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瑶族医药学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12:52:42
...

瑶族医药学是瑶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有瑶家草药。

1、医学简介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

瑶族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许多方法疗效显著。

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所以,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族中只有医生诊所,没有专门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对药物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瑶医不光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出很有研究。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传染,病初是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

2、医药历史

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迁徙频繁,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恶劣的地理、生活环境与病痛的侵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如到处高山陡坡,悬崖峭壁,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骨折等外伤病症发病率较高,瑶医总结了一套以草药外敷、内服、外洗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确凿,疗程亦短;由于居处为深山老林,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风湿痹痛、痧、瘴、蛊、毒等亦是多发病、地方病,瑶医对这些多发病、地方病的治疗,也总结了一套以内、服、外洗、药浴、外敷、拔罐、药垫、火攻、杉刺、陶针、针挑。刮痧、挟捏、蛋灸、艾灸、油火灯灸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

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没有专门的典籍,但古籍中可查到零星的记载。这些十分粗略的记载。对内涵丰富的瑶族医药虽是挂一漏万,但仍可从中了解到源远流长的瑶族药史。

瑶药是以草木为主,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的当推《后汉书·南蛮传》。书云: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他们既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会不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呢?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的经典著作中,对于瑶族医药的零星记载就较多了。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泽间有之”。瑶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作为瑶家一宝的灵香草,也多处见于宋代典籍中。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道: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泡制方法及销路。书中云:“瑶洞及静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龙),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阴于之”,然后运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瑶族先民就已对灵香草掌握了特殊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实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生的灵香草其气味并不香,在烈日下爆晒干也不会香,只有“熏以烟火而阴干之”才能香气四溢,才能使用。灵香草可作药用,曾载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距瑶族种植,利用灵香草至少迟150~200年。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外,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绝育。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这充分说明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瑶族居住、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恶劣,跌打损伤骨折。蛇虫咬伤发生率较高,瑶族先民早已总结出一套治病医伤的方法,除了用药内服、外敷外,还掌握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如在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载瑶人“忽遇药箭,急以刀割去其肉,乃不死”。这是最原始而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一个“急”字,道出了其中深奥的医学科学原理;能制造使用药箭(一般是用以狩猎),反映了对毒性药物等药性的认识。从内科服药到外科开刀,很可能还需具备麻药,说明瑶族医药在历史上不但客观存在,而且在宋代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500多年前,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原始的“吃茶人”。那里有关他们“种茶、制茶和卖茶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说明瑶族人民对于喝茶有悠久的历史,而种茶、制茶,与种药、制药是密切相关的。茶的药用及保健价值,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某一方面反映了瑶医药的形成和发展。

3、浴用药物

瑶族药浴所用的草药来自瑶族人民居住的大瑶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鲜药,平常亦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无固定的配方,各种草药的份量,凭他们的习惯、经验而定。瑶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分述如下:

1.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除疲劳,强身健体之功效。常用的有红牛膝、健骨风、钩藤、伸筋草、向日葵、瑶婆风、松筋藤、石姜、钻骨风、见风消、半枫荷、枫球子、香藤、鞋底风、华泽兰等。

2.治疗皮肤病类: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凉血止痒、清洁皮肤、解毒防疮的功效。用于治疗皮肤病、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疥疮、漆疮等。如博落回、笔筒草、千里光、银花、甜条、红花银糖菜、扛板归、醉鱼草、见风消、香樟、风箱树、密拱、饿蚂蝗、喷白、小叶买麻藤、七月白、牛皮冻等。

3.清凉类:防暑、疮疖。

4.小儿高烧、麻疹不透类:如饿蚂蝗、密拱、葛麻藤等。

5.常用于产妇强身、健体的药用植物:益母草、野艾、络石藤、血防藤、水蜡烛等。

6.治骨蒸潮热的植物药:刚鞭木、铁凉伞等。

4、药浴疗法

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00厘米,宽60厘米,长70厘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医在瑶族人民这一良好的生活习俗上,利用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资源,采集药物,经煎煮后用药液浸泡擦身的治疗方法,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沐浴,可免患皮肤病,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据说可免出麻疹。瑶族人民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浴疗法:

香薷浴:鲜土香薷30克,加水500ml,文火煎煮15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浴盆内,至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清热解表、退热的作用。用于小儿感冒、发热。

菖蒲艾叶浴:菖蒲15克,艾叶20克,苏叶2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钟,倒入浴盆内,擦洗全身。有辛温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用于风宣感冒。

生姜浴:生姜200克,洗净捣烂,加水500ml,煮沸后倒入浴盆内加盖,待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祛风散寒之效。用于风寒感冒或预防被雨淋后感冒。

山黄麻浴:山黄麻250克,芜荽5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钟,去渣,倒入浴盆内,至适宜时,避风洗全身,洗完后用大被单或大浴巾裹全身10分钟。有解表透疹之效。用于小儿麻诊初期或出疹不透的患儿。

龙石浴:过江龙100克,石菖蒲10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钟,再加入人尿50ml,待沸即可,将药液倒入浴盆内,趁热先熏局部,至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拘弯、屈伸不利等症。

5、点刺疗法

点刺疗法是用锋利的陶瓷针点刺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民间常用方法,在农村广泛使用,易为患者接受。具有宣泄解表,疏通经络之效,常用于治疗各种痧症、感冒发热、头痛头晕、小儿发热惊风、小儿疳积、肌肉疼痛及扭挫伤等症。

具体方法:取干净的瓷碗用刀背轻敲成三角形片状,选择有锋利尖头的片作针,放锅内煮沸15分钟(现代用75%酒精消毒),局部用生姜片蘸米酒反复涂擦,然后用瓷针快速点刺,手法轻重适度,以皮肤微见血为好,完后再擦姜、酒或其它药酒即可。

注意事项:应注意消毒,局部注意清洁以防感染,有皮肤病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用这种方法治疗。

6、药罐灸法

瑶医药罐灸是瑶药外治法中的一种,具有祛风祛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消肿散结等功效,外加瑶药外敷发泡及瑶药熏洗,局部刺激皮肤,使得部分体液渗出,从而又达到了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流通经络的作用。

作用原理:拔罐时造成一种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局部产生瘀血,并产生自家溶血现象,部分红血球、白血球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出,并通过点刺放出,从而达到良性刺激作用,同时,在吸拔过程中,部分药液通过局部皮肤吸收,加上热熏作用,使局部穴位血管得到扩张,血循环加快,改变周末血管充血状态,神经得到调节,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血管壁渗透性增强,增强了机体抗病能力和耐受力。

7、巧治牙痛

1.枫树皮、杨梅树皮、杉树皮内层各约500克,分作3份,第1天取1份,水煎取药液3口盅,待冷后,取少许药液含在口中,尽量使药液含时间长一些,吐掉后再另含,每次接连含7-8口,直到疼痛消失为止。第二天痛减,再取第二份药水含漱,可以隔3小时左右含一次,第三天疼痛消失。

2.牙痛时把手反背过去,手指能触到肩胛的地方,将此处用力地按压,左侧牙痛顶压右边,右侧牙痛顶压左边,如自己顶压不到,可叫别人帮忙,3分钟后疼痛缓解,5分钟后牙痛消失。

8、带状疱疹治疗

带状疱疹多发于春秋季,好发于胸腰部。祖国医学称“缠腰火丹”、“蜘蛛疮”。使用特产中草药治疗带状疱疹是瑶医的一大特色,有独特的疗效。瑶族民间流传有许多治疗带状疱疹的验方,简要介绍数则如下:

一.涂擦法

⒈雄黄30克,明矾30克,百部30克,五倍子30克。加75%酒精250毫升,浸泡5-7天,取浸泡液外涂患处,每日数次。

⒉七叶一枝花50克,大黄50克,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4至6次。

⒊蜈蚣5条,全蝎10克,冰片10克。加75%酒精250毫升,浸泡3至5天,取浸泡液外涂患处,每日数次。

二.内服法

⒈白花蛇舌草30-60克,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金锁匙各15-30克,金果榄10-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清热泻火,解毒利湿。适用于带状疱疹,湿热俱重,症见皮损鲜红,皮肤灼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⒉土茯苓、金银花、七叶一枝花、木贼各15-30克,夏枯草、青蒿、柴胡、黄芩各10-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清热解毒,清解肝经风火。适用于带状疱疹肝胆风火型,症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短少而黄,脉弦数。

⒊桃仁、生地、牛膝、女桢子、枸杞子各15克,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玄胡、川楝子、青皮、麦冬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滋养阴血,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之症。

⒋大青叶、大田基黄、车前草、金钱草、葫芦茶各15-30克,山栀子10-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清除肝胆湿热。适用于带状疱疹症见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不甚,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

9、妙用五指牛奶

五指牛奶为桑科植物粗叶榕或掌裂榕的干燥根,瑶语称“巴腩红挪”、“红挪亮”,亦称“五爪风”、“五指毛桃”。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症。

1、治疗慢性肝炎:①五指牛奶15克,牙刷草10克,姜黄5克,山栀根、花斑竹、柑子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五指牛奶8克,绣花针(虎刺)6克,田基黄10克,翠云草10克,鸡骨草6克,兰花柴胡10克,黄皮亮8克,金沙藤8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肺结核:①五指牛奶、金骨风(草盘子)、火柴木(南方荚迷)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五指牛奶10克,矮地茶100克,穿破石40克,百部40克,白芨40克,采用水煎醇沉法制成浓缩水丸“抗痨丸”,每次1.6克,每日3次,治疗浸润型肺结核215例,有效率达86.5%。

3、治疗病后体虚:五指牛奶、牛大力各30克,千斤拔20克,十全大补(假木通)15克,同猪骨头炖服,每日1剂。

4、治疗产后气血不足、缺乳:五指牛奶30克,追骨风(薜苈)、结端榜(黄花参)5克,配猪脚共炖服。

5、治疗气管炎:五指牛奶20克,细叶鼠曲草15克,露蔸树15克,笔套草(木贼)10克,水煎冲蜜糖服,每日1剂。

6、治疗气虚下陷、脱肛:五指牛奶60克,土柴胡6克,搜山虎(守山虎)10克,血风8克,猪大肠5寸,共炖服。

7、治疗脑萎缩:五指牛奶,牛大力、千斤拔,红参等各适量制成小蜜丸,每次3丸(3克/丸),每日3次,治疗脾肾两虚所致痴呆症有一定疗效,药理试验表明有提高小鼠记忆作用和镇静作用。

上一篇:瑶族婚俗

下一篇:瑶族长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