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湖南省常德桃花源旅游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4个景区,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中文名称:桃花源
地理位置:湖南省常德市
1、景区历史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风景区在三一九国道境内,风景幽寂,林壑优美。据传说,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受德高望重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中原文化,人们把他隐居的山称为“德山“,因而民间流传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说。善卷先生晚年经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庐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来于两地,影响和教育两地人民。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同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秦时避难场所。公元前3世纪,伟大有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除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江一带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居留了很久。现常德还有以他的官职命名的“三闾桥“,“三闾巷“。他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在长期流放生涯中,到处行呤,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成为南方文学之祖和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蓬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人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帝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禁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他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陶渊明从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机,使桃花源声名大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宫(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一带)等名胜景物随之暇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当朝,应武陵郡。改郞洲。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于桃花源重建桃源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民的徭税(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桃源观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坛,和瞿仙馆。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人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浏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随陵太守,将桃源观改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武陵”便为今日的湖南省常德市之古称。(这个是教科书上都承认的!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桃花源景区始建于晋代,到唐宋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在元代时毁于战乱,明清以后又开始复兴。历代以来,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大文豪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现的桃花源景区内开发了桃仙岭、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区面积达到了150多平方公里,同时还有沅江风景线、战国彩菱城遗址、热市温泉等可供游览。如果你对那些新建的亭台楼阁不感兴趣,也至少可以享受到宁静的田园风光,那里的自然风光还是不错的,临沅江,靠群山,古树修竹遍面,《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尚可寻觅。此外,沅江自西向东流向洞庭湖,流经桃花源风景区将近70公里,这一带的沅江既有三峡之险,又有富春江之秀,更为桃源增添了不少美景。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谥。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解放后**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泽*席视察桃花源并题字。
2、地理概况
位置
桃花源,亦称桃源山,雅称“世外桃源”。春秋战国时期,该区先属楚国黔中地,后属秦国黔中郡。《后汉书》载:黔中郡于汉高帝五年(前202)更名武陵郡,“在洛阳南二千一百里”。陶渊明《涂口》诗称:“遥遥至南荆”,即此。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在朗州武陵县。宋《舆地广记》云:“乾德元年(963)析武陵县置桃源县。有桃源山。明《一统志》载:桃源山在常德府桃源县西南三十里,其西南有桃源洞。亦名秦人洞。《辞海》1989年版第1466面载:“桃花源”亦称“桃源”,参见“世外桃源”。在湖南省常德市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风景优美。中国科学院、湖南省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考察队,《桃源县综合考察报告集》载:桃花源属于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地处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带的东北端,及中生代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载:桃花源主体景区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0°25′—27′,北纬28°47′—49′。
景界
桃源县为桃花源的当然媒介区。西与怀化市沅陵县、张家界市慈利县、永定区接壤,东与常德市临澧县、鼎城区交界,北抵常德市石门县,南倚益阳市安化县。桃花源景界呈锤子形,斜置于桃源县西南。景区面积157.55平方公里。其中,桃花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桃花源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景界一般超过区界。桃花源主体景区,东倚重丘与鼎城区尧天坪乡相闻,西枕沅水与桃源县剪市镇相望,北观桃源县漳江镇,南傍桃源县桃花源镇。内含国有湖南省桃源桃花源林杨、桃花源镇桃花源村、三合村、茶庄村、双峰村、青山村和桃花源居民委员会。桃花源沅水风光带水域,沿途可观桃源县陬市、木塘院、枫树、车湖垸、青林、漳江、桃花源、郑家驿、寺坪、剪市、凌津滩、兴隆街、燕家坪等乡镇所属独立景点。
区划
凭山水走势和地貌特征,将桃花源主体景区,区划为5个自然区:避秦处(秦人村)、灵境湖、桃花山、桃源山和桃仙岭;将桃花源沅水风光带水域,大致区划为4个自然段:一线天风光段、夷望溪风光段、凌津滩风光段和武陵川风光段。避秦处景区,位于嶂山西南,含施家冲自然村。灵境湖景区,位于嶂山东南,含江家冲、艾家冲2个自然村。桃花山景区,位于嶂山归鹤峰正西,含天尊崖、叶家湾2个自然村。桃源山景区,位于黄闻山,含其山主体及八叠坡、白马渡山、青龙嘴、白虎嘴等尾余部分。桃仙岭景区,含汪家冲自然村上部红岩山峪。一线天风光段,位于燕家坪乡高都驿上下,含一线天和上天龙等山石景观。夷望溪风光段,位于夷望溪下游,含鲤鱼跳龙门和水心岩等山石景观。凌津滩风光段,位于凌津滩、瓮子滩处北岸,含穿石和钦山等山石景观。武陵川风光段位于白鳞洲至陬市洋洲,含三日同辉、白马雪涛、绿萝晴画、梅溪烟雨、楚山春晚、漳江夜月、浔阳古寺、艟舫晚渡和“三阁”(白佛阁、文昌阁、漳江阁)、“三塔”(回风塔、楚望塔、文星塔)等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观。
3、地质地貌
地壳岩层
第一层,元古界冷家溪群板页岩。为县内出露最古老的水成岩。主要出露于桃花源主体景区嶂山、黄闻山中上部。层理发育。总厚度7100米以上。岩层倾角30°—50°。易滑坡,但利于植物富积。第二层,下第三系红砂岩。主要出露于嶂山、黄闻山之间的岗地,如华儿台、白虎嘴、青龙嘴、铁耳冲和桃仙岭一带。总厚度1353米。主要岩相为紫色砂质泥岩、砖红色块状岩和紫红色块状粗砾岩。第三层,第四纪网纹层、砂砾岩。主要出露于绿萝山以东的梅溪桥、文石山一带。金刚石、砂金、玛瑙石富积。
地貌发育
10亿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边地区,均在大海碧波覆盖之下。元古代冷家溪时期(距今约10亿年)嶂山、黄闻山以及桃源南部山区的乌云界、仙池界,早已陷为海槽,其内浅海相泥沙碎屑久为沉积,轻度变质,层理发育。后经强烈的武陵运动,平坦岩层发生褶皱,进一步变质加硬,形成海底地形。震旦纪时期(距今7.5亿—5.7亿年)嶂山、黄闻山中上部分,随乌云界、仙池界崛起,露出海面。海西时期(距今4.05亿—1.37亿年)桃花源及其周边地区,脱离海洋环境。燕山——喜山运动时期(距今1.37亿—0.15亿年)流水搬运山体剥蚀物,陆相堆积运动空前活跃,在炎热干燥条件下,变成下第三纪红色岩系。穿石、钦山、绿萝山等亲水陡岩出现雏形。其中,燕山运动晚期,以断裂为发育。一线天、鲤鱼跳龙门、水心砥柱等地红色山石开裂,在流水切割之中塑造发育。第四纪时期(距今250万年)五强溪地区隆起之后,即被沅水横切。上天龙、一线天、穿石等山石景观日趋完美。沅水下游旁蚀堆积日盛,形成一系列江心洲。江汜枝分,构成迷津。
山川特征
桃花源山川自然妙造,有3个明显特征,以致成为内有避秦绝境,外有水网迷津的物质基础。第一特征,山生绝境。主体景区的低丘地貌,因流水切割与冲积并盛,升降交替,形成嶂山东南麓多条峡谷,和峡谷之中状如串珠的山间小盆地。盆地首尾山口狭隘、其势回迂束逼,远望则仿佛若有光。内中土地平旷,与世隔绝。其中,以青山冲、施家冲、江家冲、艾家冲和茶庄冲,发育最为典型,堪称绝境。第二特征,水造迷津。沅水桃源段凌津滩以下,河床开阔,河水略浅,不断旁蚀堆积,形成营盘洲、南阳洲、白鳞洲、关门洲、洞洲、吴家洲、赵家洲、艟舫洲等10个江心洲,使沅水水面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出现几十公里长的连环水网。陌生渔舟到此河段,往往难识水道,不知从来,不知所去,故忘路之远近。第三特征,山回水复。嶂山、黄闻山,均由沅水及其支流水溪、厮罗溪环抱,水系往往绕山180°—360°。其间重峦迭嶂,山体发育反差不足,而律韵有余,自然标志极不明显,走到哪里都像山重水复。
4、水文气象
水域
沅水桃源段风光带水域,约占桃花源景界的三分之二,有41个独立景点。历代骚人韵士屈原、陶渊明、李白、刘禹锡、陶弼、袁宏道等,俱曾流连其间。沅水自黔东南云雾山发源,蜿蜒黔东南5县市,湘西北10县市,注入西洞庭湖。全长1050公里,流域面积90000平方公里,其中桃源段长99公里,年平均流量2080立方米/秒,相应迳流量655亿立方米。桃花源沅水风光带水域,即《桃花源诗并序》所述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地方,是沅水桃源段中的一段。自一线天至艟舫洲,长69公里,落差15米有余,高低水位变幅14.38米。水面达43米以上标高时,即发生倒灌现象,两岸崇山峻岭之间,则易为水乡泽国。平均含沙量0.197公斤/立方米。秋冬水色碧蓝。一线天至夷望溪段,河宽约500米,水深4—15米。夷望溪至凌津滩段,两岸高丘耸峙,河谷较窄,水深8—19米,水面平坦如镜。凌津滩以下,河宽500—1000米,水深5—10米,河道平均坡降0.185‰。
溪流
与桃花源风景名胜资源相关的溪流有3条。第一条溪流,夷望溪。郦道元《水经注》载:“南出重山,远注沅水。”发源于桃源县西安镇黄牯井,于水心岩峡谷注入沅水。全长70.2公里。流域面积73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5.1‰。其下游鲤鱼跳龙门至水心岩,两岸山势相逼,山体鬼斧神工;河宽20—30米。水深4—10米,水面与沅水持平,常年通舟。第二条溪流,水溪。发源于安化县黄毛尖,于黄闻山南面的乔望嘴注入沅水。桃源段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4.5‰。其下游支流施家溪,发源于秦人古洞,经避秦处自乐桥、唐诗桥峡口与水溪会合。沅水倒灌时,避秦处景区下段,可与沅水通航,联系洞庭湖水系。溪口有桃花源村,户户备有渔舟。第三条溪流,厮罗溪,即撕罗溪,乃冲破罗网之意。它源于陶渊明诗“密网裁而鱼跃,宏罗制而鸟惊”的反义。唐、宋诗人称为桃花溪,为嶂山和黄闻山之间的小溪。发源于嶂山山系最高峰青峰岭(现有地图上谓金刚岭,实误)西麓,经佳致碑、桃花山牌坊和五柳湖于关门洲东注入沅水。全长约4公里。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今五柳湖中下段,原为厮罗溪咽喉地段,有两个才通人的石峡小口,即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所述的“山有小口”。第一个石峡小口叫“黄獭捕鱼”,简称黄獭口,亦名刘家巷。由嶂山余脉烈马回头山和黄闻山余脉岩坡嘴相峙而成。峡口高7—8米,宽不到1米,侧着身子方可通人。下临坝。坝西畔有渡船码头。码头内侧有2—3人合抱的古樟。下有土地祠。第二个石峡小口叫“美女现羞”,简称美女槽,又名蜈蚣口。由嶂山余脉浸水坡和黄闻山余脉蜈蚣嘴相峙而成。峡口高6—7米,宽约1米,刚可通人。下临小田茶盘后。上接青山冲一片众山环拱的平畴。平畴中有佳致碑、定风槠和清风桥。黄獭口和美女槽之间,有段长30—40步、深7—8米的溪沟,两岸长着弯弯曲曲的鬼柳和一丛丛的桂竹。民国6年(1917)续修的桃源剪市《仙源陶氏族谱》第二卷第十六页,有两首纪事诗描述这两个石峡小口。一首曰:“一水穿岩走碧沙,沿溪木卧龙蛇;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见溪中流落花。”另一首曰:“一湾流水出岩泉,前洞沉沉后洞连;可惜秦人不曾到,空留名绩在桃川。”然而,近代文明往往是以生态环境作为昂贵代价的。民国22—24年(1933—1935)修建湘黔公路,此处山体受到局部破坏。1963年湘黔公路桃花源段改道傍山,此处的相峙山体余脉全部破坏,唯两个石峡小口孤立残存。1974年在黄獭口和美女槽上下,增辟稻田15亩,自此石移沟平,竹树无存。1992年在黄獭口遗址筑堤蓄水,汇成上面120多亩水域的五柳湖。厮罗溪下游修筑堤垸,出口被堵。原有溪流改直傍山。至此即成今貌。
气候
桃花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秋季昼暖夜凉,冬季罕有严寒。山水调节,别有洞天。年平均气温14.2℃—15.7℃,比桃源县城低0.8℃—2.3℃,与张家界的12.2℃—15.2℃相似。年极端高温39.8℃(7月),年极端低温-11.5℃(1月),均与张家界近似。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以水调温作用显著。历年日照时数1501.5小时,比桃源县城少28小时。历年雾日37.7天,比桃源县城多7.6天。晨昏低层浅雾多达130多天。袁宏道说:“丘陵时变海”,乃为真实写照。
天气状况良好。灾害性天气频率不大。自唐永贞元年(805)到2002年的近20个世纪中,大旱特旱灾害天气平均约40年一遇,沅水大水、特大水灾天气平均约27年一遇。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暴雨天气,平均每年0.8次。宋建炎三年(1129)农历四月,“朗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随流而下。”7级以上大风,每年平均9.3次。冰雹天气,每年平均2次左右。罕有雪暴。惟明嘉靖二年(1524)农历十二月,“大风雪,死者甚多”。罕有冰冻。1954—2002年的48年中,出现冰冻天气2次,平均每24年一遇。
5、生态征状
森林植被
位于中亚热带北缘湘鄂川山地植被区和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植被区的过渡地带。桃花源主体景区森林覆被率70%以上。桃花源沅水风光带两岸森林覆被率50%以上。森林树木以松、杉、栲、青冈栎、檫、枫香、杜英、毛竹、桂竹为主。桃花源主体景区嶂山、黄闻山一带,遗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颇为典型。其一,树种结构比较复杂。有木本植物446种,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62.3%、南岳风景名胜区的79%、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86.4%、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145.7%、国有桃源牯牛山林杨的132.3%。自然分布衡山青冈、厚皮香、红果猴欢喜、大叶栎、斛栎等树种。其二,植物层次比较丰富。从苔藓到高大乔木,垂直分布达16层以上。其三,热带季雨林根象零星出露。冬桃板根高数十厘米。柳杉气根长10多厘米。其四,暖生湿生植物充盈山谷。西双版纳代表植物海芋在此有自然分布,高2—3米。石菖蒲、吉祥草、翠云草铺山卷地。胶股兰、灵芝菌、方竹生长良好。其五,历史记录的古树根大数十围。常德《旧郡志》载:“桃川宫旁有梧桐树,根大数十围,(中空处)可坐十余人”。
古树名木
清末以前,桃花源全为古树名木掩蔽,不见天日。空心杉:位于桃川万寿宫前。为历代名家吟唱不绝。陶渊明称它“独树众乃奇”。宋姜夔《昔游诗》云: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明代中叶,杉毁。明弘治甲子(1504)举人印伟,《重修桃源万寿宫记》云:上有空心杉……存之日不知高几许。明正德至万历年间(1506—1620)古杉遗根萌发新株2本而复荣。明万历七年(1562)太学杜维耀《桃源洞说》载:空心杉传云翠而复荣者。明龙德孚《空心杉》云:翠云还复空心树。清光绪《桃源县志》载:桃源之山有杉焉,空心而荣枝。1988年经桃源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考察,第二代空心杉两株,相距7.05米,大致符合第一代空心杉根际直径。其中南株高11.5米,胸径62厘米。北株高14米,胸径56厘米。1996年南株枝叶尽萎,失去生机。摩顶松:古摩顶松为桧柏,位于桃川宫中宫遗址。清罗天经《摩顶松》诗曰:“百尺干霄顶欲摩,山中甲子历偏多,柏庭去后无消息,只许清风明月过。”树空多穴,蛇鸟出没。1960年8月毁于牧童玩火。今摩顶松为马尾松,位于归鹤峰下山肩。树高20米,胸径76厘米。树干上多有雷击遗痕。罗汉松:两株,位于桃花观院内。植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稍后,树龄390余年。南株高12.5米,胸径64厘米。北株高12.3米,胸径43厘米。方竹:《湖广通志》载:武陵桃源山产方竹,四面平整如削,可为杖。桃源旧志《桃源山水记》载:桃源洞陇间,尽生方竹,无虑数千万竿,亭亭翠郁。今遗数丛。其中一丛位于方竹亭后,1995年3月24日,**总书记*亲手抚摩竹竿,见其角圆而面方,故品评说:“真有那么一点意思”。紫藤:位于漳江镇甘潭村,距桃花源牌楼约4公里。胸径50厘米,主干长约40米,两杈分野处可容人舞,藤上可坐数十人,为桃花源保护地带的尤物,1999年枯死,今另植新株于原址。
野生动物
《宋书·孝武帝纪》载:南朝宋大明七年(463)沅南县(今桃源县属其境)白獐见。唐贞元元年(785)符坚《黄仙师瞿童记》载:洞西行一二里,有巨蛇,威猛甚盛,自道中拖腹横据,势不可近。唐元和十四年(817)韦乾度《桃源观石坛记》载:巨兽有犀、虎、象。宋姜夔《昔游诗》曰:昔游桃源山……狙猿纷上下。明薛暄《桃花洞》云:岩头树挂玄猿啸,洞底人惊白鹿归。明嘉靖《常德府志》载:府内有虎、鹿、獐、兔、猴、狸、獭、野猪,间有狼、熊。明万历进士江盈科《秦人洞说》云:洞水中有龟(鹰嘴龟)钩吻如鹦鹉。桃源县旧志均载:南部山区有猨(即长臂猿)。民国二十年(1931)《湖南各县物产调查笔记》载:桃源县常见野兽有狐、兔、狸、獾、鹿、山羊、虎、豹,常见鸟类有雉、鸠、鸦、雀、翠鸟、竹鸡、画眉、猫头鹰等。1955年,水溪村民在桃川宫遗址捕获云豹一只。1964—1965年,华南虎为患桃源南乡,死伤10余人。1968—1969年,国有桃花源林场职工燕金枝、邬昌海,先后发现桃花观、水源亭一带有巨蛇。它戏水时水花高溅数尺,人莫敢近。1986—1988年,经桃源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考察,桃花源主体景区常见成群野生哺乳动物有黄麂、果子狸、香狸、花面狸、黄鼬、竹鼠、野兔、刺猬、野猪、猪獾、鼠、蝙蝠等15种以上,有锦鸡、环颈雉、竹鸡、斑鸠、猫头鹰、猴头鹰、红嘴兰鹊、大山雀、八哥、乌、画眉、凫、乌鸦、喜鹊、麻雀、啄木鸟等30种以上,有龟、蛇等爬虫类15种以上,有青蛙、雨蛙、蟾蜍等两栖动物12种以上。1988—2002年,嶂山谷地相继发现观赏价值很高的六眼龟(其中4只假眼突)、小金龟、有新闻见于报端。1990年以来,五柳湖岸、水溪桥头多次出现娃娃鱼,大者10—15公斤。1995—1997年,黄闻山猕猴为患粮果,村民持火枪追吓不止。1999年,黄闻山奇观台下,五步蛇出露。是年,骚人冲(今秦城街内西)出露1条两头蛇。
大气质量
1993年经桃源县环境保护局监测,桃花源主体景区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含量0.132mg/m3,氮氧化合物含量0.02mg/m3,每平方公里日降尘量4吨,总悬浮微粒含量0.156mg/m3,每立方米负离子浓度平均20500个(其中,秦人古洞15000个/m3,黄闻山庄23500个/m3,遇仙桥25000个/m3,避秦处竹廊21000个/m3,桃花湖18000/m3),为城市绿化街道的50倍以上。
地震影响
桃源县属于弱震、少震区,为湖南省内预测近百年非地震危险区。查西汉建昭二年(前37)至1979年《桃源县二千年自然灾害史稿》得知,省、市、县范围内,影响该区的有感地震10次。其中烈度在6.5级以上的地震大致为2000年一遇。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已丑(十七日)常德大地震。椐当时奏报称,“湖广常德府夜半地震有声,从西北起,其响如雷。须臾黑气障天,震撼动地,井泉喷溢,地裂孔隙,浆水涌出,带有黄沙者6处,倒塌荣府宫殿(明荣定王朱翊珍府第)及城垣房屋无数,压死男妇六十人”,此次地震,震中在今鼎城区太阳山带,最远的破坏距离达200公里,最大有感范围达600公里。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2002年,发生在桃源县境内的有感地震3次,均无破坏性记录。
6、发展
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向往顷心向往。据史记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廷把有名胜古迹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令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
新中国成立后,*和人民*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门也拨款修复桃花山牌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拨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迈内。1983年春,县委。县*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4310株。1984年省水电拨款十万元,建怡然桥。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筹建秦人宅宾馆。1988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桃花源虽经*期间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在*湖南省委,省*的关怀下,*常德市,市*,桃源县县委,县*直接领导了这次规模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由原来的股级升格为副处级管理机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圆。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年-1997年,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7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2001年在各级*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桃花源的修复和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现的桃花源的总面积扩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江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
7、现状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服务功能齐全,现有接待场所三处、宾馆5家,大小酒店87家,床位1020个,餐位1800多个。景区内,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邮政网络、医疗服务齐全。2001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示范单位。
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的举办了七届桃花源游园会和三届桃花节,引来了海内外商贾旅游,或探胜观光,度假休闲,或洽谈商贸,开发投资,使幽静之境,一顿闹市。古老的神秘的桃花源,正以崭新的时代风采,迈向未来,迈向新世纪。
*常德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智勇于2013年3月6日上午10点30分,接受市*网站视频专访并进行同步直播。并就“着力项目建设、再现桃源仙境”这个主题,就桃花源旅游大开发中的热点话题与大家在线交流。欢迎大家参与提问!
访谈时间:2013年3月6日上午10点30分
访谈地点: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内
访谈形式:全程视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