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溯源
据史料记载,1328年—1398年(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2、制作工艺
阿昌族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
阿昌刀长短不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后来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的刀具越来越精。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3、传承意义
在所有刀具家族中,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在与拿破仑军队作战中,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该刀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户撒刀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种。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该民族视若珍宝,而且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阿昌刀已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户撒刀王”项老赛入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代表。“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即将失传的“七彩刀”工艺得到恢复与传承。目前,户撒阿昌族乡11个村委会中有6个均从事户撒刀制作,从业人员达560余人。
阿昌族的铁器加工一般就以家庭为单位,分工也比较细致,各家都有自己拿手的产品,还刻上不同甘共苦的记号以示区别。在过去,下芒东寨的尖刀,来富寨的长刀,海南寨的犁头,曼旦新寨的背刀,潘乐村的锯齿镰刀,芒东寨的锄头,户拉寨的刀鞘,曼画寨的马掌,都形成了专一化的分工。打制技术大多是家里祖辈父子相传,不传外人。他们平时跟其他人一样务农,在家闲时才拿起锤子、钳子、以副业补贴家计。就是这家家户户的副业,形成了户撒乡的主要产业,户撒也因此而著名。
一把好的阿昌“户撒刀”,从选料到成型,无处不倾注着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继承了阿昌族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又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他们严格选料,精心制作,刀具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弹簧钢、炭素钢等;鞘和柄,也选用好材,下料前仔细琢磨,量材使用。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每种刀具的形状、厚薄、长短、宽窄都力求恰到好处。淬水时,十分讲究火候、水质,使刀刃硬度适中,锋利耐磨;接下来还要精心修饰、打擦、装配。高档的刀叶上都要刻上“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配上铜鞘、铜柄,使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
漂亮的阿昌刀,在历史沧桑的洗礼中,不仅融汇着各族人民对它的爱戴与赞美,也倾入了阿昌族人民恨与爱的情感。至今,阿昌族选女婿也要看他会不会打刀。阿昌刀,以其精湛的艺术著称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今天,在所有的刀具家族中,它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