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寅街镇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20:02:41
...

地处弥渡县中南部,集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东与祥云县毗邻,南与苴力镇和密祉乡接壤,西连巍山县,北接弥城镇,镇*所在地寅街距县城10公里,2000年撤乡设镇,毗雄河和毗雌河交汇于境内,国道214线贯穿全境。现辖11个村民委员会,75个自然村,17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9亩,有总人口46676人,人口密度225人/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彝、白三个主要民族。

中文名:寅街镇

行政代码:532925104

身份证前6位:532925

长途区号:0872

邮政编码:675600

隶属政区:弥渡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L

辖区面积:207.2km2

人口数量:约4.67万人

人口密度:225人/km2

1、地方简介

寅街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6.2℃,海拔1659米,年降雨量750毫米,常年主导风向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弥渡县有名的吨粮田,也是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区。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38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财政总收入239万元,粮食总产17307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寅街镇党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稳步推进烤烟、亚麻、乳业、蚕桑、无公害蔬菜五大支柱产业培植的同时,狠抓地方经济发展,开拓市场,培育地方财源,发展地方财力,全镇现有私营企业8户,个体工商户877户,从业人员3180人,2005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28880万元。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2、行政区划

寅街镇区划

532925104201121寅街村

532925104202220武邑村

532925104203220东风村

532925104204220河东村

532925104205220栗树村

532925104206220高营村

532925104207220永丰村

532925104208220大庄村

532925104209220勤劳村

532925104210220朵祜村

532925104211220瓦哲村

3、地方人口

寅街镇人口数据:


寅街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3331

男21963

女21368

家庭户户数11361

家庭户总人口(总)43251

家庭户男21899

家庭户女21352

0-14岁(总)10462

0-14岁男5316

0-14岁女5146

15-64岁(总)29566

15-64岁男15121

15-64岁女14445

65岁及以上(总)3303

65岁及以上男1526

65岁及以上女177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2580

4、创收渠道

弥渡“致富贷”带出共同致富路

走进弥渡县寅街镇永丰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长吴从信家,30多亩丰产葡萄园里一串串晶莹剔透、果实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一股香甜气息扑面而来。吴从信介绍称,该葡萄园每亩利润1万元,每年纯收入25-30万元。园内有15名妇女长期在葡萄园务工,每年务工收入达18万元。

尤为可贵的是,率先创业致富的吴从信,还积极主动地带领乡亲们规模化、规范化种植葡萄320亩,每年为民创收736万元,带领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吴从信介绍说:“如果没有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我们村的创业致富,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寅街镇河东村委会巧邑大营的党支部党员皋红兵,也是该贷款扶持项目的受益者:“寅街党委去年给我家贷了10万,我多养了100头肥猪,给我家增加3万多元的额外收入。”在弥渡县,像吴从信和皋红兵这样的基层党员带动群众创业致富的例子很多。“基层党员带动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正成为弥渡农村群众创业致富的“靠山”。

近年来,寅街镇把基层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贷款当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两年来该镇共向11个村委会26户农户发放了500万元贷款。每户贷款最高为30万元,最低为10万元,贷款的对象主要是乡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贷款的发放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提供了经济保障,有力地推动了种植、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据弥渡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熊艳萍介绍,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工作始于去年,当年全县总共发放了该项贷款600万元,共扶持了46户农户党员脱贫致富;今年,该贷款扶持项目共争取到贷款资金2600万元,目前,贷款已经基本发放结束。

5、新闻动态

弥渡为千名农村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3月25日,大理州弥渡县寅街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慰问活动,向大庄完小60名留守儿童送去书包、文具,鼓励孩子们要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近年来,弥渡县举办教育培训,搭建关爱公益平台,为10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关怀和温暖,让他们快乐成长。

2014年以来,弥渡县妇联抓住春节期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年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辅导员阳光心态塑造与儿童沟通技能”专题讲座,培训48名留守儿童辅导员。

成立了8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集课外学习、相互交流、展示才艺、娱乐休闲、排解烦恼、沟通亲情的平台。发动县级机关各妇委会走访慰问农村留守儿童,向他们捐赠书籍1414本,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6、农业发展

弥渡水稻亩产量再超袁隆平“Y两优2号”

近日,国家农业部专家组对弥渡县楚粳37号百亩方进行了田间实产验收。结果表明,楚粳37号平均亩产量达974.05公斤,再次远远超过袁隆平“Y两优2号”亩产926.6公斤的纪录。

楚粳37号为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育成的粳稻后备新品种。该品种2014年百亩方高产示范设在弥渡县寅街镇寅街村委会头邑村,示范面积116亩、农户62户。由著名水稻专家郑家奎为组长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按农业部超级稻测产验收标准进行了田间实产验收。专家组通过田间考察,随机选择三块田进行测产,结果分别为:第一块田面积3亩,亩产930.59公斤;第二块田面积2.5亩,亩产953.27公斤;第三块田面积2亩,亩产1038.26公斤。三块田平均亩产974.05公斤,超过了平均亩产950公斤的预期目标产量。

水稻专家、楚粳系列品种选育者李开斌曾于8月7日来到示范区,对楚粳37号的田间有效穗、基本苗、株高、病虫害发生等性状进行了细致调查,认为弥渡楚粳37号长势属全省最好,有望成为楚粳系列后续接替的优良品种。

据了解,2007年以来,弥渡县连年实施省部级超级稻高产示范项目,全面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做到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三个100%”,项目区形成“品种良种化、布局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格局。其中,2009年楚粳28号高产示范百亩核心区平均单产988.77公斤,创百亩以上水稻平均单产世界纪录;2010年楚粳28号百亩核心区平均单产1002.11公斤,再次刷新上年创造的单产纪录,并获得当年云南省农技推广一等奖。

7、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文盛古街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

文盛街两条古驿道如双龙出海般伸向太极山麓恰似虔诚的朝拜者。古驿道正中铺有引马石。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块紧紧相依,相互帮衬,历史的大手笔在它们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记下了发生在它们身旁的动人故事,在无语中享受着逝去的拥有。

漫步引马石,微风徐徐,白云悠悠,似乎能听到当年队队马春深沉的马铃声和赶马人优伤而充满期待的《赶马调》,想象到当时文盛街的大姑娘,小媳妇那份热情大方,招揽生意,留客有方。赶马人也许在这里留下一段恋情,给西云的日子装点几分甜蜜的回忆;文盛姑娘也许曾与赶马人情波对接,梦绕魂牵。当你听到田埂边,山头上,传来一阵阵略带优伤而又缠绵的情歌,这也许是后代对逝去的那段历史的一种追忆。

古驿道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虽然建筑风格有春秋,沿驿道的几乎都是铺面,可想当年文盛街的繁华。

到文盛街,一定得尝一尝文盛豆腐。文盛豆腐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时,就大有名气,众多文人雅士在品尝时,击栉咏叹,吟咏出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文盛豆腐以味道本色,质地优良,颜色正宗而享誉于世,而文盛豆腐的地道来源于当地珍珠泉的恩赐。文盛之西有一池潭,水清如镜,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冬暖而夏凉。每当朝霞似锦,晓日初照,或晚霞如梦,夕阳挂顶,便可见大小不一的水珠,一串串从潭底徐徐而升,宛如被金线串起的珍珠,在阳光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灿烂无比。于是当地人便称之为珍珠泉。还赋于了种种神奇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使珍珠泉披上了一道神密的色彩。据专家考证,珍珠泉各种矿物质含量适中,是做豆腐的最佳用水。

来文盛旅游度假,最好走一走农家,听一听文盛花灯小调。文盛花灯小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花灯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红遍巍山、南涧、弥渡的花灯皇后李三姐,出现过著名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

文盛花灯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十个文盛人,九个会唱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信手拈来,说唱就唱,文盛街花灯曲目众多,各放异彩,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在民间传唱的就有60多种曲目和唱腔。

文盛街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那么纯朴和亲切,文盛街是一条悠长的小河,走进文盛,你便会获得几分平静和安宁。

报恩寺桥

报恩寺桥,现在看着平淡无奇,历史上却是滇西到滇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附近有个纪念林则徐的报恩寺。

报恩寺桥的传说: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弥渡太花乡西河畔住着一户人家,老俩口勤劳善良,小女儿乖巧聪慧,靠着披星戴月地辛勤耕耘和挑顶灯织绣,渐渐地家境越来越好,并且有了些积蓄。一天老人把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银元宝用红绸带两个一合捆了八合,放在箱子里装好,藏在一个比较安全、秘密的地方,放心地睡觉去了。晚上,老人做了一个梦,梦到八个长得白白净净、腰间系着红绸带的壮汉来告诉他,他们八个人要到巍山去了,说完就不见了。醒来,老人百思不解其意,那八个壮汉也素不相识。到了晚上,老人查看藏着银子的箱子时,银元宝不翼而飞,一点痕迹也没有。老人看到大半辈子的血汗钱就这样不见了,气得呆住了。想想老伴和自己都是年老多病,风烛残年,女儿又没长成,将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呀!竟伤心的地痛哭起来。突然,老人想起昨夜的梦境,就决定到巍山去寻找失去的银元宝。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过去了,银子却毫无踪迹。此时,老人刚好来到巍山的西河畔,想想老伴和女儿正过着苦日子,盼着自己回家,想想自己将来的日子毫无指望,就一纵身投入滚滚的河水里。老人以为自己已经死了,迷糊中睁眼一看,身边有两位老人手捧着药碗,焦急地看着自己。原来,自己被两位好心的老人救了命。当救命恩人听完这不幸遭遇后,竟然如释重荷地连声说:“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死而复生的老人瞪大眼睛,迷惑不解。两位老人抬出一只箱子,里面正是老人丢失了的捆着红绸带的八合银元宝。这是一年前,两位老人上山打柴时,在山林中捡到的箱子。他们一直着急地等着失主来认领。今天终于物归原主,所以两位老人感到很欣慰。看着八合闪光的元宝,想着寻银的艰辛、冷暖。而现在,银元宝一个不少地出现在眼前,老人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人执意要把一半的银元宝送给救命恩人,而两位老人坚决不收。最后,老人便在救命恩人的家门口修建了一座横架巍山西河的桥,取名“报恩桥”。回到弥渡后,老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恩人,就在弥渡的西河畔又修造了一座桥,这就是太花李官营村旁的“报恩寺桥”。

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

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是弥渡的镇县之宝。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是当地的传统节日。

南诏铁柱庙整座庙宇占地震6000余平方米,由大门、照壁、拱桥、砚池、山门、两面三刀戏台、两休闲廊、五厢、七殿组成三进三院的古建筑群。庙内环境清幽宜人,高大翠绿的古榕,造型古朴优美的梅树,缤纷盛开的茶花、杜鹃,芳香袭人的桂花,洁白、姹紫的玉兰、牡丹,幽静、自然的紫竹林以及生机盎然的绿茵草坪、青石板铺就的整齐路面,苗木搭配得相得益彰的山石,营造出一种肃穆、优雅的故刹氛围。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弥渡大蒜

弥渡农民素有种大蒜的传统,所产大蒜个头肥大、蒜素含量高于平原地区3倍多,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近年来,该县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科技措施,着力把大蒜培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弥渡充分发挥该县作为滇西蔬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了14个蔬菜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同时,积极鼓励扶持本地的大蒜运销大户“升级换代”,加速膨胀大蒜加工出口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了一业竞起,群峰竞秀的发展态势。目前该县已形成5000多人的大蒜及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从业人员3万多人。通过科技推动、营销驱动和龙头企业带动,拓展大蒜商品市场空间。实现了大蒜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2006年该县种植的5万亩大蒜,产量达10万吨,平均每亩产值2000元,总产值超过了1亿元。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赚回了不菲的外汇收入。

弥渡卷蹄

卷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素以色鲜味美、食法多样、易于贮存而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中尤以弥渡县一带所制最为有名,故又称“弥渡卷蹄

制法: 

(1)将猪腿洗净,从小蹄角上面用刀子划开皮肉,将骨剔出(瘦肉不用取出),把瘦肉划切成条状,宽约3-5厘米,厚为2-4厘米,越长越好。  

(2)配料调好,与食盐一起在瘦肉上揉搓,把球米放碗内,加白酒,点燃白酒,边烧边搅,约烧15分钟即可。  

(3)用牛角刀或匕首取出小蹄与腿之间的骨头,不要划破皮,把瘦肉放在里面,涂抹好调料,用线缝好刀口。从小蹄以上用筷子般粗细的绳子一道挨一道扎紧(越紧越好)。  

(4)将捆好的卷蹄放盆内腌2昼夜,再放沸水锅内煮至熟透(不要煮得太烂),捞出晾凉,解掉捆绳,拆去缝线,空处用萝卜丝和炒大米粉(大米炒熟磨碎)填塞,放时坛内,密封坛口,15-20日后即可食用。  

特点:坛贮法的贮藏时间较短,成品味道微酸。如果将煮好的卷蹄用棉纸包严,悬挂起来,随吃随取,随包挂,可贮存8-10月而色味不变。卷蹄食法多样,蒸、煮、单食或配菜烹制,皆味美可口,佐餐下酒最相宜。而且贮存时间越长,味道越美。

烤饵块

烤饵块是云南大理当地的一种民俗小吃。是用煮熟的大米饭压成块状,通常是圆形薄饼状。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后涂上酱料和菜陷即可。大米的清香搭配酱料的风味,是云南人民普遍喜爱的食品。做法与糍粑相同。但糍粑的原料是糯米,饵块的原料是大米。糍粑是糯米做的,软而粘,饵块是大米做的,硬而韧。

民国期间,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开设的“永顺园”,以专卖此品而出。云南居港名流到昆必尝此味,临行时还专门到永顺园买上几碗,装入保温瓶中,乘机带到香港让亲友品尝那油汪汪、红润润、香喷喷滋润粑糯的小锅卤饵块。饵块这一米类制品,走遍全国各地,唯带云南是有。据古籍记载,麦类制作的食品古时约统称为“饼”,米类制作的为“饵”。云南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水稻栽种历史悠久,民间到了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最好的大米,洗净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细如泥,案板上用蜂蜡抹好,再搓揉为长方、椭圆、扁圆等形状,用作馈赠的食品,称为“饵馈”,时间一久,老百姓就把它谐称为饵块了。

上一篇:坝美镇

下一篇:好花红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