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院科学城技术馆
中物院科学技术馆,坐落在绵阳市涪江之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享有“国宝”的盛誉,绵阳便因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而被称之为“中国科学城”。
1、景点简介
科学技术馆
其实,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便凝聚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家们的心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享有“国宝”的盛誉,绵阳便因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而被称之为“科学城”。
2、景区特色
科学技术馆
科技馆第二展厅的主题为内陈列了一个已摔扁了的铝锅,一件破旧的蓝布棉大衣就是6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在偏远的青海基地使用过的。四川绵阳科技博物馆的“太空娱乐风洞”已经对外开放,体会高科技、感受太空漫步的奇妙成为这个旅游娱乐项目的亮点,其外形就像航天飞船的返回舱。进入高6.5米、内径3.6米的透明“太空舱”,功率达1500千瓦的变频调速电机启动,直径5.4米的扇叶从底部送出强风,当风力达到40米/秒的速度时,游人就飘向“太空”之中,游客通过调整躯干、手脚的姿势与角度,或*转体、或飘浮在空中、或漫步行走。既能体会到太空漫步的奇妙感觉,又可以直观地了解空气动力学知识和风洞实验技术。
3、成立经过
1958年7月13日,一个平常的日子诞生了一个不平常的科研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一场意义空前的向核武器进军的伟大战役悄悄地打响了。朱光亚、邓稼祥、郭永怀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开始了充满艰辛而极富挑战的秘密历程。
1962年底,科学家们从长城脚下的旧炮场迁移到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的青海,又在7年后将试验基地搬迁到四川的山沟里。
1983年9月,国家将“中物院人”集中到绵阳,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科学城。
4、“两弹”精神
科学技术馆
该馆展示我国科技工作者为创造“两弹”强我中华的光辉史篇。走进展馆大厅,一枚长约三米的军绿色原子弹弹头跃入眼帘,令人肃然起敬。一展厅展示的是原子核与核武器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深入浅出的图解说明以及逼真的电动模拟实物模型向人们讲述核利用、核防护的研究成果。在和平年代,核技术应用于保鲜、医疗等民用成果不断令参观的人们发出啧啧赞叹。二展厅展示的是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泛黄的照片和今天已鲜见的物品把人拉回遥远的岁月。
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捍卫祖国的独立与尊严,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我国*决策,必须铸就我们自己的核盾牌。于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相聚长城脚下,开始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征程,也开始了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生历程。朱光亚、邓稼先、吴际霖、郭永怀等一张张英气勃勃的脸庞,干打垒、老式计算机和长城山麓、青海高原、戈壁大漠、川北深山鏖战的一幅幅场景在人们眼前闪现。终于迎来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首次氢弹试验成功,取得核武器研制的第二个突破。
在二楼三展厅,两枚中物院早年研制的机载原子弹、氢弹实物外壳下面的文字说明:“1968年我国研制的机载氢弹威力就已相当于277万吨TNT当量。1965年水平机载原子弹威力相当于4万吨TNT当量。”展厅一侧有这样的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分别为1.4万吨TNT当量和2.2万吨TNT当量。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成立50周年之际,由**、国务院及*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中国“两弹”,也创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为了发扬“两弹”精神,激励人们励精图治,发奋自强的爱国主义热情,经批准建立了这个科技展览馆。
5、获得荣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被命名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6、交通指南
自驾路线:
(自驾车)近绵山路与中经路交叉。
乘车路线:
火车站——绵阳火车站——乘54路中巴或出租到达。
市中心——人民商场——乘坐90553路或出租到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