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
眼镜蛇(Najanaja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中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中文学名:眼镜蛇
拉丁学名:Naja
别称:饭匙倩、蝙蝠蛇、胀颈蛇、扇头风、扁头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虫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科:眼镜蛇科
属:眼镜蛇属
种:眼镜蛇
分布区域: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1、形态特征
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蝰蛇、眼镜蛇、五步蛇等主要剧毒蛇。
剧毒蛇的颜色多样,从黑色或深棕色到浅黄白色。与无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叠,因而相对较小。多数眼镜蛇体形很大,可达1.2-2.5米长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
2、生活习性
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已知约12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有2种。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卵生。5~8月产卵,每产5~15枚,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幼蛇3年后性成熟。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野外已极稀少。
3、种群分布
眼镜蛇科Elapidae,最新分类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并入了眼镜蛇科,分为:眼镜蛇亚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亚科Laticaudinae、海蛇亚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温暖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
种名 | 学名及命名者 | 亚种数 | 地理分布 |
---|---|---|---|
南非眼镜蛇 | Najaanchietae(Bocage,1879) |
0 | 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东部 |
喙眼镜蛇 | Najaannulifera(Peters,1854) |
0 | 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 |
阿氏射毒眼镜蛇 | Najaashei(WüsterandBroadley,2007) |
0 | 埃塞俄比亚南部、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 |
舟山眼镜蛇 | Najaatra(Cantor,1842) |
0 | 中国、越南 |
埃及眼镜蛇 | Najahaje(Linnaeus,1758) |
2 |
贝宁、喀麦隆、中非*、刚果**、乍得、埃及、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利比亚、马里、 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也门 |
孟加拉眼镜蛇 | Najakaouthia(Lesson,1831) |
0 | 孟加拉、缅甸、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 |
马里眼镜蛇 | Najakatiensis(Angel,1922) |
0 | 贝宁、喀麦隆、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马里、冈比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多哥 |
缅甸眼镜蛇 | Najamandalayensis(Slowinski&Wüster,2000) |
0 | 缅甸 |
非洲森林眼镜蛇 | Najamelanoleuca(Hallowell,1857) |
0 |
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冈比亚、 几内亚、科特迪瓦、肯尼亚、利比亚、塞拉里昂、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 赞比亚、津巴布韦 |
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 | Najamossambica(Peters,1854) |
0 | 安哥拉东南部、马拉维、莫桑比克、索马里、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 |
印度眼镜蛇 | Najanaja(Linnaeus,1758) |
0 | 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
斑马射毒眼镜蛇 | Najanigricincta(Bogert,1940) |
1 | 安哥拉、纳米比亚、南非 |
黑颈射毒眼镜蛇 | Najanigricollis(Reinhardt,1843) |
0 |
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 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 塞内加尔、塞拉里昂、苏丹*、坦桑尼亚、索马里、多哥、乌干达、赞比亚 |
黄金眼镜蛇 | Najanivea(Linnaeus,1758) |
0 | 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 |
努比亚射毒眼镜蛇 | Najanubiae(Wüster&Broadly,2003) |
0 | 乍得、埃及、尼日尔、苏丹* |
中亚眼镜蛇 | Najaoxiana(Eichwald,1831) |
0 | 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库曼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
红颈射毒眼镜蛇 | Najapallida(Boulenger,1896) |
0 |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 |
菲律宾眼镜蛇 | Najaphilippinensis(Taylor,1922) |
0 | 菲律宾 |
安达曼眼镜蛇 | Najasagittifera(Wall,1913) |
0 | 印度安达曼群岛 |
萨马眼镜蛇 | Najasamarensis(Peters,1861) |
0 | 菲律宾 |
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 | Najasiamensis(Laurenti,1768) |
0 | 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 |
马来射毒眼镜蛇 | Najasputatrix(F.Boie,1827) |
0 | 印尼 |
苏门答腊射毒眼镜蛇 | Najasumatrana(Müller,1887) |
0 |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南部 |
1.Boulengerina属
如:扎伊尔水眼镜蛇(Boulengerinachristyi)英文名为“Christy'sWaterCobra”。
2.盾鼻蛇属(Aspidelaps)
如:盾鼻蛇/珊瑚眼镜蛇(Aspidelapslubricus)英文名为“CoralCobraSnake”。
珊瑚眼镜蛇体表呈橘红色,带有黑色的圈纹并一直延伸到腹部(仅幼体),其腹部为黄色;吻端带有宽阔的盾片,方便其刨土;夜行蛇类,主要以小型爬虫和鸟类为食;该蛇带有神经性毒液。
3.树眼镜蛇属(Pseudohaje)
如:黄金树眼镜蛇(Pseudohajegoldii)英文名为“Gold'sForestCobra”。
4.Paranaja属
如:异眼镜蛇(Paranajamultifasciata)英文名为“BurrowingCobra”。
异眼镜蛇有三个亚种:Paranajamultifasciataanomala;Paranajamultifasciatadulloni;Paranajamultifasciatamultifasciata。
5.眼镜王蛇属(Ophiophagus)
如: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英文名为“KingCobra”。
眼镜王蛇的体长可达5.7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尽管眼镜王蛇外形和行为与眼镜蛇相似,但它们以蛇为食,独自成一属,并非所谓的“真眼镜蛇”。
6.唾蛇属(Hemachatus)
如:南非的粗皮小眼镜蛇/唾蛇(Hemachatushaemachatus)英文名为“TheRinghalsCobra”。
7.珊瑚蛇属(Micrurus)
如:Micrurusfulvius英文名为“NorthernCoralSnake”在美国东南部发现。
4、毒性
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需要立即进行专业处理。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毒素成分主要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晕眩,呕吐继而逐渐出现呼吸肌麻痹。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
中毒医治
眼镜蛇咬伤的一般医治办法为使用抗蛇毒血清,并可能需要做人工辅助通气(例如气管插管术)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医治无效病人多于咬伤之后6-12小时死亡。死因多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5、物种保护
国际保护文件
眼镜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濒危原因
1.人类为食用,药用,观赏等乱捕滥猎。
2.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其栖地的破坏。
6、养殖
眼镜蛇是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是主要的食用、药用蛇之一。人工饲养眼镜蛇.一是为采毒;二是为饲养一段时间后,赚取季节差价;三是为观赏而饲养。
管理
人工饲养眼镜蛇,无须按照每月投饲3或4次的模式去做,在食源充足时,可一次性多投一些蟾蜍或饲料蛇,以供眼镜蛇*捕食。每年的5月份,当气温升至25℃左右时,眼镜蛇才开始大量捕食,因其有吃蛇习性,蛇园里必须投放一定量的红点锦蛇、水蛇或部分淘汰蝮蛇,眼镜蛇在野生状态下很喜欢吞食这些蛇。饲料蛇本身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眼镜蛇捕食后体重明显增加,肤色鲜艳有光泽,给人一种膘肥体状的感觉。眼镜蛇吃腻饲料蛇后,便会主动捕食蛇园中的泥鳅和蟾蜍,捕食后便进窝盘伏消化,一般5~7天消化殆尽,然后出窝排粪、饮水,继而再次捕食。9—10月份是眼镜蛇蓄积脂肪的关键时期,应投放大白鼠或家鼠供其捕食,为越冬打好基础。
饲养时要适当控制好眼镜蛇的养殖密度,一般一处30~50m。的露天立体蛇园,可饲养成蛇250~300条。眼镜蛇的食量较大,消化力也强,进食后排便多,每日应及时打扫蛇场和蛇窝的卫生。水沟或水池内最好每周用1/10OOO的高锰酸钾予以消毒,并保持水体中含有一定量的高锰酸钾,保证蛇入水游泳时清洁皮肤,预防细菌感染。眼镜蛇最易患的疾病是急性肺炎、霉斑病和口腔炎,这几种病害的发生均与蛇园内环境不卫生和湿度过高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每年的梅雨季节,因空气湿度大,加之雨天过多,此蛇极易患病。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出安排,以防措手不及,造成损失。
现代人们因受“夏季吃蛇不生痱”的影响,纷纷在此季吃蛇,眼镜蛇是人们的首选蛇品之一。那么在炎热的夏季如何将它安然运至目的地,把运输死亡率降至最低?首先应该选择空运,因空运的时间短,保险系数高,包装方法是用尼龙网袋装好,每袋8~10kg,外用透气的专用蛇箱封装。如用汽车运输,最好选择专车专运。夏季运输眼镜蛇除注意安全,严防高温、闷气。
注意事项
(1)转运前要停食10天左右,吃得较饱的蛇正处在消化期,途中排便又无法处理,致使运输途中的小环境被严重污染’。因蛇粪便所含尿酸成分较多,蛇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往往难以忍受,少数会因尿酸气中毒而死亡。
(2)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均不要向蛇箱洒水,更不能用大量的水冲洗或浸泡蛇体。因蛇是变温动物,夏季天气较热,蛇的体温也高,如果突然以凉水冲洗蛇体,致使蛇体温急剧下降.会引起蛇患呼吸道疾病而死亡。所以,运输时既不能喷凉水.也不宜往蛇箱中夹放冰块或冰袋。
蛇运至目的地后,如进行季节性的暂养,可按常规处理后放人蛇园,任其自行爬动或饮水。如是销售的,应立即更换干净的尼龙网袋,将蛇平放于凉爽的地面上.待1~2h后再将蛇袋轻轻放入水盆或水池内,洗去粘在蛇体上的脏物,然后再重新更换清水,直至洗净。因蛇袋轻薄透气且有空间,蛇头能*进入水中或抬头呼吸,一切处理完毕后,仍将蛇袋平摊于室内存放待售。
眼镜蛇的越冬温度为10~14℃,相对湿度为90%左右。冬眠前应逐条检查蛇园内存养的眼镜蛇,对部分体瘦体弱的应立即处理或加工,膘肥体健的可移入冬眠场所让其冬眠,亦须防止老鼠入侵,残食正在冬眠的蛇。
7、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眼镜蛇毒对人或动物是以神经毒为主的混合毒,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广泛、复杂的,且常出现双向性作用,即由于剂量不同,或动物个体差异,或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异而表现兴奋或抑制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毒性:呼吸麻痹虽然是眼镜蛇科毒蛇咬伤致死的首发原因,但是轻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大多数病人已呈现心肌损害和心肌炎的心电图变化,而且眼镜蛇咬伤中毒较严重的病人,甚至在呼吸遭受抑制以前已经出现严重休克;因此对循环系统的毒害也是中毒致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3.酶的作用:蛇毒本身含有很多酶,可对机体起严重的毒害作用。
4.对血液的影响:切眼镜蛇毒中毒致死的狗及兔,其红细胞、血色素、血球比积等均无显著变化,说明无血液浓缩现象。
5.对内分泌的作用:蛇毒中毒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