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穿洞遗址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18:39:17
...

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一次极其重要的发现。

中文名:穿洞遗址

地址:贵州省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新寨村一孤山上

1、简介


穿洞遗址

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一次极其重要的发现。该遗址经国家考古队两次发掘,出土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哺乳动物碎骨18,000件,单个牙齿500多枚,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出土石制器物20,000余件,骨器1,000余件,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等。此外,发现用火遗迹多处。穿洞古人类遗址一处发现两具头骨至今国内无先例,出土的骨器,超过全国发现总和30倍,一举摘掉我国旧石器文化中贫骨器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穿洞古人类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被中科院专家们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2、历史


穿洞遗址

1976年,南京大学岩溶队在穿洞发现骨化石、烧骨、灰烬物和作为染色物的红土矿。1978年,贵州省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在岩溶洞穴普查中也发现穿洞。1979年3月,南京大学岩溶队对穿洞进行小规模试掘,发现一个不完整的头骨、半个上颌骨、三颗牙齿、一颗门齿及多件石器和骨器;同年5月,贵州省博物馆对穿洞进行试掘,发掘出具有特色的骨器、石器、动物化石及古人类化石,成果报到国家文物局,引起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重视,11月,裴文中教授实地进行考察,认为穿洞既有典型的洞穴堆积,又有原始人类的遗物和遗迹,是研究人类发展史难得的地方,肯定了穿洞出土遗物的价值。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普定县文化馆、岩溶办组成联合发掘队,首次对穿洞进行系统发掘,出土石器3000多件,骨器400多件,人类化石百余件及1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发现用火遗迹。斐文中教授因病未参加发掘,发掘工作结束后,听完发掘成果汇报,书写了遗址名称"穿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82年11月,联合发掘队再次对穿洞进行系统发掘,出土石器2000多件、骨器100多件、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烧骨8000多件、碎骨万余件及两个相当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综合几次发掘成果,穿洞共出土石锤、石钻、石核、石片等各类石器20000多件;骨锥、骨铲、骨叉、骨针等骨器1000多件;犀牛、虎、熊、豹、鹿等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2000多件;头骨、下颌骨、挠骨、胫骨、臼齿、犬齿、门齿等古人类遗骸化石百余件;发现烧石、烧骨、灰烬等用火遗迹。经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穿洞古文化遗址所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最早约16600年前,最晚8500年前,延续时间约为8000年。穿洞大量骨器的出土,在国内同时代遗址中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而摘掉了中国是骨器贫乏之国的帽子。

1981年,穿洞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科学院刘东升等6位院士考察穿洞后联名呼吁建立穿洞博物馆。

3、亚洲文明之灯


穿洞遗址

普定原名定南,明1372年将元代设置的普定路改为普定土府沿袭至今,普定,即为普天之下幸福安定之意。

穿洞被考古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它是一处人类旧石器遗址,上世纪70年代末在距离普定3公里处的一洞穴发掘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先后共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其中有骨器1600余件。是国务院公布的8个旧石器时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出土的骨器超过全国发现总和的30倍,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多的史前遗址。

考古学家裴文忠先生认为,穿洞遗址与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谋人”齐名,是中国南方智人故里。走进穿洞、就走进人类发展的历史。

穿洞古人类遗址揭开了普定人16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普定成了穿洞人的故里,这里积淀了深厚的穿洞文化和多彩缤纷的民族民间文化,历经岁月磨难和时间的洗礼,穿洞培育了普定的湖光山色,飘香绿茶,芬芳文化,构筑了人文普定,魅力普定。

4、发掘情况


穿洞遗址

1978年8月,贵州省博物馆调查发现。1979年4月至5月试掘,同年9至10月,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再次挖掘;11月,古人类、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专程前来考察。此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派员联合组队,分别于1981年夏和1982年冬做过两次正式挖掘。堆积物厚约5米,自上而下分12层,除第12层上部含化石外,上覆11层都含文化遗存。第2层上部出磨制石斧1件,第5、8层有灰堆遗存。先后几次发掘,获得人类遗骸数十件,石制品1万多件、骨器近千件,大量的用火遗迹和数以万计的动物遗骸。

人类遗骸

出自第5层以上的堆积物中,有较为完整的头骨,下颔骨以及头骨残片和上、下颔骨残段、单个牙齿等,分别代表不同年龄的多个个体。其中,较为完整的头骨是贵州首次发现,它是一个头盖骨,1982年第三次发掘时,在洞口西侧1.40米深的第四层浅黄色粘土堆积中发现。出土时已被岩石压碎成一百余片,在野外拼镶成四大块,后经室内细致的科学复原,可以看出尚保留有较完整的顶骨和枕骨,以及两侧颞骨的大部分,额骨的一部分和左侧眶骨上部,呈深灰黄色,杂有黑色斑块。额骨较直,眉脊很弱、脑颅小,骨质表面细腻光滑,应当是一女性。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尚未愈合,有一较宽的裂缝。说明是一个青年个体。依据现代人头骨骨缝愈合情况观测,可推知死者的年龄,只有17岁或18岁,属晚期智人。

出土人类遗骸之多,堪称贵州史前遗址之最。骨骼上的形态特征保留有一定的原始性,但更多的显示出现代人的特征,故称之为“穿洞人”。

石制品原料

以燧石和粗晶体变质灰岩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几大类。石核分锐棱砸击石核和锤击石核、石片有锐棱砸击石片、锤击石片和砸击石片。石器分两类:第一类石器有石砧、砸击石锤、锐棱砸击石锤和锤击石锤。第二类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类型中的若干型式,并以刮削器为主,其中平端刃刮削器有的呈锛形,很可能是石斧石锛的雏形。

骨器

是该遗址最富有特色的工具,不仅数量多,类型多,且型制精美,实为国内外罕见。有骨锥、骨铲、骨针、骨叉、无刃骨棒、似骨笄等多种类型。以骨锥为主,既有锐尖、扁尖、钝尖等形式,亦有单尖和双尖之区别,其锥尖则多呈圆锥型。骨铲居次,有凸刃、凹刃和斜刃等形式,亦有单端和双端刃之区别。其余类型则仅有1至2件代表。除此外,还有刻道痕迹的鹿角等。其中的双端刃骨铲、无刃骨棒、似骨笄等均系国内首次记录。骨器的制作似已形成一定的加工程序,大致经历了选材、制坯、刮削成型和磨制定型等过程。但磨制的精、粗有差异:大多数骨锥通体磨制精细,器身光洁,锥尖锐利;少数锥尖精磨而器身粗磨;磨痕仅见于锥尖的则更少。骨铲的磨制也大致如此。

穿洞遗址以文化遗物的差异分早、晚两期。第6层以下为早期文化,第5层以上为晚期文化。早、晚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早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几乎全是燧石,形体小,大片以锤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极少而只有骨锥。晚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以粗晶体变质灰岩的砾石为主,形体大,打片以锐棱砸击法为主,石器以反向加工为主,骨器数量多,类型较复杂。因此被冠以“穿洞文化综合体”。

动物遗骸

大约20种。石化程度有差异,且大多出自第5层以上。其中哺乳动物有长臂猿、*黑熊、狗獾等15种。除中国犀相似种外,均为现生属种。

穿洞遗址下部地层(早期文化)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碳14测年为距今16000—9610年。上部地层(晚期文化)的地质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碳14测年为距今8540—8080年。其文化内涵在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型的重叠和骨器的突出程度,这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5、旅游发展


穿洞遗址

开发古人类遗址的新尝试

“开发古人类遗址,创建穿洞文化园区,是在全国进行文化*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解决旅游文化项目申报中的盲目性、不可操作、不具特色和吸引力等问题,从而充分整合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最终为把普定打造成文化大县、循环经济名县注入新的活力。”普定县县委书记王跃说

把文化园区的建设着眼点放到“穿洞”上,是因为“穿洞”是世界性的品牌。普定县的穿洞,是一个位于县城西边5公里处、一座孤山山腰上的石灰岩溶洞。洞口朝南,前后相通,因而得名“穿洞”。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洞,却被考古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它是一处人类旧石器遗址,上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后,经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先后共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其中有骨器400余件。穿洞也因此成为国务院公布的8个旧石器时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出土的人类化石之多,为我国同时代之冠,仅出土的骨器便超过了全国发现总和的30倍,从而一举摘掉了我国旧石器文化中贫骨器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多的史前遗址。我国考古专家认为,穿洞遗址延续的时间约为8000年,普定穿洞人为晚期智人代表之一,与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谋人”齐名。

“守着这么一个品牌,不开发利用好它,是一种失职!”普定县县长庞琨告诉笔者。随着穿洞古人类遗址的名声越来越大,“穿洞文化”逐步形成普定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构建穿洞文化谱系、打造穿洞文化品牌”正成为普定全县上下的共识。在思考保护好穿洞遗址的同时,如何将其开发利用,2008年,县里作出了建设“普定穿洞文化园”的构想和思路。

普定县旅游局副局长熊辅佐介绍,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普定县先后邀请了广东、深圳和上海等省内外多家文化旅游规划公司到普定考察。今年2月19日,普定县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瞻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同,2月20日,相关专家入驻普定着手调查,调查内容一是县内旅游文化资源,二是周边客源市场,并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走向,做出了普定穿洞文化园的详规。

根据专家提出的设想,普定穿洞文化园区规划从普定县城老城区南端起至穿洞古人类遗址,总面积3160亩,园区共设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穿洞之光”,功能主要是遗址保护利用,遗址250米半径保护区外,主要设置一些穿洞部落等体验式项目;第二个板块为“多彩民风”,居于两个板块之间,重点展现普定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歌舞、风俗、屯堡建筑等。第三个板块靠近县城,为“天下大定”,以现代建筑为主,开发高档商住区、商场、酒店。整个园区用一条人工河流串在一起,河流引青山水库的水而建,沿河按16000年前到现在的时间顺序,设置不同内涵、体现不同历史,使之成为一条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河流,两岸将设置30余个文化休闲体验项目。园区的3个板块按远古到现代的建设风格设计,强化文化品位和文化产业的核心作用,总体上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玩、宜商的多功能复合园区。

普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开鹏告诉笔者,目前普定县决策层对“普定穿洞文化园区”建设项目非常看好。

上一篇:大连现代博物馆

下一篇:冬青叶鼠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