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托尼·布莱尔

科普小知识 2024-04-17 09:22:56
...

托尼·布莱尔(Tony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员,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杜伦(Durham)度过的。布莱尔在有“苏格兰的伊顿”之称的费茨中学接受教育,后来又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法律,并获得学位。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党魁、枢密院成员、财政副发言人、贸工副发言人、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英国首相、*、中东问题特使、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经济顾问。布莱尔对法律、工会、税收、贸易、能源、就业、犯罪等问题感兴趣;喜欢读书,爱好网球和音乐;著有《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等书。

中文名:托尼·布莱尔

外文名:TonyBlair

国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

出生地:苏格兰

出生日期:1953年05月06日

职业:政治家,律师,首相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英国首相(1997-2007)

代表作品:《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

所属政党:英国工党

血型:O型

1、人物经历

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


托尼·布莱尔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1958年1月,梅泽尔带着托尼回到英国。

1961年,进入切里斯特教会学校,同学们称为“布莱尔二世”,第一学期未的考试后跳入三年级。

1965年,迁往离德汉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区,当过学校模拟选举中保守党的候选人。

1966年,进入费茨公学。

1971年,从费茨公学毕业。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学位。

1975年6月,离开大学。同年,成为工党党员。同年成为切尔西区工党党团秘书。

1977年,离开伦敦来到法国。后回到英国,成为艾尔文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1979年,同切丽·布斯结婚。

1980年11月,第一次参加工党*候选人选举失利。

1981年2月,当选为支部书记。同年秋天,补缺为选举中的提名做*候选人,失利。

1982年4月1日,地方选举中,打败三人,成为工党候选人。

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为塞奇菲德区工党候选人。6月,当选为工党候选人。

1984年11月,成为影子内阁。


托尼·布莱尔

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闻媒体上亮相。

1985年,长子尤安出生。

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1987年,竞选影子内阁失利,成为影子内阁贸工部长副手。11月24日,写文章的同电台直播下议院辩论。

1988年,开始给《时代》周刊写文章。5月,安吉·亨特成为托尼顾问。11月,参加影子内阁竞选,排第九,成为能源部长。

1989年,大女儿凯瑟琳出生。

1990年,布莱尔同布朗访问澳大利亚。

1992年7月8日,影子内阁选举中,排第二,任内务部长。同年年任内政事务发言人。

1993年1月,前往美国学习。

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同年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

1995年初切丽被选为英国王室法律顾问。

1995年11月27日,作为工党领袖的布莱尔被诺森比亚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6年4月,来到美国。4月12日,同克林顿会谈半个小时。11月,李岚清访问英国,托尼送《新英国》。

1997年5月,工党在英国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击败连续执政达18年之久的保守党。年仅44岁的布莱尔出任*首相,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归。9月6日,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礼。10月21日,在唐宁街会见了董建华。

1998年秋正式访问中国。

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顶”千年盛典。


布莱尔

2000年5月20日,利奥出生。

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2002年8月,承认建造千年穹顶是个错误。

2004年,因心脏问题住院。

2005年英国大选中,布莱尔获得连任,是英国历史上首位三次当选的工党首相。7月,帮助伦敦赢得申奥主办权。同年,托尼·布莱尔曾参与动画《辛普森一家》的演出。

2006年8月,在曼彻斯特工党大会上宣布一年后退位。10月24日,在伦敦唐宁街10号会见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0月31日,英国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举行辩论。11月3日,与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的会面中提出新的国际气候问题合作的提议。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同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宣布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布莱尔成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并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

2008年1月,布莱尔任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

2009年2月,布莱尔创建咨询公司“托尼·布莱尔协会”,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011年,哈萨克斯坦*聘请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担任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经济问题顾问。

2016年7月6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伦敦召开记者会对英国公布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予以回应。他承认,发动伊战时所依据的情报评估是“错误”的,最终后果也比想象中更加“血腥和旷日持久”。

2017年5月1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表示,为了对抗脱欧,决定重新投入国内政治。

2、政治生涯

早期生涯

布莱尔在1975年加入工党,1982年代表工党在一个传统的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参选国会*失败。在1980年代早期,布莱尔在工党内被认为是“软左派”(softleft)。


托尼·布莱尔

1983年他当选为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国会*,并连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党两次在大选中败于撒切尔夫人之后,布莱尔站在党内改革派一边。他与改革派领袖尼尔·基诺克(NeilKinnock)合作,成为影子内阁的一名成员,将工党改造成一个更温和的政党。当基诺克因1992年工党选举失败而辞职之后,布莱尔继续在约翰·史密斯(JohnSmith)的影子内阁中任内政大臣。

担任党魁

1994年史密斯心脏病发去世,布莱尔与影子内阁的另一名成员戈登·布朗(GordonBrown)做成一项政治交易,由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而布朗则将担任未来工*的财政大臣。布莱尔与布朗一起改造工党,修改其党章,去除了有关国有化的政策,而更强调自己善于财政议题(当时的保守*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并将自己称作“新工党”。

首相生涯

工党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关于欧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败丑闻的影响,“新工党”在1997年的英国大选中获得了一边倒的巨大胜利。布莱尔在1997年大选完结时,他取得了历史上英国首相最高的支持率。

布莱尔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国首相,后来他兼领的职务还包括有第一财政大臣、公务员事务部部长、英国工党党魁、以及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作为英国内阁的阁臣,他也是枢密院顾问官。布莱尔卸任后,首相与党魁之职由其财相布朗接任,而布莱尔则随即获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

1998年12月26日布莱尔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议会发表演说的英国首相。


布莱尔

在2001年英国大选中,布莱尔成为第一位赢得第二任的工党首相。

在911事件后,布莱尔宣布与美国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战争之前他参与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帮助巩固了国际反恐联盟。

布莱尔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关进攻伊拉克计划的坚定支持者,虽然这项计划具有很高的争议性。布莱尔很快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常与持坚定反战立场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生摩擦。布莱尔被认为比布什更善于演说,他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多篇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

虽然萨达姆被指控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英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理由,布莱尔也强调萨达姆践踏*的记录,以此来为战争辩护。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英国军队也参与其中。战后至今也没有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在英国国内造成了针对首相的很多争议,其中很多是来自工党党内的。

2003年8月1日布莱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工党首相。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两天,由于工党内部的反对,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二读--这是他上任后首次面临此类政治危机。最终,关于调涨大学学费的法案以5票优势获得通过。

在2006年5月,《每日电讯报》曾报导布莱尔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当年威尔逊将英镑贬值后,以及卡拉汉在"不满足的冬天"期间所得的支持率还要低,这表示布莱尔成为了战后最不受欢迎的工党英国首相。

布莱尔*奉行的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外交政策及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不仅造成工*声望和执政能力下降,也使工党内部要求布莱尔早日*的呼声日趋高涨。因此,布莱尔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

布莱尔于2007年6月27日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递交辞呈,从而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重返政坛

2016年11月,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正式宣布重返英国政坛。他将在英国议会中开设一个新的机构,专门研究脱欧问题的相关政策。布莱尔先后曾担任工党党魁、枢密院成员、*、中东问题特使等职务,于1997年至2007年曾连续3次连任英国首相。

3、施政理念

布莱尔执政后,提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理念,致力于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正。在政治方面,他推动权力下放,理顺了*和地方的关系,选举成立了苏格兰和威尔士地方议会;推动北爱尔兰冲突各方达成和平协议,成立北爱地方议会,组建北爱自治*等。在经济方面,布莱尔*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英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国际舞台上,布莱尔带领英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开全方位外交。他主张英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巩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重视改善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

国会关系

布莱尔任内曾对下议院的议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后的第一项改动就是将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长15分钟的首相答问环节进行合并,变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举行,但时间则延长至30分钟。布莱尔表示这样是为了让答问环节更具效率,但批评者却反驳他这样做只为方便准备问题答案。除首相答问环节外,布莱尔又会在每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就不同问题作发问,而气氛也要比国会辩论融洽。

媒体关系

布莱尔应付媒体的技巧远高于他在国会辩论的能力。他在电视镜头面前,总显露出政治领袖应有的魅力、往往给予观众现代、不拘谨和善于表达之感觉。或许世人对布莱尔留下最深刻的电视讲话,就是他在1997年8月对查尔斯王妃黛安娜之死所发表的演说,当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黛安娜,及后即广为人们所竞相采用。

与布朗关系

早在约翰·史密斯于1994年去世后,布莱尔与戈登·布朗两人曾同被视为新党魁的热门人选,而他们两人亦曾许下诺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于布朗认为自己资历较高,布莱尔理应会让路给他,但后来两人却发现布莱尔更取得公众的支持。到1994年5月30日,布朗向布莱尔答应不竞逐党魁之职,而据知布莱尔则答应担任党魁一定时间后就会退位(一说8年),以作回报,但是布莱尔却在公开场合,多次否认二人中间有任何交易。有关的传闻后来更在2003年9月被英国第四台拍成电视剧。


布莱尔和布朗

对美关系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内,布莱尔已经与他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此后乔治·W·布什虽然接任美国总统,但布莱尔仍与他建立起强而有力的政治同盟,并积极在外交政策上连成一线。不过,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布莱尔犹如布什的外交部长。此外又有人直指布莱尔是"布什的卷毛狗",反映出布莱尔在外交政策上有盲目附和美国的感觉。就连美国国务院官员肯德尔·迈尔斯(KendallMyers)也指出布什对待英国首相的态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认为两人的联盟是单向的,布什没有回报布莱尔,两者之间也不是互惠互利。


布莱尔与胡*

与工党关系

布莱尔在任后期迟迟未交代*的确实时间,使他受到了英国传媒和国会*的批评。据报,有内阁阁揆相信布莱尔迟迟不交代*时间,是因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选。在2006年暑假,布莱尔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国后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对他的*时间作揣测,结果激起不少工党忠实支持者的不满。

4、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夫人:切丽·布斯·布莱尔(王室法律顾问,伦敦经济学院的法律学优等生,是一名律师、公众和就业法律专家,1980年同布莱尔结婚)。


布莱尔全家

育有三子一女:长子尤安·布莱尔(Euan),次子尼基(Nicky),女儿凯瑟琳(Kathryn),三子利奥(Leo)。

他的夫人和孩子都是天主教徒。

与邓文迪绯闻

据美媒消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透过发言人否认其与新闻集团传媒大亨默多克之妻邓文迪的绯闻。

自媒体曝出默多克法院申请与邓文迪离婚后,2013年6月12日开始美国纽约出现布莱尔与邓文迪的绯闻。布莱尔发言人明确否定了该项绯闻,并且表示布莱尔不会再公开回应任何有关默多克离婚相关的问题。

在华裔阔太邓文迪突然与其丈夫离婚之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上了英国的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因为邓文迪与其个人之间累计长达数百页的电邮无比的肉麻,令人心跳加快。尽管随后布莱尔的身边人士一个劲儿地予以否认,并且坚称他(布莱尔)是被动的,但老默多克与其绝交则说明了一切。

宗教信仰

布莱尔在公开场合甚少谈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认为是一位盎格鲁-天主教徒(即英国圣公会高教派的成员)。高教派是一个容纳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别,而布莱尔的妻子切丽·布斯·布莱尔本人就正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布莱尔平时在伦敦一般会与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参与弥撒,但是当地的枢机主教休姆却批评他不是天主教徒,却在弥撒中领圣餐。

5、主要作品

自传《旅程:布莱尔回忆录》、《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布莱尔演说集》等书。

6、人物评价

对布莱尔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他与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关系,以及他对中东,包括伊拉克战争、2006年以黎冲突和以巴冲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评以"政治化妆"的手法扭曲新闻,误导国民。布莱尔也是历史上首位遭警察问话的在任英国首相。

7、重返政坛

2017年5月1日,在英国脱欧的风云激荡下,已卸任10年之久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高调宣布重返政坛。法新社1日报道,布莱尔周一宣布,虽然他并不打算参加6月8日举行的英国大选,但将在英国启动脱欧谈判之际“塑造政策辩论”。

布莱尔对英国《每日镜报》表示:“脱欧事件直接促使我重新介入政治,我愿意再次弄脏自己的双手。我不希望在英国经历这一重要历史过程时,自己却没有任何表态。”布莱尔表示,复出并不是为扭转脱欧公投的结果,但他批评在现任首相特雷莎·梅的保守*运作下,英国脱欧方式导致国家“主动退出”领先队伍。他尤其关心英国如何处理与欧洲统一市场之间的关系。

63岁的布莱尔来自于英国工党,1997年至2007年间担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最知名的政治主张就是“第三条道路”——即中间派政策,与工党传统的左翼立场并不相符。布莱尔已明确表示不会支持本党现任*科尔宾,同时批评工党近年来所选择的“极左”路线。他的政治倾向也反映在他对欧洲大陆中左派的看法上。法新社指出,他明确表达对法国总统候选人马克龙的支持,并称英国工党也应该从欧洲左派运动中吸取教训。

不过,布莱尔的政策或许也是今天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布莱尔开放移民大门的决定充分体现他“热情的政治抱负”,虽然从劳动力上促进英国经济发展,但也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愈发不稳定。2003年,基于对“人道主义战争”的深信不疑,布莱尔积极说服议会和民众,让英国加入伊拉克战争。最终因未能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莱尔在第三任期中被自家党派强行拉*。

虽离开首相宝座有10年之久,但布莱尔实际上并未远离政治。他持续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曾任联合国中东问题特使,积极介入中东、非洲等国际事务。布莱尔的赢利活动引发不少争议,他在著书演讲之外,还参与企业运作。2015年,有学者和调查记者曝光称,布莱尔离任8年以来总收入高达9亿英镑,名下房产价值高达3750万英镑。近年来,布莱尔刻意淡出赢利领域,开始关注公益慈善和非*组织活动。

在布莱尔高调宣布复出之际,BBC评论指出,今天的英国工党已回归左派手中,布莱尔的遗产已被基本清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在许多西方国家也不再时兴。不过,布莱尔仍是政坛活跃的力量。他的不少支持者指出,布莱尔倡导的社会愿景,是自觉打造多元文化的社会。

上一篇: 李大诚

下一篇: 夏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