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红调
好花红调是流传于黔中南布依族地区的民歌形式,因源于惠水县的民歌“好花红”,也称“惠水山歌调”。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列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好花红调,来源于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该民歌传唱于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建立前惠水县毛家苑乡辉油寨的布依族老艺人王昌吉等演唱的《好花红》词曲与后来流行的基本大同小异。20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这首布依族民歌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和喜爱,不断引起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音乐家们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形成了好花红调。
2、流传地区
好花红调发源于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一带布依山寨。流行于贵阳以及黔南州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等县(市)布依族地区,基本上概括了这一带布依族民歌的格调风貌。
3、曲调特征
“好花红调”,也称“惠水山歌调”。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音乐家们已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颇受群众欢迎。与大调、小调、大歌、小歌一道成为布依族曲调的代表。
4、传承价值
好花红调历史悠久,从建国初期起就从乡村唱到省城,唱到北京,并通过电台、报刊传遍了全中国。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而被布依族及其他民族广泛认同,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代表。
好花红调是布依族人民智慧凝聚的文化遗产,其简约明快、悠扬委婉的曲调和清新简练、寓意深远的歌词,表现了布依族人民清新优美的审美情趣,反映出布依族人民醇厚多情的心理素质及激越向上的精神风貌,因而已成为布依族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
好花红调的地域、文化、思想等基本特征,奠定了其在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成为贵州布依族民歌的缩影。作为贵州布依族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它既是古老布依族音乐的遗存,也是布依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实证,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5、相关典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好花红》这首布依族民歌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和喜爱,不断引起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1956年8月,惠水县举行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毛家苑乡新民俱乐部布依族姑娘秦跃珍、王琴惠演唱的《好花红》引起前来观摩汇演的省歌舞团专家的关注,及时帮助整理和指导。使这首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歌从省一直演唱到北京,引起轰动。特别是在1959年5月,贵州省组成民族参观团赴京观礼,受到***、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在党*、国务院举行的招待会上,惠水县布依族代表杨通锦高举酒杯,向朱老总敬酒,伴随着《好花红》悠扬动听的旋律,博得与会者热烈掌声,朱老总听后非常高兴,将所敬美酒一饮而尽,成为佳话代代相传。2002年贵州省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好花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后。“好花红”被历史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布依族的文化的象征。
6、传承保护
1953年,中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来惠水县布依族村寨采风后,以《好花红》旋律作为基调,创作出歌曲《桂花开放幸福来》,这首歌很快在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时兴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是《好花红》不可多得的姊妹篇。
1981年农历六月初六,经国家民委批准,贵州省、黔南州文化局和贵州省、黔南州民委在惠水县董朗大桥组织“六月六”歌节,来自全省的200多名各民族歌手、乐手参加赛歌,观众达十万多人,国家民委和文化部派员到现场祝贺。惠水县代表队的8位布依族姑娘首先登上歌台,引吭高歌一曲《好花红》,引得掌声雷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以及黔南、惠水县把《好花红》收入《布依族歌谣集成》中。同时,黔南州歌舞团的江帆和玉枫在《中国音乐》杂志上发表了《盛开在黔南的山花———贵州布依族民歌》一文,着重介绍了这首精品《好花红》。此外,电影《山寨火种》和电视连续剧《布依女》的主题音乐均采用《好花红》的旋律。2002年2月,经贵州省*批准,惠水县毛家苑乡更名为好花红乡。2004年10月,贵州省版权局接受办理了著名布依民歌《好花红》文化知识产权的注册登记手续,确定惠水县人民*为《好花红》的权力代理人,并颁发了证书。从2001年开始,惠水县每年举办“好花红”艺术节,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