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阳戏
上河阳戏是怀化地区的地方剧种,内容取村小型多样,随意性强,贴近生活生产,就地取村,非常即兴化,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化,语言有戏腔的口语化、生活化。2006年,上河阳戏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14年成功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概述
上河阳戏是怀化地区的地方剧种,语言有戏腔的口语化,生活化,角色以小丑、小生、小旦“三小”为主,大型剧目里面也有老生、老旦、书生、武旦、花脸;音乐高亢、明亮、朴实、诙谐,传统的曲目《扯笋》、《潘金莲》、《刘海砍樵》等,2000年来怀化市阳戏剧团在继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批现代阳戏,其中《天木》、《斗笠弯》、《斗酒》等剧目在省汇演获奖。
上河阳戏
2、历史渊源
阳戏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它是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武陵和雪峰山的大湘西地区以及毗邻的贵州、重庆、湖北部分县市的民间小戏剧种。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和傩堂巫师舞唱演变而来。发展过程中受辰河戏的影响,由没有行当,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当;由演故事,到唱小戏,演大本戏;由清唱到配打击乐伴奏,加过音乐;由矮台演出到高台演出,这才正式成了高台戏的剧种。
上河阳戏是怀化地区的地方剧种,语言有戏腔的口语化,生活化。角色以小丑、小生、小旦“三小”为主,大型剧目里面也有老生、老旦、书生、武旦、花脸;音乐高亢、明亮、朴实、诙谐。
3、艺术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湘西城乡稳定,经济活跃,商业兴旺,阳戏也就得到了发展,逐浙形成上河阳戏(流行于黔阳,怀化、芷江、会同、靖县、通道等地)、大河阳戏(即辰河阳戏,流行于辰溪、溆浦、麻阳、凤凰、沪溪、吉首等地)、北河阳戏(流行于大庸、永顺、古丈、沅陵等地)。三种路子各有特点: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华调;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赶板及翻山调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宫调、蛤蟆调及阳调等。
4、传统剧目
上河阳戏传统剧目150余个,多属家庭爱情、劳动趣闻和神妖鬼怪故事,很少帝王将相戏。表演以“二小”具有特色,小丑的步法、小旦的身段十分丰富。唱腔有正调、小调。男女分腔,以瓮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整理的《盘花》、《三宝舞龙》等传统剧目和改编的神话戏《春哥与锦鸡》等最有影响。名艺人有文天送、杜从善、油菜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