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
西坪民歌是西坪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为主。男声激昂、高亢质朴。女声柔美、酣畅、奔放。既能抒情,又能状物,还能叙事,灵活自如、便于流传。2008年6月,西坪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简介
西峡县西坪镇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处于河南、陕西、湖北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与生活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民歌,几百年来绵延不衰,是河南省省现存民间音乐中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西坪民歌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伴奏有无均可,在中原地区不多见。更为可贵的是当地还一直保持着世代相传、众人参与的传承体系,加强保护和研究,对弘扬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2、历史渊源
据考证,汉时西坪地区民间已有歌谣传唱,到了唐代开始盛行。该处深山区从很早以前就有“唐将”班子在一起干活的习俗(就是换工班子)。传说李渊建唐后,怕有功的兵将居功自傲、*,就把他们集体留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的深山里开荒种地生活单调枯燥,他们就在劳动时唱歌、打哑谜、喊劳动号子等,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到明末清初,宛西大旱造成人烟稀少,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先后6次移民与安徽、湖北等江南地区的移民相汇于西坪,各种文化杂交、碰撞,背井离乡的人们通过民歌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进了西坪民歌的大繁荣、大发展。于是民歌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就在西坪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展、流传下来。
3、类型
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儿歌等,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
4、艺术特色
形式
西坪民歌的劳动歌中有劳动号子、夯歌,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田歌、渔歌,描绘劳动情景,诉说劳动感受;有工匠歌、采茶歌,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见长。如《正月采茶正月嗦》:“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来得多,燕子停在过梁上,今年做得来年窝;三月采茶三月嗦,三月牡丹开得多……”有的劳动歌形象表达了劳动的辛苦还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来。要得回来早,除非镰掉了。回来打二更,吃饭要点灯。出去尿泡尿,回来鸡子叫。烧水洗洗脸,亮星还在闪。”
表达方式
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无论是抒发爱情的炽热、相思的缠绵,还是别离的凄婉和对爱情的渴望,都表达直率,情真意切。另外西坪境内河流密布,淇河、峡河、黑漆河三条大的河流交汇,大姑娘小媳妇爱在河边洗头、洗衣,男青年在河边田里劳动,水边的情歌就诞生了。如“黑漆河流水欢,姑娘洗衣在河边。东张西望干什么,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来相逢,这个地方最适应;山高风大河水响,说句情话两人听。”也许一首情歌就能牵出一段美好的姻缘。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
5、发展现状
在西坪镇,村村寨寨都有人会唱民歌。在西坪民歌普查中,像袁香华、魏秀菊、包信刚、姚书成、李香兰等老歌手,每人都能演唱民歌几十首甚至上百首。特别是在农村每年正月十五灯会上,老歌手能根据情景,以物起兴,见什么唱什么,天文地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周围景物等都在演唱范围之内,正如西坪民歌中所唱:“改了调改了调,改了梆子唱二黄。从前唱的梆子戏,现在又唱花鼓腔。大戏唱的有朝有代,唱这花鼓都是算编来的。”但西坪民歌也不是容易唱好的,有歌为证:“樱桃好吃树难栽,花鼓子好听口难开,要吃樱桃早栽树,要唱花鼓子你下场来。”可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原有的农耕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加上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老民间歌手纷纷谢世,现在会唱西坪民歌的人很少了。
2000年来,为让西坪民歌重放异彩,西峡县通过整理出书、录音、制光盘等手段,对它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并进行西坪民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007年2月,西坪民歌进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进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西峡县设立了西坪民歌保护基金,对现存老民间歌手进行保护,组建西坪民歌演唱队,举办西坪民歌大赛、西坪民歌大家唱等活动,培养西坪民歌传唱队伍,组织人员在农村灯会、庙会上演唱西坪民歌,在中小学生中教唱西坪民歌,在全县各旅游景点演唱西坪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坪民歌,演唱西坪民歌,使西坪民歌飞出深山,走向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