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范亭
续范亭(1893—1947),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的革命事业。后在*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40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在政权工作。期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1941年3月离开兴县赴延安。1947年病逝后,**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续范亭事迹被载入大型党史人物记录片《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
中文名:续范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
出生日期:1893年(癸巳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1947年(丁亥年)9月12日
职业:抗日爱国将领
主要成就:曾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
参加组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员
1、人物简介
续范亭
续范亭(1893—1947),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的革命事业。后在*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40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在政权工作。期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1941年3月离开兴县赴延安。1947年病逝后,**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
续范亭事迹被载入大型党史人物记录片《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
2、人物生平
续范亭,著名爱国将领。
1893年11月27日生于山西崞县,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续范亭一面与邓宝珊在甘肃组建陆军新编第一军(续范亭被任命为中将总参议),准备与日本侵略者决战;一面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
1935年,续范亭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悲愤地写下了《哭陵》一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并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他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续范亭的壮举,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遇救不死的续范亭继续为抗日奔走。他赞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
续范亭等率军抗日
1937年9月,续范亭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
1939年,他参与指挥反击*顽固派的战斗。
1940年,任晋西北军政民联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晋西北行政公署行署主任。同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0年冬,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大“扫荡”,续范亭率行署机关日夜转战,积劳成疾,终于病倒。
1945年8月,续范亭将军诗赠*:
辛亥革命元老、抗日英雄续范亭将军在延安见到*,有感于*的艰苦卓越、肝胆照人,遂题诗相赠:
爽直将军贵姓彭,
志如铁石气如鲸;
三军一致称模范,
粗布征衣半老兵。
1947年9月12日病逝于山西临县都督村,享年54岁。
临终前,续范亭给党*和*写了一封遗书,提出正式加入中国*的请求。党*接受了他的请求。
1947年9月13日,续范亭被追认为中国*正式党员。
1946年在原平成立了以续范亭命名的范亭中学,现在校内有续范亭纪念堂、续范亭将军雕像以及各类生前资料,其中包括革命前辈们与续范亭先生的信件,以及***,朱德,*等人为续范亭先生写的题词与牌匾等的原件与影印件。为原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特殊诗人
续范亭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特殊的诗人,在战争时期,他用一个军人特有的犀利笔锋,以诗文做武器,大胆泼辣,力透纸背,痛击反动*。在延安,续范亭与董必武、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林伯渠这著名的“五老”情深意笃,他们互相赠诗,共勉共慰。续范亭是“怀安诗社”的成员。如他为老友杜仲虑写的悼诗:“……我病君三顾,君亡我未临。月圆君已逝,月缺我方闻。伯仁非我杀,我竟死伯仁。陵园剑不利!湖水一何深?万古中天月,千秋烈士心。……”。续范亭对*十分敬仰曾写《赠*》一诗。诗中写道:“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
4、重要事件
青年军官
续范亭自少年时代读书时,便痛恨清廷的腐败并立志救国。他16岁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堂,与傅作义等同学一同按日本军校模式受训。同年,又受反清革命影响,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的族兄续西峰策动太原、原平等地新军起义,18岁的续范亭赶去参加,并被任命为镇远队长,率一个营为先锋在风雪中远征500里攻入大同。接着清军反扑,他又在大同城内坚守40天,作为青年军官初着战功并扬名山西军界。
续范亭
民国成立后,曾投机参加过同盟会的阎锡山把持省政,续范亭看不惯其作派,辞职返乡办小学。1913年,他又投考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因对袁世凯和阎锡山表示过不满,翌年便遭追捕而仓促离校,随族兄续西峰避往陕西华山。在那里,聚集着一批西北的反袁义士,他们同孙中山取得了联系。1915年底云南的蔡锷起兵讨袁时,他们便成立西北护国军并向山西进兵。不久,袁世凯病死,续范亭继续到保定军校深造。后来,他又参加过孙岳、冯玉祥的国民联军,当过旅长、参谋长,其间一度与冯玉祥不和而称病去职。
1927年初,冯玉祥在西安接受*人刘伯坚的建议,学习黄埔军校的办学方式而兴办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请续范亭出任校长。办校期间,续范亭开始接触*人,并对他们全新的革命思想和作风产生了强烈兴趣。不久,因冯玉祥一度同*分手而与蒋介石合作,续范亭很不以为然,拒绝参议的职务而长期闲居北平和原籍,并曾打算终老于林泉。
愤而剖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续范亭感国难当头应有责任,便马上出山呼吁抗战。由于得不到*理睬,他便到老友兰州绥靖公署主任邓宝珊处当了参谋长,到任后以日本为假设敌积极练兵。
参加*“五大”时因抗日主张得不到理睬,愤然前往中山陵前剖腹,幸而被人发现,经抢救脱险。
西安事变时任杨虎城的使者,曾对*主张释放蒋介石不理解,经*解释心悦诚服。
1935年12月,续范亭以老*员和西北地区代表身份前往南京,参加*第五次代表大会。到会后,他找到许多要人呼吁抗战,看到的却只是歌舞升平和追官逐利的现象,大会临近结束,他们仍对抗日救国毫不提及。续范亭悲愤之极,当朋友们建议到中山陵前去“哭陵”时,他慨然说:“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有用热血才能把这些败类冲到人类行列之外。”对续范亭的这句话,朋友们未领会其意。1935年12月26日清晨,续范亭穿着整齐,叫出租车疾驶到中山陵园,至下午仍未归。朋友们回想起来感到不好,忙赶往总理灵堂前,发现续范亭腹部已被自己剖开一个大口,人已昏迷在血泊中。大家把他抬到医院抢救,在他身上又找到血迹斑斑的绝命诗。此事轰动南京,国民*开始时禁止报道。不久,一家上海私人报馆突破禁令,发表了这个消息。报纸刊登了续范亭躺卧病床的照片和剖腹前五首绝命诗手迹,立即引起举国震惊。*社才*登出“中将续范亭因忧国忧民,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杀”的消息,却仍不提要求抗日一事。民间团体的慰问信件和电报,如同雪片飞来。主张抗日的冯玉祥、*等高级将领也赶到医院看望。续范亭经抢救脱险后,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又赴杭州疗养。此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宣传抗日救国的材料,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决心要以推动停止内战的方式而不再用血谏来促进抗战。
坚决抗日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续范亭担任了杨虎城将军的使者,对西北军将领和山西军阀阎锡山做工作。随后,*代表主张释放蒋介石,他很不理解。经已是*员的老友南汉宸引见,他与*会面,当面聆听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讲解,便心悦诚服。
1937年夏全面抗战爆发,在山西各界拥戴和*的支持下,阎锡山任命续范亭为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保安司令,想借其威信更好为自己征兵征粮。随着抗战形势严峻,阎锡山便想对日妥协,在会上提出“存在高于一切”的谬论。续范亭反驳说:“不抗战到底,根本谈不上存在。”阎锡山在会下气恼地对亲信说:“续范亭是背上棺材抗战的,我们不能背上棺材抗战。”阎锡山下令袭击八路军时,他潜离会场飞马跑去报信,并以自己的部队阻拦侄儿所率的晋绥军一个师进攻。
抗战初期阎锡山的晋绥军溃败时,续范亭领导的动委会收编散兵,并请八路军派*进行管理教育,很快组织了六个支队,与八路军并肩抗日,开辟了晋西北根据地。1939年春,阎锡山害怕进步力量壮大,将续范亭的部队缩编为暂一师。同年12月,阎锡山发起袭击八路军的晋西事变,事前派亲信赵承绶召开会议传达命令。赵承绶与续范亭在陆军小学时便是同学,此后三十年都是好友,因此不大提防,下达完命令便和别的将领专心看地图进行部署。续范亭乘机离开会场,跃上战马直奔八路军三五八旅旅部通报这一紧急情况。
1940年2月,“晋西事变”后与新军领导合影
当时,八路军在晋西北兵力不多,续范亭便把暂一师拉上去拦阻晋绥军。恰好其先头部队由自己的侄儿续靖夫任师长,发现叔父的部队拦在前面,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扭头后撤。接着,续范亭又与八路军一起阻击自己的老友赵承绶部的进攻,保卫了晋西北根据地。事变后,续范亭任总指挥的山西新军完全由*领导,他本人又兼任了八路军晋绥军区副司令员。
延安养病
续范亭在延安养病六年,最后转移到临县,临终前他表示:“如承追认入党,实平生之大愿也”。
续范亭将军于1940年剖腹事件后,体质一直很差。1940年夏,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日军疯狂地报复“扫荡”,续范亭率机关奔走转战,结果病倒。**得知后,于1941年春将他接到延安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经检查发现肺部已大部溃烂。他在疗养中得知阎锡山与日寇暗中勾结,愤然写下《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以三国时诸葛亮的口气,历数苍鬓老贼的罪行,最后又说:“我知道骂不死你。王朗能被诸葛亮骂死,是因为尚有羞耻之心,而你却无羞耻之心。”*看过后说:“廉顽立儒振奋人心,是一篇檄文式的文章”。
在延安六年间,续范亭同朱德、吴玉章、徐特立等经常往来,并以诗词唱和。1946年冬延安疏散,*到医院劝续范亭转移。翌年,他移居山西临县,病势恶化时他致信*请求“如承追认入党,实平生之大愿也”。9月12日,续范亭与世长辞,终年54岁。次日,**复电,追认他为中国*的正式党员,实现了他的遗愿。
5、与*
来到延安
续范亭患有严重的肺病,经中山陵剖腹后,身体更加羸弱。
*致续范亭信
晋西北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他病疾复发,病情更加沉重。党*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打电报给**晋绥*,指示他们尽快将续范亭护送到延安医疗。
1941年5月间,续范亭来到延安医疗休养。他先后在延安柳树店国际和平医院和枣园就医和休养。数月之后,他的病情有了显著的好转,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为了使他得到一个安定、优越的养病环境,*办公厅决定将他转到延安交际处来。
1941年秋冬之际,续范亭来到延安交际处,他对这个住处和周围环境非常满意。他住在东屋,警卫员住西屋。因他爱围着火炉烤火,并有在火上常烧一壶水的生活习惯,又在东屋给他添上一个火炉,这样屋子里就更暖和了。
攻读马列
续范亭酷爱读书,通晓中国历史,尤爱研读古代哲学。
在延安,续范亭诗赠贺龙
在延安,续范亭诗赠贺龙
自来交际处后,他全力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革命领袖的传记和延安出版的报刊、书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逐步抛弃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意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
1942年2月间,*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4月,延安各机关投入了整风运动,掀起了学习*规定的22个必读文件的热潮。续范亭积极置身于整风运动之中,努力学习和热情赞颂22个文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大文如大餐,丰富复精美;
使我饥肠人,欲罢不能已。
厨师费匠心,消化全靠你;
本是百年粮,贪多怨自己。
出身小资产,遍体多油腻;
湖水涤难尽,延河洗不去。
二十二文件,是我新武器;
革命称至宝,应比匕首利。
与毛谈心
这首诗,续范亭托交际处金城处长转呈给*。
*看到他的诗后,很高兴地来到交际处找他谈心。续范亭兴奋地对*说:“这22个文件好极了,通过整风运动,我们党的作风一年之后一定会大变。”
*却笑着说:我可没你那么乐观。党的作风的转变,没有那么容易,有很多困难。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在政治上建党,有纲领;在组织上建党,有党章;可在思想上建党呢?长期以来没有建好,多次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可见思想上建党之难。处于幼年时期的我党,就像一群小孩子赶一辆牛车,目标是清楚的,但路线怎样走却都不知道。刚取得点胜利就头脑发热,拼命地抽鞭子,结果翻了车。翻了车怎么办?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推到一边,说还是我来赶。可又不认真吸取教训,端正思想路线,结果还是拼命抽鞭子,还是翻车。这个比喻是说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当初开展的整风运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整风运动若能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变化,我就很满意了。
以诗言志
*的一席话,使续范亭思考了很长时间。几天以后,续范亭对金城说:“上次主席的谈话,对我启发太大了,我真犹如茅塞顿开。这两天我老在琢磨这个问题,联想很多。的确,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的阶级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也不同。”
“就拿我来说吧。我出身于中农家庭,在旧军队中过了大半辈子。我对旧社会的很多东西就习以为常。比如女人小脚,你们看了一定会感到反感,当然也怜悯。而我看着就很习惯,不觉得难看。我也知道天足好,裹小脚是不对的,但就是积习难改。这就是思想感情的差别嘛。中山先生说过,我们的敌人有比帝国主义还要厉害的东西,就是社会的旧思想。列宁也说,千百万人的习惯*是最难克服的。”
续范亭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他新作的一首诗,题为《积习难去——认识与改造》,诗曰:
革命大敌谁为最,
人类积习最难去;
明知前面是光明,
依然迷恋旧社会。
认识世界固不易,
改造最难是积习;
社会多少罪恶事,
大海沉浮不自觉。
崇敬主席
续范亭对*的感情是真挚的、深厚的。每次和*谈话,他都感到受益很深,耳目为之一新。1942年春,金城陪同他到*的住处谈过话后,回到交际处,续范亭拿出了《赠*》诗给金城看:
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
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
续范亭解释说:“*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最好领袖,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和方针政策。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但是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是对*、战士、勤务员,还是对普通老百姓,他都平等待人,推心置腹,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所以我说他‘领袖群伦不自高’。*是知识分子,博大精深,满腹经纶。从外表看,他文质彬彬,完全是学者风度,但他实际上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只有*那样的政治、军事谋略家,才能在西安事变时力主释放蒋介石;才能在*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中,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所以第二句是‘静如处子动英豪’。第三句‘先生品质难为喻’,的确,拿*比喻历史上哪个人好呢?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同历史上一切伟人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关于这一点,斯大林有句名言,当一名记者问斯大林,列宁同彼得大帝相比,谁更伟大时,斯大林回答说,如果说列宁是大海的话,彼得大帝就是沧海之一粟。所以我说‘先生品质难为喻’。我曾想把*比作刘邦的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但还觉得不够全面。所以这首诗的前面三句我早就想好了,可最后一句想了几天,最后才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诗‘万古云霄一羽毛’。这句诗是杜甫赞颂诸葛亮的,是《咏怀古迹》中的一句,这里面,‘万古’一句,是空前;‘云霄’是甚高。‘一羽毛’是羽上的一毛,品清质虚而体积小,惟其清虚而不自大,所以空前而又甚高。用诸葛亮比喻*,还是不够的,但想不出更恰当的比喻,只好这样了。”
6、历史评价
续范亭
续范亭的一生,是由爱国主义走向追求共产主义,从旧式军人成为跟随时代潮流勇进的革命斗士,是由旧式军人不断进取,跟随时代潮流转变为坚强的革命斗士的典型。续范亭生长于号称“两山(太行、吕梁)夹一沟(汾河)”,在近代相对比较封闭的山西,却从学生时代起便追求新思想。目睹国家衰败,出于图强愿望,他少年起便投考军校,几十年跻身行伍。
续范亭出于传统的忠节之气影响,在抗日问题上曾想对*采取“尸谏”,虽在中国产生过积极影响,却不是一种先进的形式。他最可贵之处,便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观念,从而能跳出晋绥和西北旧军人的圈子,在历史重要关头不惜与坚持反动立场的老友交火开战。他在延安养病的六年间,像小学生一样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曾在诗中写道:“大文如大餐,丰富复精美,使我饥肠人,欲罢不能止。”临终前,他又提出入党申请,这正是他一生追求进步的最后体现。
*为续范亭所写的挽联,也对其做出了最好的评价──“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1950年,*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续范亭遗体从临县迁到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
7、永远的丰碑
续范亭事迹被载入大型党史人物记录片《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
《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介绍的是中国*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和劳动模范,录制了200多位英雄先烈、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由中宣部新闻局、*党史研究室宣教办、总政治部宣传部宣教局、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电视台联合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