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朗县

科普小知识 2024-04-17 16:49:38
...

朗县,在美丽富饶的雪域高原东南部,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2°28′~95°13′,北纬28°40′~29°29′之间,在日夜奔流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有一个充满神奇、令人向往的地方——这就是在藏东南冉冉升起的新星——朗县。“朗”,藏语意为“显现、光明”。朗县地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中印边境线长100公里,县城距拉萨420公里,距八一镇240公里。总人口约为1.5万人,境内主要有藏族、汉族、门巴族、蒙古族等民族和僜人,其中藏族占99.02%,汉族占0.7%。

中文名称:朗县

外文名称:Nang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林芝地区

下辖地区:仲达镇、朗镇、洞嘎镇、登木乡、拉多乡、金东乡

*驻地:朗镇

电话区号:0894

邮政区码:860400

地理位置:*东南部

面积:4186平方公里

方言:藏语

气候条件:高原气候

机场:林芝米林机场

车牌代码:藏G

行政代码:542627

1、历史沿革

朗,藏语意为“显现”、“想像”。


朗县

1959年并朗宗、古如朗杰宗、加查宗和金东谿建立朗县,由山南地区管辖。

1982年林芝地区成立,朗县划归林芝地区管辖至今。

1997年,朗县辖6个乡:登木乡、仲达乡、金东乡、拉多乡、孜隆乡、洞嘎乡。县*驻登木乡朗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4283人,其中(3个镇、3个乡):仲达镇2271人、朗镇3790人、洞嘎镇2017人、登木乡2715人、拉多乡1906人、金东乡1584人。

2、行政区划

朗县下辖3乡3镇,5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朗巴居委会)。辖:仲达镇、朗镇、洞嘎镇、登木乡、拉多乡、金东乡。

3、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朗县地质结构复杂。据考证,晚白垩世纪之前,朗县一带仍处在汪洋大海之中,在燕山——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期,由于印巴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地壳大幅度隆升,海水退却,海底逐渐高升为陆地,又经过多次碰撞抬升,形成了朗县地形之骨架。雅鲁藏布江原是一条深海沟,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过程又成为两大板块的缝合线,由于剧烈积压,致使大江沿岸沉积物混杂,地质构造复杂。江北形成了广大的超基性花岗岩体和不明时期混合体,表层为三迭纪中期的砂岩和硅质板岩;江南深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广大的三迭纪上统千板岩、沟谷地带的砂岩母质和近代松散堆积物类型。

朗县境内属藏东南沟谷地貌,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穿县境。将全县划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属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最高海拔6157.9米,北部系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最高海拔5572.0米,南北两山组成一个巨大“∨”型谷地,谷地最低海拔3016米,高差3141.9米。


朗县

境内群山起伏,河流十分发育,河流总长度达74.2万米,每平方米177.3米。地表在河流切割和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发育成各种地貌类型。县境内地貌划分为高山冰蚀——冰碛地貌,高山流水切割构造地貌,河流阶地堆积地貌以及风沙地貌。

气候

朗县为青藏高原区气候,属温暖半湿润气候带。主要气候特点: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多风,垂直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较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日照

县境内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日照达2000~250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70%~80%,太阳年辐射700兆焦耳/平方米,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约多1000小时,日照百分率高20%~30%,辐射总量大一倍左右。加上夜雨每年达80%以上,雨热同季,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等特点,植物光能利用率高,生物量积累高。

降水

朗县降雨量偏少、且四季不均,年均降水量在350~6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年蒸发量在2200毫米左右,约为降水量的4倍。干季长达8个月,湿季仅为4个月。

气温

朗县热量较内地暖温带地区偏低,年平均气温11.0℃,年平均最高气温19.1℃,年平均最低气温5.3℃,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3.8℃,暖流带作物一般均可在此生长。

湿度

县境内气候温暖,湿季仅4个月,年平均相对湿度45%。

县境内大风日数少,年平均风速在2~4米/秒之间。

朗县全年无霜期日数平均在130~170天。

水文

河流

朗县水资源比较丰富,有河流溪涧14条,雅鲁藏布江婉延曲折,横穿县境,各支流以雅江为骨架,向朗县全境纵深辐射,几乎遍布朗县全境,比较大的支流有登木河、拉多河、金东河和工字荣河4条河流,形成4道沟,因此朗县又可称之为“一江四河(沟)”之地,丰富的水资源成为朗县的生命源泉。

(一)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在朗县县城北部形成了一个“几”字形的大转折,全长110千米,宽150米,深4~15米,由仲达镇入境、经朗镇、县城、洞嘎镇、金东乡境内出境。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

(二)贡字荣河

贡字荣河是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级支流,河流源头海拔5050米,河口外海拔为3200米,流域面积626.5平方千米,河长51千米,河流平均比降为38.5‰。流域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约503毫米。

(三)吉河

吉河位于雅鲁藏布江左岸,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河流源头海拔5200米,河口处海拔3200米,平均比降约为26.8‰,多年平均流量为30.2M³/S。

(四)金东河

金东河是雅鲁藏布江支流之一,水源主要有巴龙沟水、西日卡沟水、来义沟水会合而成金东河,地下水和融水是金东河的主要水源之一,金东河流域面积780Km²,丰水季节流量35M³/s,枯水季节流量是1.5M³/S,多年平均降水量546.9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40小时。

(五)拉多河

拉多河全长70千米,流域面积780平方千米,总落差400米,平均比降1.2‰,干流长60千米,多年平均水量540立方米/秒,最小值430立方米/秒。

(六)登木河


朗县

登木河是雅鲁藏布江支流之一,原名主龙朗巴河,水源主要有落龙沟水、齐功沟水,地下水和融水的主要来源,是登木河的主要水源之一。登木河流域面积756Km²,丰水季节流量30M³/s、枯水季节流量是1.1M³/S,多年平均降水量536.9MM。年日照时数为2250小时。

(七)隆那河

隆那河位于雅鲁藏布江左岸,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河流源头海拔4800米,河口处的海拔为3100米,平均比降约为262‰,多年平均流量为0.33M³/S。

(八)吾组河

吾组河位于雅鲁藏布江右岸,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河流源头海拔5200米,河口处的海拔为3250米,平均比降约为195‰,多年平均流量为0.07M³/S。

湖泊

(一)藏湖

藏湖拉于拉多乡藏村,该湖面海拔3700米,由大小五个小湖泊构成,湖水面积6.7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3~4米。

(二)勃勃朗雪山圣湖

勃勃朗雪山圣湖拉于洞嘎镇东南方,海拔4200米,由一大一小两个湖泊组成,湖水面积3.7平方公里,湖水深度4~5米。

4、自然资源


朗县

生物资源

雅鲁藏布江由西入境,蜿蜒东去。朗县草场面积120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67平方公里。可谓巨大的植物王国,是我国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馆。其中药用的植物王要有贝母、虫草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牛、黄羊、羚羊、盘羊、樟子、鹿、豹、猴、熊、猞猁、水獭、野猪和鸟类等。

矿产资源

主要有铬、铁、锡、水晶、砂金、硫1000多种。

5、经济概况

在改革开放和*第三、四次*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在福建省的无私援助下,援藏*与当地*群众共同努力奋斗拼搏,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林芝地区最贫困的朗县农牧民如今人均纯收入近二千元,达到林芝地区中上水平,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朗县县城经过三期扩建,已成为商住一体的现代化小区,个体工商户达七十余户。自古与世隔绝的农牧民终于走出了封闭。

近年来,朗县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朗县资源相对匮乏,森林资源较少。但该县核桃闻名区内,因此该县委、县*把发展核桃作为农牧民群众致富的主要举措。2004年,该县林业局已自行引进核桃种苗3万株。林芝地区林业局也把该县作为发展经济林木的扶持重点,今年无偿提供核桃种苗5.1万株。目前,这8.1万株核桃已全部栽植完毕。

6、交通运输


朗县

全县公路通路率为99%(1个村不通公路),林(芝)-邛(多江)的公路于1965年修通后,初步解决了朗县交通不便的困难。随着省道米(林)—朗(县)段油路的贯通,已使朗县至八一镇车程缩短到3至4小时,加查至朗油的江北油路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朗县同山南地区和拉萨市的距离,规划中的拉(萨)-林(芝)铁路也将借道朗县,必将为朗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更加坚实有力的腾飞之翼。

朗县骑马:朗县地域辽阔,海拔高,条件差,许多牧场和虫草采挖点不通公路。人民步行、骑马是家常便饭,也练就了老百姓善于骑马攀援的特殊本领。

7、民族风情

传统服饰

藏族传统服饰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以及富有夸张色彩的金银珠玉饰品等。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长袖长裙,自然适应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环境和气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氇长袍胸前留有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糌粑、茶叶和饭碗等,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衣多用。

藏帽在藏语里称“霞帽”,各式各样,种类颇多。*东部昌都地区的人喜欢皮帽,藏式皮帽大多用整块狐狸皮毛制成,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而“金定幅”则是以氆氇和皮毛为料,用金丝缎、银丝缎和金丝带作装饰制成的一种帽子,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

氆氇袍藏族传统装饰,是一种用名叫氆氇的手纺毛料制成的宽大的长袍。也有用纯布料缝织的长袍。形制多为大领或圆领,右开襟,设一扣或无扣,衣边或领口多镶彩布或豹皮等。

牛皮衣在*错那地区,妇女的装束非常独特,无论老幼,背上都有一张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小牛皮头部只须朝上,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在此地区,妇女是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装束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另外,背上披着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损衣服,同时还可以隔潮保暖。

藏鞋大致分为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以氇氆、毛呢、平绒和皮革为主要原料,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有的还以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有的用金丝缎镶边、贴花。鞋尖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态各异。只是各式藏鞋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长的活口,以便穿脱。穿藏鞋要系带。而鞋带非常讲究,使用细毛绒编织而成,附有各种优美的图案,两端还留有彩穗,色彩艳丽,与藏鞋配在一起,可谓赏心悦目。

邦垫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裙。邦垫编织精细,色彩鲜丽,给人影响非常深刻。制作邦垫工序比较复杂:一般先用手工纺线,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最后再缝合成裙。

见面礼

藏民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

磕头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婚俗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己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和美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福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泼水婚礼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如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特殊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对于藏族同胞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8、特产美食

朗县核桃

*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朗县所辖的洞嘎镇、朗镇、仲达镇、拉多乡、金东乡、登木乡等6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2°00′00″~93°00′00″,北纬28°00′00″~29°00′00″。

奶渣包子

奶渣包子顾名思义就是用奶渣做馅,奶渣是什么呢?那要从牛奶的提炼说起了,新鲜的牦牛奶煮沸以后被藏族人用传统而独特的方式分解,最贵重最精华的是酥油,其次就是奶渣了,也就是提炼了酥油以后剩下的渣。新鲜的奶渣酸酸的,白白的,可以用来做馅,奶渣包子由此而来。奶渣晒干以后,藏族人把它当零食吃,也放在粥或者汤里面做佐料,干奶渣汉族人不太吃的惯,不过奶渣包子到是藏汉、老少皆宜。


四味生肉酱

藏药历来就很有些神秘色彩,生牛肉酱就是几种可入味的藏药与捣碎的新鲜生牛肉最奇妙的混合。猩红血性的颜色,兴烈冲鼻的口味,吃下肚更是暖洋洋热烘烘的一团,据说*依然是一个让时间凝固的地方,据说千百年来-都喜欢在布达拉宫脚下晒太阳,当肚里存着一团火热,再给阳光一晒,今天的-仍是分外的自乐自足。

麻森

麻森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红糖,搅混揉合,盛入一方形小木盒内,用手塞满、压实,既可制成麻森方形糕,其味香甜可口。

香寨

土豆煮成八成熟,滤干,去皮,切成小块,待用。洗净去皮之葱断,放入油锅内稍煎后,取出放入石槽中捣烂,盛入小碟内,待用。用凉水把咖喱粉拌和成糊状,倒入油锅内,做成油咖喱,待用。把羊肉剁成块,用适量酥油烹炒后,放入锅内加水闷煮,后加入土豆、油咖喱、盐巴、生姜、茴香、丁香、胡椒、藏寇等调料,搅拌煮熟后即成。吃时可撒上葱泥。香寨是藏族食用米饭时最佳菜肴,味美色深,调料芳香可口。

祛瑞

将夏天的鲜奶酪装进皮袋内,搁置阴凉处,长久闷存发酵制成奶渣,来年春季取出后,捣碎成小圆块,待用。在锅内倒适量水、肉片、面粉、干辣椒、盐巴,加入圆块的奶渣,烹煮。另用一锅,盛放适量的水煮碎麦片,煮八熟后,既将麦片糊倒入主锅内搅匀,用文火闷煮熟即成。祛瑞是藏族群众、尤其是农区的群众在春季食用糌粑的最好伴菜。祛瑞味甘甜,食之即可暖身。

9、风景名胜

扎日莎巴山


扎日莎巴山

朗县境内的扎日莎巴山为佛教圣山,又称杂日山,是闻名全藏的圣地,传说杂日山顶有位菩萨叫“西穹”,还有个鬼叫“碓”,每到猴年的四五月间,是转杂日山的黄金季节,传说转一次该圣山就可以有第二次生命,免受轮回之苦,来世可有幸福的生活。因此,“杂日日廊”早已是藏族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拉多藏湖

拉多藏湖位于朗县拉多乡藏村,该湖面海拔高度3700米,藏湖一共由五个大小不一的小湖泊构成,分别是万鱼偏嘴湖、逢扎西湖、神马湖、圆环湖、尾湖。五个小湖泊通过小溪相互连接,形态各异,分别呈月牙状、圆盘状,湖泊为山泉汇集而成,湖水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4米,湖水清澈见底,微波荡漾,游鱼如织,野鸭、白鹭悠然其间,四周山坡松柏葱葱郁郁,五彩杜鹃争妍斗艳……

五个湖泊是女神撒落的一串珍珠,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传说中,认为湖水直接来自神山的融雪,是圣水,用它来洗浴能清除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肌肤上的污秽,使人的心灵纯洁。

10、特色景观

雅鲁藏布江巨柏

一株株巨大的柏树像卫兵一样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呈线状分布,把这条江打扮得像在苍茫群山中蜿蜒穿行的公路。这就是*朗县特有的柏树种--巨柏。雅江巨柏形态各异,一千棵树,就有一千种姿态,或弯或直,或倾或卧。每一棵树都能让人们看出它历经千年的沧桑,依然静静站在江边,聆听滔滔江水……

相传在修建*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奴隶将木材源源不断通过水路送往桑耶寺。为运送木材,奴隶伤亡无数,一只善良的乌鸦目睹一切,非常同情奴隶的不幸,就站在加查山顶说,桑耶寺已经修好,不需要木材了,奴隶长松一口气,将大量木材沿江丢弃。从此,这些木材就地生根发芽,成了如今的巨柏。可怜的乌鸦被莲花生大师所惩罚,被变成了江边的乌鸦石,从加查到山南方向的乌鸦页都变成了哑巴。

11、文物古迹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位于*自治区林芝地区朗县朗镇堆巴村半山腰,占地2000多平方米,在雅鲁藏布江畔,是林芝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公元1195年由索朗申格、索朗杰布两位-修建,原属葛举派,后由于宗教斗争改属格鲁派。

列山古墓群

列山古墓群位于朗县金东乡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

该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经夯打,封土内夹有网状石墙,东西长5.80米,南宽7.50米,北宽5.31米,石墙厚度为0.30米,高0.53米。其内填满大卵石和小石块及原生墓穴内土。没有规律,十分零乱。东西两角各立有尖形的大卵石一个,似为有意立置。未用完的石料堆放在东壁。墓穴通道口在封堆下0.3米的北偏西处,均用石块垒砌而成,东西长0.2米,南北宽0.7米,深1.7米,无台阶,呈斜坡状,平面呈椭贺形。墓室为大型竖穴,均用较有规则的石方错缝,并用粘性相当大的泥土抹缝。墓室东西长1.56米,南北宽1.38米,墓顶高1.48米。平面呈圆形。墓底铺有一层很薄的白砂土,土质坚硬。墓门向北偏5゜,墓门口铺有石板台阶二级,每阶高0.13米,长0.78。左边有一块方木,其中章有一凹槽,直径0.5米,系安装墓门之用。但是未见有安过门的迹象。门道长1804米,宽0F78米,呈斜坡。墓室内有块石板,尸体早已腐烂。已零乱的骨架周围和骨架下面发现的一些物质好似檀香木,头向正西,面向正北,葬式为屈肢葬。

该建筑群气势宏伟,构筑奇特,整个墓群延绵几公里。是*境内难得一见的景观。烈山古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将对研究西-史与探讨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墨脱县

下一篇: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