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白琳工夫茶

科普小知识2022-12-24 20:32:18
...

“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其以高超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和独特、优秀的产质,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曾与福安县“坦洋工夫”,政和县“政和工夫”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而驰名中外。而白琳工夫茶制作技艺是创制工夫红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关键环节,且传承久远,独具制造魅力,是福鼎历史的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白琳工夫茶

产于:福建闽东的福鼎市境内的白琳镇

茶类:红茶类

兴起:19世纪50年代前后

1、历史

工夫红茶发端于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并受到地方主要官员的关注而载入史册。

福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种茶的史料,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这里所称白茶山即指福鼎为白茶产地,主要分布在白琳、点头、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其中白琳、磻溪和点头是福鼎境内三大茶叶主产区,自清代以来,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产制红茶,取名“白琳工夫”,名声大噪,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经过发端兴盛、由盛转衰、由衰转盛和兴盛式微等四个时期。

清代至民国之前为发端兴盛期。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福鼎出境红茶2万箱,每箱50市斤,远销上海等地。

民国初期,茶业由盛转衰,年产值不到百万元。

民国中期至*是由衰转盛时期,福鼎工夫茶主产区白琳、点头等地茶业十分兴旺,茶商贸易繁荣,茶栈茶馆林立。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工夫茶在指定港口、码头交货,再由洋行、茶行外销港澳及欧美各国。在白琳本地,已经出现不少资本雄厚的茶馆,摆脱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将工夫红茶水运至营口,转运满洲里销往苏联。

解放后至六七十年代是工夫红茶兴盛式微期。五十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对红茶需求下降。七十年代初,红茶改制。

2、产地

白琳工夫主产地白琳镇位于福鼎市中部,陆地与点头、磻溪、店下、秦屿,以及柘荣县乍洋等乡镇相邻,水路主要通八尺门内海。白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状况,揭示了工夫红茶的历史背景。

白琳出产工夫红茶辉煌景状,在朱挺光先生(1917—2004)所撰《白琳后岐商港前景在望》一文有过细致的描写。茶叶是白琳特产,每值新春,必有来自泉州、厦门的客商,称为“南帮”,和来自广州、香港的客商,称为“广帮”,他们来到白琳,和当地茶商一同设馆制茶。当时正式茶馆包括客商多达二十四家。本地茶商“双春隆”、“恒和春”、“合义利”等闻名内外。

3、制作工序

自清代创制始至*,白琳工夫红茶是纯手作业加工,以民间农户、茶贩自设制茶作坊生产形式存在。并由茶商、茶馆收购毛茶或茶青(鲜茶叶)进行精制加工成品茶。


制茶

白琳工夫属于发酵茶,香味、汤色和叶底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白琳工夫茶制作工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白琳工夫茶初制加工工序:采摘→萎凋→搓揉→解块→发酵→烘焙。

由于“白琳工夫”品质有其特殊的需要,所以十分讲究鲜叶原料的采摘嫩度,尤其是福鼎大白茶,更要求早采嫩采,否则芽叶过大,成品外形粗松,滋味淡薄,影响品质在初制工艺中,特别注意控制适度萎凋,以提高鲜酸爽度,并严格采取轻重揉结合,及时提取成形的芽叶,以保存毫芽。发酵叶先上烘,采用双复焙的方法,先以100~120(干燥机进风口温度,下同)高高温烘至八成干,继以85~95低温烘至足干。后一次烘焙,要”文火慢焙”,认真掌握火候,力求在透发毫香的经常上保持鲜爽特征……

4、传承茶人

清代茶人邵维羡(1855—1931),字歆立,号秋溪,清授国学生。白琳棠园莘洋村人,博陵郡邵氏大利福鼎点头镇竹栏头陈氏福鼎点头镇竹栏头陈氏

第三子,以制作、经营茶业起家,家富殷实,今莘洋老坪店保留有邵维羡发迹后建四合院古民居,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时拥有田租千二担,茶业做到福州等地。古民居设门楼,门坊题“仰绍东陵”。民国甲寅年(1914)春,邵维羡六十寿,福建民政长汪声玲赠匾“明经耆宿”,民国甲子年(1924)七十寿,子壻丁文仕、袁宗宋祝额“佩缓春绵”,二匾今存。1907年前后,邵维羡在白琳开茶庄,见点头柏柳村茶人梅伯珍的《筱溪陈情书》一文所述:“适邵君维羡开庄采茶,乏人助理,邀余合伙,幸自合股,五六年以来,生意颇见顺利。递年往省售茶结帐,尽归余负责。”

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此而闻名。20世纪初,福鼎市点头镇竹栏头陈氏得用福鼎大白茶代替了原有的小茶种,使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此后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因此又名“桔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特级白琳工夫以其得天独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被中外茶师誉为“秀丽皇后”。

5、文化

现白琳初制厂遗址,地点在白琳康山村,背靠康山,初制厂由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建立,所制“白琳工夫”红茶,蜚声海内外。原初制厂砖木结构,四面交井明楼建制,门楼楼坊式灰泥建筑,设有翘檐,门头坊正中塑五角星,留“中国茶业公司福建省公司白琳初制厂”字样。门楼在2006年“桑美”台风毁坏,使旧观古朴风貌和字样无存。现居住于此的村民,用水泥维修门楼,并涂平原门右砖墙,致使旧观不复存在。

“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为福建的三大工夫红茶,而“白琳工夫”曾位列三者之冠。

观其形,细长弯曲色泽黄黑;闻其味,清气鲜纯毫香沁心;汤色明亮,醇和甜美。这便是素以形秀有峰、金黄毫显而闻名于世的“白琳工夫”。

据史料记载,“白琳工夫”盛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迄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1851年,董天工在《武夷志》中,已载有“工夫”茶名。其制法起源于福建各地,比安徽祁门红茶还早。当时,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广收白琳、翠郊、石番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再以特殊工艺标准精制后,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之闻名于世。

据《福鼎文史》载,制作“白琳工夫”所用之茶产于环太姥山麓,茶园分布在海拔650-850米的丘陵地带。太姥山濒临东海,山势峻拔,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春夏季节,早晚白雾弥漫,且土质肥沃,属酸性砾质土壤,保水性良好。加之种植有华茶一号、华茶二号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饱受阳光雨露滋润,芽叶富含芳香物质,故成*好茶。

6、茶艺

冲泡方法


茶艺

饮用广泛,这与红茶的品质特点有关。如按花色品种而言,有工夫饮法和快速饮法之分;按调味方式而言,有清饮法和调饮法之分;按茶汤浸出方式而言,有冲泡法和煮饮法之分。但不论何种方法饮茶,多数都选用茶杯冲(调)饮,只有少数用壶的,如冲泡红碎茶或片、末茶。现将红茶饮法介绍如下。

⑴置具洁器:一般说来,饮红茶前,不论采用何种饮法,都得先准备好茶具,如煮水的壶,盛茶的杯或盏等。同时,还需用洁净的水,一一加以清洁,以免污染。

⑵量茶入杯:通常,结合需要,每杯只放入3-5克的红茶,或1-2包袋泡茶。若用壶煮,则另行按茶和水的比例量茶入壶。

⑶烹水沏茶:当量茶入杯后,然后就冲入沸水。如果是高档红茶,那么,以选用白瓷杯为宜,以便察言观色。通常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如果用壶煮,那么,先应将水煮沸,而后放茶配料。

⑷闻香观色:红茶经冲泡后,通常经3分钟后,即可先闻其香,再观察红茶的汤色。这种做法,在品饮高档红茶时尤为时尚。至于低档茶,一般很少有闻香观色的。

冲泡要求

(1)茶叶好:茶叶应避潮湿高温,不可与清洁剂、香料、香皂等共同保存,以保持茶叶的纯净。冲泡一杯红茶的份量,约需一个茶包、一茶匙或3公克的茶叶。

(2)水质好: 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富含充分空气,能引发红茶内蕴的香气。

(3)茶具好:红茶芬芳的味道,必需用适当的茶具搭配,来衬托出红茶独特的优美。

(4)温度好:将适量的茶加入茶壶中,再立刻注入沸腾的开水。水温宜维持在90至100度的水温,在此同时,将茶壶与茶杯用热水烫过,这道手续称为温壶(杯)。

(5)时间好:放入茶叶,注入热水,将壶盖盖上,使红茶的香气与味道能充分的在热水中释放出来。叶片细小者约浸泡2至3分钟,叶片较大则宜闷置3至5分钟,当茶叶绽开,沉在壶底,并不再翻滚时,即可享用。

7、贮存要求

排除不可抗拒因素,有效延长茶叶存放时间,主要在于了解茶叶的保管关健是“防压、防潮、密封、避光、防异味”。抓住存放要点,选择适宜的存放工具可以提高茶叶的保质期。

茶叶要放在茶叶罐里,以防压碎,茶叶罐的选择,一般以为只要罐子密封好就行,就能使茶叶保持鲜味,其实这种方法忽视了即使茶叶罐有多密封,只要您打开来拿茶叶,就免不了变成“不密封”,使茶叶受潮。所以要选择合适自己使用的茶叶罐,不要太大,以一次买回的茶叶差不多能装满为宜,切记、一满罐茶叶的保鲜期肯定比半罐茶叶的保鲜期要长。

茶叶罐的材料以铁罐、纸罐次之、双层盖的不锈钢、瓷罐等居中、以锡罐为上,透明的容器即使密封性好,也不能长期保存茶叶,主要是因为透光的原故,只能是作短期保存。

上一篇:琼海火龙果

下一篇:越红工夫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