地黄1~2天。

用以上方法转律后为预防复发,可用地高辛维持治疗6个月至1年。

6.过早搏动的治疗

新生儿期前收缩无原发病者,一般预后较好,常在1个月内消失。期前收缩有原发病者,应治疗原发病。期前收缩本身多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期前收缩频发,有发展为心动过速倾向者,应给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用者为普罗帕酮,口服。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首先为病因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利多卡因,加入5%~10%葡萄糖20ml中静脉缓慢推注,必要时5~10分钟可再重复1次。转律后静脉点滴维持。也可用苯妥英钠,尤其对洋地黄中毒引起者,溶于生理盐水20ml中缓慢推注,如无效5~10分钟后可重复1次。还可用普罗帕酮或普萘洛尔静脉注射。如药物治疗无效,也可用直流转复。

8.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如无任何症状则不需治疗。有症状者针对病因治疗。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仅可获得短暂心率增快。目前异丙肾上腺素仅用于为了改善心率,作为安放起搏器的准备。应用起搏器指征:新生儿心室率过慢<50次/分,尤其是出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时限延长并出现心力衰竭者。

上一篇:小儿心律失常

下一篇:哭涕拉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