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双柏县

科普小知识 2024-04-17 10:15:26
...

双柏县位于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地处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与易门、禄丰毗邻,南与新平、峨山交界,西与景东、镇沅相连,北与楚雄接壤。全县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40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9.3%。

中文名称:双柏县

外文名称:Shuangbai

别:名:双柏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楚雄州南部

下辖地区:5镇3乡

*驻地:妥甸镇

电话区号:0878

邮政区码:675100

地理位置:东经101°03’至102°02’,北纬24°13’至24°55’

面:积:4045平方公里(2012年)

人:口:15.97万(2012年)

方:言:楚雄方言

居住民族: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鄂嘉生态文化旅游区、白竹山生态旅游区

机:场:昆明机场(附近)

火车站:楚雄火车站(附近)

车牌代码:云E

特产:妥甸酱油、白竹山茶等

传统民族节日:火把节、开街节、象鼻山节、神抢婚节等

传统民族舞:花鼓舞、三弦舞、四弦舞、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等

1、历史沿革


双柏县

双柏县建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辖今双柏、易门二县及新平县的西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郡县管辖之下。鄂嘉属哀牢国。东汉末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属建宁。鄂嘉属永昌郡。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归辖宁州。唐初属昆州。南诏国时为银生节度地。宋大理时隶属威楚府。蒙古忽必烈灭大理国后,立摩刍千户所和鄂嘉千户所,属威楚万户府,自此为今双柏县行政区划之始。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摩刍千户所为南安州,领广通县。改鄂嘉千户所为鄂嘉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裁除广通县直属楚雄府。清康熙八年(1669),裁除鄂嘉县,改设罗甸里,归南安州辖。民国元年(1912年)南安州改为南安县,因与江西省南安府重名,更名摩刍县。民国18年(1929年),正式恢复汉时双柏县名。1950年1月21日,双柏县人民*成立,县*驻云龙。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双柏县为州辖16县之一。1958年10月合并楚雄县。1959年10月复置县后,因县城偏于县境一隅,遂迁建于妥甸。

1980年2月,县属18个公社调整为8个。1988年3月改区为乡,乡镇政权均称人民*。1988-1995年,双柏县区划设置为1镇8乡,乡级设妥甸镇、大庄乡、鄂嘉乡、法脿乡、安龙堡乡、大麦地乡、爱尼山乡、独田乡9个人民*。2002年4月,撤销原大庄乡、鄂嘉乡、法脿乡,分别设立大庄镇、鄂嘉镇和法脿镇。2006年,根据县委、县*关于转变乡镇职能,适度撤并乡镇,合理调整乡镇的规模和布局,强化和完善乡镇功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关精神,双柏县适度撤并乡镇涉及雨龙乡、大麦地乡和法脿镇3个乡镇,撤并后双柏区划为5镇3乡,乡级设妥甸镇、大庄镇、鄂嘉镇、法脿镇、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爱尼山乡、独田乡8个人民*。

2、地理

地理位置


双柏县地图

双柏县地跨东经101°03’至102°02’,北纬24°13’至24°55’,东西横距95公里,南北纵距76公里。

气候

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27毫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55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气候资源类型多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县城妥甸依山傍水,青山环抱,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城、林、水交相辉映,景色别致、层次分明、错落有序,是一个天蓝、山绿、水清、气爽的山水园林城、休闲宜居地。

3、行政区划

双柏县属楚雄州下辖倒,位于楚雄州南部,全县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40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

4、人口

截止2012年,全县总人口15.9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9.2%,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9.3%,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人。

5、自然资源


双柏县

双柏既是一块古老的神秘土地,又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境内峰峦叠嶂,秀水环流,林海茫茫,素有“绿海明珠、畜牧王国、水能之乡、滇中秘境”之美誉。

土地资源

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人,人均拥有土地资源非常可观;

森林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现有林地面积485万亩,云南松2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697万立方米,发展现代林业大有可为;境内宜牧草山草坡450多万亩,科学发展黑山羊、商品牛等山地牧业前景广阔;

水力资源

全县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近60万千瓦,目前已形成9.82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矿产资源

县内具有银、铜、铅、锌、煤、石棉、云母等可观的矿藏,现已探明的矿点就有30多个,开发潜力巨大。

6、经济


双柏县

2012年,全县经济呈现基础巩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017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实现1995年以来最快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468万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48500万元,同比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66209万元,同比增长15.1%。在2012年经济增长中,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9个、6.5个和5.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6%、44.4%和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2.3:23.7:34调整为42.7:24.2:33.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

7、交通

双柏县公路通车里程4976公里,境内无国道公路,有楚双线、218线、晋云线、元双线4条省道总长190.9公里,其中四级公路40.1公里,三级公路127.9公里,二级公路22.9公里,路面硬化率、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有县道8条343.4公里,即妥甸至鸡冠山、妥甸至海资底、白竹山至大麦地、里海至安龙堡、普龙至河门口、大岔路至独田、者竜至不管河、中村河至么尼丹,均为四级公路,路面硬化率和通畅率为97.6%,通达率100%。有乡道98条1136.5公里,路基均为四级标准,通达率达100%,路面硬化28.5公里,占18.9%。有村道263条(段)3305.2公里,90%以上为等外公路。以省道为骨架、县道为支撑、乡村道为脉络的县域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8、教育


双柏一中

2013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99所。其中:幼儿园24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3所),小学63所(县属小学1所、乡镇中心完小8所,村完小52所、教学点2个),初中9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0所(其中:乡级8所,村级82所)。2013年底,全县教育系统共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公办教职工1448人,代课教师30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98人。公办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1432人,合同制工人4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学历834人,专科学历430人,中师(中专)学历152人,高中学历6人,初中学历6人;副高级职称138人,中级职称700人,初级职称574人,未评级20人。全县教育系统共有在校(园)学生19377人,其中:幼儿园(含学前班)有在园儿童1851人,教职工144人;小学有在校学生10106人,教职工764人;初中有在校学生5749人,教职工457人;普通高中有在校学生1328人,教职工134人;职业高级中学有在校学生343人(不含与外校联办134人),教职工38人。全县有校舍面积184258平方米(含民办幼儿园),有固定资产16865.41万元(不含幼儿园),有图书298553册(含民办幼儿园)。

9、文化

历史文化


双柏县

双柏旧属古滇国,彝族始祖在境内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厚。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彝族老虎笙和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查姆文化的故地。

民族传统节日

开街节:正月初八在安龙堡乡说全街塔棚扎彩,彝民云集街市,笙歌戏舞,岁首第


双柏民族节日

一个街天,以迎新除旧,俗称开街节。开街节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彝族人民从各地赶来,一是进行物资交流,讨个开市大吉,财源茂盛;二是娱乐热闹,会“意中人”。街道上、公路上到处人山人海,四弦铮铮,笛声悠悠,各种歌舞曲调清脆悦耳,歌山舞海,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近年来,在说全跳得最为传神的花鼓舞已成逐渐成为了这个节日的重要角色,所以开街节又被称为花鼓节。

象鼻山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在大麦地镇的的河口村委会石宝村举办,村落所在的山形从高处往下看酷似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山。节日时,象鼻山附近的彝家人会自发地相聚在象鼻山,像过节一样,人人穿上崭新的衣装,尽情狂欢,从早到晚吃住在山上,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节日活动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对唱山歌、跳花鼓舞、四弦弹唱、跳芦笙舞等,人员最多时可达近四、五千人,跳歌场上有羊汤锅等彝家美食,同时出售当地彝族特色的农副产品,民间自发组织节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祭龙节:流行于法裱镇法甸村委会一带,舞四时农事,尽兴而休,以祈求“风调雨顺,粮茂物丰”,节日时主要以跳龙笙为主,这是当地彝族罗婺支系在农历二月初二过祭龙节时跳的一种舞蹈。整个活动持续三天,内容有祭龙、请龙、转龙、跳龙四部份组成,这些内容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模拟龙蹬脚、龙翻身、龙摆尾等古朴、原始的舞蹈动作外,还贯穿了一系列的农事生产过程,以生产工具为道具,把放水、犁田、撒秧、栽种、收割等农事活动融入其中。

仙鹤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在大庄举行,节日时组织大型物资交流及民族民间文艺活动。节日的由来与当地一个“仙鹤战胜*当地群众的妖怪,又教人们识文断字、知书明理”的一个民间传说有关。离大庄不远的干海资波西厂等许多村子,每逢这个时候,群众都要模仿仙鹤的各种姿态,跳起“仙鹤笙”,以此来朝拜勇敢、机智的仙鹤。

姐妹街: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龙田(今独田乡)的马道山打跳,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在楚雄的大地基自草王(相距17公里)赶草皮街(山上)。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有两姐妹,姐姐嫁在龙田,妹妹嫁在大地基乡,因森林茂密,豺狼虎豹较多,平时无法来往,一年只能借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妹妹才能和打跳队的人一起来看望姐姐。24日晚在龙田马道山打跳,天亮之后姐妹两又到楚雄的大地基自草王赶草皮街(山上),进行打跳、对歌,因此被称为“姐妹街”。逐渐形成了打跳,对歌,男女谈情说爱的特殊节日。


双柏火把节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火把节,为彝族的年节,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鸡宰羊,燃火起舞,通宵达旦,举行唱古歌,祭火神等活动。开始时举行扳牛宽赛,然后杀牛祭祖,分而食之。二十五日逐户笙歌相贺,昼夜不休。二十七日敬“火神”,二十八日“送火把”,收锣舞休节止。

神抢婚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双柏县安龙堡乡他宜龙村举行。在这个时候,这里的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村外的石岩子山上,杀鸡宰羊,纵酒对歌,尽情狂欢,以当地特有的方式祭奠传说中被岩神抢走的彝家少女。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二字在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已成为历史,而他宜龙村的岩神抢婚节却越过越热闹,除周围九村十八寨的少数民族群众前来参与外,附近易门、峨山等县的群众、客商也纷纷前来参与狂欢,天刚亮明就来到石岩子山选摊点,有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卖日用百货的……紧接着,他宜龙村的姑娘、小伙们人人身着华丽的服饰,兴高采烈地来到石岩子山谈情说爱。在悠扬的三弦琴声中,青年男女们尽情地跳脚,纵情地对歌,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烤肉串。天黑了,男女老幼围在大火塘边继续载歌载舞,饮酒猜拳。空旷的山野间,一切显得那样地激情奔放,那样的和谐自然。

跳虎节:流行于法裱镇小麦地冲和大庄镇木久郎一带。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彝族“罗罗人”都要由一位长者率领,穿着形似虎皮纹的外衣,挨家挨户地去跳、去唱,定时举行接虎、祭虎、跳虎、送虎仪式,人人都要参加,并遵从“跳虎节”俗规,意为送福免灾,镇邪除恶。在这些彝族罗罗人支系的心中,罗罗人共同的祖先是老虎,他们认为,“虎节”就是过年时接虎祖的魂回来和彝族罗罗人一起过年。

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每年的三月,该节都会在素有“中国彝族虎文化故地”之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县城妥甸举办,自2007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这是一个经贸往来的盛会,更是双柏古老神秘文化集中展示的盛会。节日期间有三万余人齐聚虎乡,共同领略神秘古朴的“三笙”(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文化。节日在保留双柏原生态彝族“三笙”传统舞蹈展演巡演、“祭虎”仪式及万人彝族风情歌舞联欢的基础上,历年来已经举办了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大型商品展销会、“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虎乡长街宴、锦绣虎乡歌手大赛、彝族刺绣比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摄影书画根雕展等多项大型节庆活动。目前,这个节日已经成为双柏彝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契机。

民族舞

花鼓舞:彝族阿车支系舞种之一,由峨山县传入,开始在安龙堡乡说全等地活动,后流传于安龙堡、大麦地、法脿等乡镇境内,安龙堡乡塔埔、新河村等村寨活动最盛。喜庆、佳节多舞花鼓。舞时,由一舞技高超之长者执龙头引舞,执鼓者将鼓挎在右肩左斜,右手执鼓棒,左手持毛巾紧随其后;女舞者双手持毛巾,随着鼓点,合着脚步,双手时而左右交替或前后摆动,时而在两侧上下甩动或单手合脚绕圈。其舞多以跳颠步为基本舞步,辅之踹脚、跨勾脚、双踹脚、丁字步、踏转步、左右踏步等,动作变化多在脚上和腰部。舞分盘阵和纵列两种。快鼓,每分钟击鼓132——152拍,其舞姿欢快炽烈;慢鼓,每分钟击鼓60拍,其动作悠柔、沉稳。

三弦舞:亦称阿乖佬。相传始于明时,流传于鄂嘉、爱尼山等地区,其中大红山更盛,人称七月十五街,又称赶跳街。三弦舞以三弦伴奏故名,靠小三弦引头,盘阵式,多以左旋迂回,男女老幼同舞,舞者数不限。集体舞有“倒躜”、“马四踢”、“三面六”、“穿花笙”等套路动作;表演性的三弦舞有“苍蝇搓脚”、“猴子扯磨”等。边咏边舞,舞姿形象生动,别具特色。傍晚以后,人们十百成群,围成一个一个舞圈,琴声歌声此起彼伏,合着三弦、竹笛节奏踏歌起舞。歌声阵阵,舞姿翩翩,歌舞一体,彻夜笙歌不息。


双柏县

四弦舞:彝族阿车支系舞种,以四弦伴奏而得名。此舞由峨山县传入,双柏县境内安龙堡、大麦地一带盛行。四弦舞由36个舞蹈套路组成,一曲一套,男女同舞,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种。多为盘阵式,舞时逆时针方向周旋,参舞者多寡不限。四弦舞动作含蓄、健美,节奏紧凑,富于变化。掌弦者前导,舞者紧随其后,曲调合着脚步,时而提脚步、搓脚,扭身合掌;时而连续转身甩手、盘腿。舞姿形象生动美观,节奏有快有慢,动作随曲调变化。四弦舞为自娱性舞种,喜庆、节日随处起舞,舞者*参加,且已搬上舞台。曾到北京、昆明、楚雄演出,获得许多赞誉。

龙笙舞:彝族阿车支系舞种,流传于法脿镇的雨龙上者窝、法甸、洛结等地,当地祭龙时跳歌娱乐称为龙笙。此舞则9个舞蹈套路组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历时3天。首日为祭龙,次日为转龙,第三日为安龙。转龙日起舞。届时,由12名中、青年男性扮相,可1人多装,饰掩面互不言语。两名持锣者领舞,舞者随锣声起舞。其舞姿*多变,各显其艺。动作恢谐多变,气氛热烈欢快,生活气息浓郁。

葫芦笙:又称芦笙舞。是双柏车苏支系的主要舞蹈,它流行于大麦地镇的石宝村、三折面、野牛、蚕豆田和爱尼山乡的麻海笑山等车苏人聚居的地方。芦笙舞在双柏源远流长。过去,芦笙舞只在清明节、祭龙、栽秧时才跳,以求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撒下的高梁籽粒饱满;现在芦笙舞除白事不跳以外,其余时间均可跳。并在跳的同时,还辅以优美动听的素里调。由一人领头,众人合之。双柏的芦笙舞可分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集体舞除吹芦笙者外,其余人多以扶肩搭背而跳之。舞蹈动作稳健、流畅,男女老少边跳边唱,形式活跃,气氛热烈。因而每当跳芦笙舞时,整个村寨几乎是家家关门上锁,男女老少同乐。

青棚笙:流行于双柏县的大庄地区。这些地区的彝族群众,凡讨亲嫁娶,起房盂屋,都要从山上砍回青枝树叶,在场院和院坝搭上青棚,地上撒上青松毛,作为喜庆场所以及宴请宾客和跳歌的场地。因男女均在此青棚内踏歌起舞,且跳的又是大庄地区倮倮、罗婺、阿车等彝族群众的各舞种套路,人们不便区分和记喊,就统而叫之青棚笙。青棚笙属自娱性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舞时除领舞者手持乐器外,其余舞者手上不拿任何东西,动作变化主要在脚上。青棚笙一般只跳不唱。伴奏乐器为弦予和竹笛,跳时伴奏的弦子和竹笛数量不限。由于竹笛、弦子一齐伴奏,因而音乐明亮清新,旋律欢快流畅,动听易背。

小豹子笙:“小豹子笙”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当地彝族人都要组织跳裸体蒙面纹身的“小豹子笙”。此种舞蹈神秘奇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是中年男子跳,后来演化成12名12--13岁的男孩跳。舞者全身赤裸,身上画上各种图案及豹子花纹,棕叶遮羞,手持棍棒,禁止说话,在锣鼓的伴奏中变换着不同的舞步。舞者一开始各守一个山头,然后随着不同的锣鼓声“小豹子笙”开始下山,在彝家错落有致,相互连接的土掌房上跳,最后到各家各户和庄稼地里撵鬼驱病除害,祈求家家户户平安吉祥、人畜兴旺,核心仍然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


双柏县

大锣笙:“大锣笙”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彝族聚居的法脿镇者柯哨、李方村、上者窝和大庄镇桃园、麻栗树等彝族罗婺支系聚居地。传统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举行,打跳时间集中为农历二十五日晚和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送火把时结束;各地农历正月初二、二月初二和农村的重大喜庆节日也跳。不同的日子跳舞有不同的形式和寓意。舞者均为青年男性,戴传统木制或纸糊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手提大锣,鸣锣起舞,锣声变幻不定,舞蹈形式多样,由特定的人来完成,内容为祈福驱邪,核心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

老虎笙:“老虎笙”是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和大庄镇木久郎村的一种彝族传统祭祀舞蹈。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彝族“罗罗人”都要定时举行接虎、祭虎、跳虎、送虎仪式,人人都要参加,并遵从“虎节”俗规。“虎节”的主要内容是虎图腾舞,即“老虎笙”。舞蹈模仿虎的生活习性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动作,具有神秘的图腾崇拜意味,也有教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作用;活动的核心是“傩”,初始是一种消灾驱邪、纳吉迎祥的仪式,舞时以单面羊皮扁鼓为主要伴奏音乐,除领舞的长者外,其余的舞者自始至终不准说话,肃穆庄严,具有多种复合宗教学、民间文学、原始舞蹈、戏剧发生学、古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文化价值。

文化古迹


双柏县

石碑山二石碑:一块为“镇宁裔土”石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地彝、汉人民,反抗黔国公沐朝弼的压迫。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一月,南安州彝民“混天王”阿方起兵反明,与易门王一心的彝民军联合,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反明力量,催毁和打打击了附近州、县的官僚*。同年,云南总兵官沐朝弼、云南巡抚吕光洵调兵进剿,在安龙堡乡六纳杀害了头领奚德、奚本、阿方,镇压了历时八年的农民暴动,并在海拔2640米的石碑山巅立下一块高3.3米,宽1.1米的石碑,上刻“镇宁裔土”四个大字,石碑山也因此得名。此碑现存。

另一块为“镇压土夷”石碑。继明嘉靖三十六年的农民暴动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双柏、易门、峨山、华宁、昆阳等地的农民又燃起反抗斗争的烈火。万历四十八年,沐昌祚派楚雄都司张守仁镇压,举事彝民*退守安龙堡乡法念村红石岩,但遭失败。张守仁杀害了那奚、那舍、那舌、奚本四头领,并将其首级埋于红石岩山顶,立“镇压土夷”石碑,以标“政绩”。此碑现已无存。红石岩与石碑山两肩相并,成为石碑山景区的两个景点。


双柏县

大庄苏家堂祠:大庄苏家祠堂,坐落于大庄镇大庄街正中,座向向东,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94年),建筑完工时,有正厅房屋三间、厢房十二间、面房六间(含戏台)、耳房二十四间,三方是走马转角楼,正中大院心种金桂、银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门镂雕三层花草,戏台墙上有“水漫金山”画和苏家氏谱,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砖,大门口有两个石尊、两棵槐树,大门上有清同治皇帝赐给苏斯洋的“义勇巴图鲁”匾一块(现存双柏县文化馆),大院四周墙壁有花木鸟兽、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墙画,建筑还含有石桅杆、仙鹤湖、照壁(高六米长十二米)几部分,可谓冠冕堂皇、气势恢宏。后来,因部分建筑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苏氏族人筹集黄金四十余两对祠堂进行了修复。民国12年和17年,祠堂又进行两次较大的修复。建国后,建筑一直作为大庄镇人民*驻地,1986年镇人民*迁出后,划归镇文化站管理使用。至此,其“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格调依存,但建筑群中石桅杆已荡然无影,祠堂部分正厅已被改造成两层楼房,面房、厢房、耳房除门窗有改动外,其基本风格仍在,院井地板六角砖已被水泥地取代,原八字形敞开的五滴水大门已无存。但作为双柏县内仅存的古建筑,仍可从它恢宏的建筑气势和精致绝伦的雕刻工艺中看其深厚的文化及影响。大庄苏家祠堂于1979年改建为双柏县大庄站,但一直保留着改建前的原貌。

鄂嘉古镇:鄂嘉位于楚雄州南境,是哀牢山中上段和礼社江之间的一条河谷走廊,古为濮人居地,彝、傣等先民靠牧耕为生,属古哀牢国最南边之地域。哀牢系山名,亦为国名,与古滇国齐名,比南诏国早,原为古西南夷九隆氏居之,未通中国,汉明帝时内属,置哀牢。鄂嘉地名的由来十分好奇,似杜撰或传说,却又是志书上实实在在地记载,而且所说的陨石至今保留完好。

民族典籍

齐苏书:《齐苏书》又称《双柏彝文医书》。此书著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0年)载有56种病症,87个处方,274味药,其中植物药160味、动物药94味、矿物药12味,其它药8味。病症涉及内科28种、外科38种、妇科5种、儿科4种、五官科、皮肤科5种。是迄今发现的彝族最早的医药专门书籍。此书不仅具有医药实用价值,还具有历史、哲学、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阿佐分家:《阿佐分家》彝族书面文学代表作之一。原作为彝文手抄本,未记录作者及年代,五音韵文诗体,它叙述的是阿佐兄弟长大成人后,弟弟阿佐受哥嫂的虐待,以分家为由被逐出家门。最后勤劳的弟弟过上了比哥、嫂更幸福的生活,哥哥受良心的谴责寻找弟弟阿佐,哥哥找到弟弟后请弟弟一同回家,弟弟为让哥哥受教育,要求在回家之前到阴间地府看看,阴间善恶报应的情景。此书,具有宣传惩恶扬善的劝善作用;作为诗歌文学,诗作客观反映了人民生活。《阿佐分家》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在清乾隆年间被毕摩在演唱中增加表演内容,成为彝剧的第一个戏剧文学脚本。

赛玻嫫:《赛玻嫫》又名《七妹与蛇郎》,“赛玻嫫”是彝语,其意为人与蛇做夫妻。在双柏彝族地区以彝文和口头方式在民间流传,是以五方韵文的彝族传统诗歌形式记录。此书讲述七妹和蛇郎这对恩爱夫妻,他们完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男耕女播”获得的成果建设家园,过上美好的日子,他们以诚实的劳动带来了丰硕的果实。诚然,幸福之后他们却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带上厚礼回娘家看望家人。这一举动,却又引起了好逸恶劳的大姐的嫉恨,于是狠心的大姐害死了七妹,进一步假冒便取代了七妹。终有恶有恶报,惩办了大姐并结束了她罪恶的生命。“天知良缘天赐合”七妹与蛇郎这对忠贞的夫妇又重新团圆了。《赛玻嫫》这部长诗的后半部分更多的是采用了民歌的对比回忆与倒述的手法,更接近于民歌的优点及民间。

查姆:《查姆》以口头及彝文书面形式流传于双柏县彝区,书面形式为古彝文“毕摩经”,绝大部分是五言韵文的彝族传统诗歌形式。《查姆》共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讲述开天辟地、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形成;下部讲述麻棉绸缎、金银铜铁锡等纸笔书及药物等物种的起源。本书提出了猿猴生人、猴子变人的朴素的唯物观和洪水泛滥后,通过神仙“涅侬撒赛歇”的搓合,给兄妹配成婚,繁衍后代传人种等洪水泛滥的故事,对研究彝族史诗及物种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双柏名人

书法名人


蒋斗贵

蒋斗贵,男,汉族,中*员。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人。诗词作品参加“百花奖”大赛获优秀奖;参加“祖国颂”全国书画摄影诗歌大赛等分别获1个金奖、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中华诗词最高传承奖;优秀作家奖。书法作品参加“关注森林,绿我中华”全国书画大赛被颁证收藏;参加“日出东方”颂歌献给*等全国、全球书画名家作品大赛获37个金奖和1个特等奖。被授予、“*思想艺术化百强书画家”、“传承经典艺术100强书画家”、“当代百名特殊贡献艺术家”、、“2013年中国百杰书画家”、“博鳌亚州书画名家”、“国际书画名家”、“中华诗词传承诗人”、“中华诗词名家风范诗人”、“诗词大业荣誉代表”、“当代诗坛百名功勋人物”、“建设*文化强国领军人物”、“当代中国作家著作大师”、并与范曾、黄永玉、靳尚谊、欧阳中石五人一起被授予“国际金马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文学名人

苏轼冰,汉族,1963年6月生,大学文化,务农、教书、做宣传和文联工作33载,现任双柏县文联主席、《哀牢山文艺》和《彝乡文化》主编。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增刊》、《星星》诗刊、《边疆文学》、《时代文学》、《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百家》文学选刊、《云南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华夏散文》、《滇池》、《乡土诗人》、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300多万字,出版文学作品8部出版。有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小说选刊》笔会短篇小说一等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三等奖,2012年全国散文、中短篇小说年度散文一等奖、小说二等奖,并入选2012年度评选《中国散文经典》、《中国小说经典》,有小说入选雷达主编的《中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选》,获过省内外各种奖项。系云南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云南分会常务副主席、楚雄州作协副主席。

11、特产

妥甸酱油


双柏特产

创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依靠清澈甘甜,常年不断的天然山泉水,选用优质大豆、小麦为主要原料,经过洗漂、原料处理,制曲、制酱、发酵、熬油等50多道工序,天然日晒夜露,并采取防蝇、防尘、防鼠、防雨等一系列卫生措施,经过长达18个月的低温自然发酵而制成,香气浓郁,鲜咸爽口,有久存多年而不霉不变的特点。该产品经商业部食品酿造研究所化验,内含十八种氨基酸,有七种香气组成。妥甸酱油连续几届荣获商业部、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是我国著名的优质酱油,也是国内酱油主要质量指标超过日本名牌“万字”酱油的第一个产品。

白竹山茶

以优质的大叶种鲜叶作为原料,生长在白竹山上海拔2500米-3500米的茶园中,茶树郁郁葱葱、修剪得整整齐齐,平均株高0.9米-1.0米,树冠1.5米,呈弧型。经过一整个冬季的休眠,蕴育出“优质、绿色、无公害”的优质白竹山绿茶。茶农采摘嫩绿的芽尖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内含丰富的天然物质,品质独特。

甜酸角:酸角果肉富含糖、醋酸、酒石酸、蚁酸、柠檬酸等成分,在食品领域主要用来做调味品、饮料、果酱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新街鸡

原料为本地土鸡、香疙瘩、草果、香油等。温火炖扒加佐料或爆炒焖熟加佐料。

12、旅游景点

鄂嘉生态文化旅游区


双柏景区

鄂嘉历史悠久,境内瀑布成群,景色优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民族传统节日(俗称鬼街、摸摸节),节期上万人狂欢,有对歌、跳脚,还有神秘的民间习俗活动,在云南有高山情场的美誉而闻名。鄂嘉生态文化旅游区集自然景观、神秘节庆和特色城镇为一体,其独特的哀牢风光和城镇风情为该旅游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白竹山生态旅游区

白竹山位于县城东部法裱乡与雨龙乡交界处,离县城30多公里,由营盘山、白竹山、三尖山等组成,山体最高峰2554米,山上林木茂密,溪泉流淌,尤其以成片的箭竹林和杜鹃花最惹人注目。每年夏天,满山遍野的马樱花争相开放,犹如一片火海;红、粉红、白三色各异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牵动着四面八方游人的心。山中大小水库四座,含羞地隐藏在密林浓荫中,为白竹山景区增添了几分灵秀。此外,还有仙人桌、精怪塘、古战壕等。白竹山景区内民族文化异彩份呈,民间故事、传说众多。有名的“大锣笙”、“老虎笙”就在这一带。

上一篇: 青州市妇幼保健院

下一篇: 南华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