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宸枢
张宸枢,字紫垣,号少堂,镇原县临泾乡祁庙村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1931年,终年65岁。张宸枢敦厚精敏,勤学好问,少有声望,10岁即能赋诗作文,才名闻于邑里。《六艺》、经传和诸子百家无不通习,擅长书法,善于词章。光绪十四年(1885年)19岁举为乙酉科拔贡,同年中举,部选为庄浪县学训导,启迪后学。他治学严谨,训导有方,每临抽查,均作掩卷提问,若回答有误或答对不出,则循循疏导,晓以大义,以励其志。
中文名:张宸枢
张宸枢:中国
出生地:镇原县临泾乡
出生日期:1866
逝世日期:1931
字:紫垣张宸枢
1、人物生平
他政务之余,即染翰临池,专攻右军之学。他常说:“国朝书法家刘石庵专讲魄力,太守王梦楼喜欢丰满神采,当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我生来痴笨,丰神学不到,但向魄力处求之。凭借着岁月,勤学苦练,或许可望竿头日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经过奋发学习,苦苦求索,一举盛名陇右,跃入西北书法名家行列。其楷书,笔功遒劲有力,结构严谨,笔墨饱满,入木三分;尤善草书,笔法潇洒,墨触圆润,形体秀丽。给人以落笔生花,运笔如神,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心旷神怡之感,见者爱不释手,争相乞索。今陇东农村,作为珍宝收藏。他给亲属的书信,信手拈来,随兴而至,无论短长,读之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今家乡后学,纷纷复印成册,揣摩研习。
2、社会评价
张宸枢生逢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陇东兵荒马乱,战火匪盗此起彼伏,百姓苦不堪言。
张宸枢书法
民国四年(1915年),平凉、庆阳一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九月初,在肖金(原属镇原)人刘元臣的带领下,肖金、屯字、太平等地五六千农民,包围县城,抗税抗捐。知县万朝宗紧闭城门,一筹莫展。张宸枢与刘元臣为师生关系,便由张宸枢出面,与县*交涉,使知县答应缓行新税法,以平民愤。孰料事后,县*却派兵丁,到处搜捕张宸枢和刘元臣。无奈之下,张宸枢只得背井离乡,西出玉门关,辗转*伊犁,教书育人,以送流年。
1917年春,受泾原道尹周务学聘请,任平凉师范筹建员,1918年任平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后回县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他夙夜在公,殚尽心虑,遂以“门无车马终年静,坐对琴书百虑清”自慰,赋诗为文,著书立说,撰成《通鉴纲目提要》、《中外政治论衡续》、《西路》等,受到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尊重和爱戴,被选为众议院*。他洞察世情,深为民生倒悬而痛心疾首,逐渐荫生了立功异域之志,再次外出,赴郑州、北平等地,以文会友,以书交谊,意欲有所作为,然郁郁多年,怀才未遇,1931年客死北平。灵归之日,邑里学界纷纷举哀,戴孝相迎,引柩归葬故里。张宸枢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为平凉师范教育的拓荒者。张公之后,数任校长倾心治校,都为平师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平凉师范不断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成就享誉省内外。
3、相关报道
书法文化与镇原历史
据网易新闻2013年11月13日报道,原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之北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北纬35°27′-36°16′,东经106°16′-107°36′之间。东临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与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宁夏自治区彭阳县毗邻。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辖7镇12乡,215个村民委员会,1991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3300人。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两千二百多年的文明史中,镇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名垂青史,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雅俗纷呈、光彩美丽的地域文化形态。
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镇原为中原古土,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四五千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的先人繁衍生息,是中原鼻祖轩辕氏部落发祥地之一。古属雍州,夏商为戎,夏后氏政衰,周先祖“率部奔戎狄”,在此设邑施政,“教平易近稼穑”,历公刘至庆节十余世,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区之一。周为“镇之古原”、“置大原于这个地方”(镇原、原州之名即来于此)。战国期间,秦*扩展至这个地方,置北地郡。秦统一后,仍置北地郡,置朝那县,此“乃镇原置县之始”。西汉初元鼎三年(前114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今镇原,属凉州刺史部),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北魏时置原州(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至元代、明初仍为镇原州,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归平凉府,清改属泾州。民国初,改属泾原道,十五年后直属甘肃省,十七年,属甘肃省第三区西峰专署。
建国后,1949年到1956年属甘肃省庆阳专员公署,1956年庆阳、平凉合并,归平凉专员公署。1960年庆、平分署,又归庆阳专员公署管辖,现为庆阳市所辖8个县区之一。
镇原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素有“书画之乡”美称,上世纪90年代初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内文物遗址遍布,有考证价值的故城、故寨遗址25处,文化遗址36处,寺庙祠堂遗址69处,天然池湫泉潭28处,周铜剑、秦诏版、陶水管国内稀有,《潜夫论》蜚声中外。
镇原又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带领红一方面军途经镇原,在三岔镇宿营,留下了珍贵的红色记忆;后刘伯承率援西军驻镇原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解放战争时期,*指挥西北野战军转战镇原,在镇原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书法是中国历史的连接线。书法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瑰宝。书法作为传承华夏民族文化、展现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延伸,如何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文化命题。近年来,适逢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国命名一批“中国书法之乡”,作为素有“文化大县”和“书画之乡”之称的甘肃省镇原,举县惊喜、心向往之。为了争取这一至尊荣誉,进一步推动镇原县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扩大镇原县书法艺术在全国的影响,我们经过慎重研究和精心准备,决定向中国书法家协会申报“中国书法之乡”。
书法艺术底蕴深厚
张宸枢书法
据史料记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王符,安定临泾(今镇原)人,少年好学,他在著写《潜夫论》之余,常常为乡人写字,其书法遒劲豪放,笔雄墨秀,“求者喜不自胜,端悬于堂屋”。东汉时官拜侍御史、武威太守的李恂,也是镇原人。相传他写得一笔好字,每次回家不带金银珠宝,只带一些字画条幅分赠乡友,大家视作珍宝。明正德年间进士、官拜兵科给事的许理,景泰年间任南京、四川道监察史的张凯,成化年间进士、援工部主事张琡,都是当时善书法的镇原籍官吏。他们怀着热爱家乡故土的痴情,寓民间礼俗、风情于毫端,留下了不少凝重的墨迹。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镇原书法已经发展到相当可观的水平,书家辈出,成就斐然。镇原的“六张、三刘”名噪一时,书作各有绝技,融古贯今,自成一体。
如清嘉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刘之霭,清末民初贡生刘炽,书法皆神逸飘缈,给人以神采飞扬、肃穆高雅的印象。清末举人宣统三年第一届国会*张宸枢,著有《通鉴纲目提要》、《中外政治》等,且擅长书法,无事即染翰临池,苦心钻研,一举盛名陇东,跃入西北书法名家之列。张宸枢的楷书遒劲有力,结构严谨,法度自然,入木三分;其行草笔法潇洒,气势磅礴,运笔灵活,使转得当,见者爱不释手,争相求之。清廪生张炳麟擅长于书画,书法刚劲、潇洒、秀丽。清增生曾受六品顶戴的张玉玺善行书,字体饱满,笔力雄厚。清进士焦国理以柳体草书见长,行笔娇若惊龙,飘若浮云,骨力遒健,结构严谨。清光绪举人甘肃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学家镇原县志主编慕守祺先生师承家学,书法功底深厚,楷书遒劲有力,其著作备受时人推崇,书作更为时人所珍重。这些大家的出现,对镇原书法氛围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国中叶,张文德和蒋瑞清的书法,师承颜、欧,丰腴妍润,气度不俗。张继先、焦国理的楷书秀丽潇洒,张三元的篆隶,苍劲古朴。平师首任校长刘养峰的魏碑独有创意。
群众基础普及广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书法之于镇原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人喜爱,家家挂字,寻常百姓习练书法,品评书法,收藏书法,礼赠书法,把书法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自古到今,每逢庆寿、贺喜、丧葬诸事,各家都有书写悬挂牌、匾、幛、轴、屏、中堂、对联、条幅等的习俗,其中,不少都是雅俗共赏的书法佳品。镇原过事不挂中堂,用百姓的话说“野着呢”,这就促成了镇原人爱好收藏书法的良好风气。同时民间收藏颇丰,宋徽宗、唐寅、文征明、黄慎、郑板桥、廖培坤、何绍基、李藩、八大山人、于右任、齐白石、刘尔炘等历代书画大师的一些笔墨真迹,完好无损地保存在镇原藏家之手。一些农家不比积攒余粮,也不比存款多少,而看谁家收藏的名人字画多少。在临泾乡、孟坝镇、南川乡,不少群众还有专门存放书画的柜子和木箱。有的人家连给闺女找婆家,也要把男方家有无字画作为条件之一。走进城乡任何一家,极少没有悬挂字画的。镇原是一个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大县,早在康乾朝镇原贡生张继孔就捐资成立中峰书院,把书法教学作为学生的专修课。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小学生写字课教学从未间断过。
书法人才不断涌现
新时期以来,镇原的书法创作呈现了百花竞艳的景象,习字研帖盛况空前,一批功力深厚、独具特色的书法家脱颖而出,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
概而言之,镇原书法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以邓博五、姚天佑、李尊儒、蒋玉书、张廷柱、赵宝玺、张鸿祺等老年书法家为代表,他们以传统书法为基底,刻苦磨砺,或楷、或隶、或草、或篆,书作别具一格。特别是邓博五老先生,乃陇上书界名宿,翰墨生涯60余载,其字取法魏碑,自成风格,笔力遒健;所画竹子兰草,水墨淋漓,意境优雅。他的字画不仅为陇东人民所喜爱,而且得到日本友人的青睐,有40多幅作品在国内多种报刊发表,并出版了他书写的《孙过庭书谱草书》字帖。蒋玉书以楷书见长,其字秀丽俊逸,圆润工整。他用形象化的手法,把“鹅”字寓入鸣鹅、飞鹅、宿鹅、食鹅、横鹅、竖鹅、斜鹅、正鹅、倒鹅、立鹅、群鹅等18种动态中,形象生动,独树一帜,流传甚广。我国著名书法家、兰州市原书协主席尹建鼎先生,曾把蒋玉书的《十八鹅》、朱民勤的《博古屏》和张相儒的《百寿图》并称为镇原“三绝”。镇原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宝玺,临池不辍,辛勤笔耕40余载,其作品多次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并被德国、法国、瑞典、新加坡等国收藏家收藏。2000年,庆阳地区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了《赵宝玺书法集》。张廷柱在书作之余,还担任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峰分校教员,培养了一批人才。正是他们带动镇原书法趋向成熟,使一大批爱好者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勇往直前。二是一些中青年书家的异军突起。慕世旺研习启功数十年,四季临池,笔力雄健,结构秀美,书作远销国外,被国际友人和许多专业馆所收藏,多次出版个人书法专辑,曾在兰州、庆阳、镇原县举办个人书展。祁世权、张明华、梁五俊、闫天蕙、张维新、张生满等书作各具风格,曾多次获奖,入展省、市、县大展,对镇原书法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郑墨泉、张永琦、焦宏泽、金希明、王博儒、贾岩、张峰等一大批青年书家后来居上。这些青年书家,活跃的思想、新颖的理念、刻苦好学的精神,给镇原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郑墨泉,克服困难,半工半读,走出县界,拜大家为师,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一举成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成就非凡。张永琦入围全国行草书大展提名奖,焦宏泽、金希明、苟益谦、王博如等均已成为省内外颇有影响的书坛人物。他们的崛起,使镇原书法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书画爱好者达12万人以上,从事专业和业余书法创作者达到4000多人,其中专业人员800多人,*书协会员6名,省级会员25名,市级会员150名,县级会员450名。近年来,有80多人次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10多幅作品在*和省级刊物上发表,60多人次的作品被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有110多人次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各种书法展览中入展或获奖。
组织健全交流广泛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书法队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党委重视,*支持,机构健全,各种类型的书法团体遍布城乡,书协、文化艺术单位和民间书法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法组织网络。1983年成立了镇原书画协会,有会员118人;1986年10月1日,成立了兰州飞天书画学会镇原分会,有22人被接收为会员。1991年,成立了甘肃硬笔书法家协会镇原分会。同时,不少书画名家被接收为省群众文化学会、省书协、市书协、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陇东书画学会会员。1986年—1988年,县书画学会先后七次组织镇原县有成就的书画作者到陕西黄陵、兰州、平凉、安口等地进行交流活动。2004年2月镇原县文联成立,2004年10月,成立了镇原县老年书协和老年书画院,吸收会员100多名。2006年4月召开了镇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镇原县书协正式成立,现有正式会员450多人。健全的组织网络,保证了镇原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创作队伍不断庞大,书法水准不断提高,不但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使镇原书画之乡更加名副其实。
张宸枢书法
与此同时,镇原县内外交流,上下联谊,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书法交流和教育活动,促进全县书法艺术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县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鉴和吸收域外名家的艺术精华,弥补自己创作上的缺失,帮助书法创作者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两年来先后参加中国书协、省书协举办的创作提高培训班达22人次。全县每年都举办集体和个人书法展览20次以上,展出书法作品1000多幅。每年邀请来镇原交流的域外书法家多达40人次以上,近年来已成功邀请了林岫、聂成文、吴善璋、王明明、刘文华、龙开胜、李尚才、于曙光、杨再春、苗培红、王永洲、李松、崔胜晖、杨少华、刘来元、高庆春、叶炳喜、李玉田、马良、冯志福、吕文厚、刘家生、赵正、蒙子军、李秀峰、张改琴、翟万益、安继越、李立恺、葛纪熙、海石、张锦华、李葆竹等省内外著名书法家前来镇原传经送宝。镇原县部分书画名家如金希明、刘正恩、王博如等经常去兰州、平凉、宁夏、固原等地交流,还有郑墨泉经常被邀请到北京、天津、河南去进行交流,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县上开展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着力解决书坛后继乏人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全县已开办多期青少年书法培训班,利用节假日指导青少年学习书法,一大批青少年正在学习之中,有的已崭露头角。
书画产业不断发展
县上提出了发展“黑、绿、文”三大产业的思路和“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明确把书法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重视书法产业的各个配套环节,书法创作、书法装裱、书法收藏、书法销售一条龙发展,积极整合各种专业书法经营户,全县书法装裱和销售店铺达86家。一些专业书法经纪人不断涌现。赵学沛、刘勇、李全德、王鹏、祁向明等,他们不但是装裱师,同时也是收藏家。赵学沛专门从事字画装裱和字画经纪,是*收藏家,收藏有于右任、启功、沈鹏、刘文西、王明明、崔振宽等名家作品,仅个人收藏字画价值约在二千万元左右。张灵童专门从事书法经纪,每年收入在六十到八十万元左右。刘勇专门从事书法创作及装裱,每年纯收入在五十万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除专门从事收藏的书法爱好者外,全县城乡收藏队伍更为庞大,不同层次的收藏者遍布全县。目前全县有宋朝以来书法藏品数十万幅,基本达到户均有字画,逢年过节家家挂字画的程度。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装裱工艺日趋现代化,由纸裱转为绫裱、绢裱,由手工装裱转为机器装裱等,使书画作品锦上添花,争奇斗艳。各种书轩斋室已形成集接待书法名家、推销作品、进行交流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为镇原书法产业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