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镇
沁河镇位于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城乡结合部、农业大镇、党建强镇、平安重镇。全镇有29个行政村,总户数6362户,人口21991人。耕地面积27651亩。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0924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766万元,人均收3131元。
中文名:沁河镇
行政代码:140431100
身份证前6位:140431
长途区号:0355
邮政编码:046000
隶属政区:沁源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晋D
人口数量:约2.2万人
1、地方简介
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地处沁源县中南部,位于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抗击日寇,“围困沁源”战例蜚声中外。全镇29个行政村,6294户,2.3万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成林面积6.2万亩,是全国重点镇。
2、气候环境
沁河镇
沁河镇地肥土沃,山岭崖峻林绿,地上自然资源景观绮丽秀美,天姿茂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沁河镇年均气温8.7℃,一月零下6.5℃,七月22.4℃,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50至180天。
3、地理位置
沁河镇地处沁源县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3″—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南北长25.6公里,东西长7.66公里,总面积196平方公里。
4、历史沿革
镇*位于县城,沁源镇原名城关镇,于2001年3月改名沁河镇至今,下辖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北元、河西、李家庄,麻巷、长乐、朴则、垣上、北石渠、南石渠、孔家坡、丁家湾、东沟泉、学孟、闫寨、琴泉、四维、韩洪沟、有义、南石、北石、三友、赵寨、牧花园、曹家园、四元共29个行政村,含35个自然村。
5、行政区划
沁河镇区划
140431100001121官渠巷社区
140431100002121谷远路社区
140431100003121齐泉街社区
140431100004121莲花池社区
140431100201121北园村
140431100202220河西村
140431100203220麻巷村
140431100204220垣上村
140431100205220北石渠村
140431100206220南石渠村
140431100207220丁家湾村
140431100208220长乐村
140431100209220朴则村
140431100210220孔家坡村
140431100211220李家庄村
140431100212220琴泉村
140431100213220四维村
140431100214220韩洪沟村
140431100215220有义村
140431100216220闫寨村
140431100217220东沟泉村
140431100218220学孟村
140431100219220南石村
140431100220220北石村
140431100221220三友村
140431100222220赵寨村
140431100223220牧花园村
140431100224220曹家元村
140431100225220四元村
140431100226121城东村
140431100227121城南村
140431100228121城西村
140431100229121城北村
6、经济发展
沁河镇
沁河镇原名城关镇,于2001年3月改名沁河镇至今。沁河镇主要有干亩红提葡萄项目分布在汾屯省道两侧,5000亩万寿菊项目花开沁河两岸,千家万户参与的种养园场项目星罗棋布,有鸡场、牛场、鹿场、驴场、菜场、集贸市场。主要企业项目有在闫寨村新建由常平集团公司投资的常源煤集公司60万吨焦化项目;在韩洪沟村新建的神康氨基酸公司1.5万吨氨基酸果品饮料项目;在有义村新建的沁源天成生物制品公司万寿菊项目;沁河镇东坡煤矿30万吨、崔庄煤矿21万吨原煤项目。全镇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村村通电话,水源充沛,电力充足,设施齐备,投资政策优惠。依托*等老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闫寨村,开发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红色旅游。
沁河镇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6922.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8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31元。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迅猛,到2005年年底筹资6亿多元,新上项目10多个;农业调产总投资300余万元建起规模种养殖园区12个。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十五”期间完成县城小街小巷改造100余处,“村村通”水泥路72公里,投资500余万元建起3座沁河大桥,行政村广播电视“户户通”达到95%;今年又投资3960余万元全面实施20项城镇重点工程,完成小城镇道路改造3670米,供水网2150米,广场绿化20多处,街面亮化16条街,楼面白化136个单位721户居民住房。沁河镇以强大的实力,连续三年被省、市列入百强镇。
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强镇发展论坛上,通过对参选的全国2万个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生活环境和发展潜力三方面指标的综合测评,沁河镇以综合指数1633.2名列第941名的优异成绩,入围全国“千强镇”行列,是全省入围的7个镇、全市入围的3个镇之一。
沁河镇地处县城,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22382.8元;农民均收入2010年达到5841元。
第一产业
2010年,沁河镇依托县城优势,按照“一村一品”部署,围绕县城餐桌经济发展,吸引灵空山绿色食品、神康氨基酸、裕源牧工商、太岳食用菌和百味中草药等“公司+基地+农户”型县域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在全县建立了5万余亩小杂粮、肉牛养殖等各类基地,同时,着力推进四元养鸡、北元大棚蔬菜、有义獭兔、城西牛奶等种植、养殖项目,城南、城西、丁家湾等村积极发展大葱、杏鲍菇、黄花菜种植,灵空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方便面项目顺利投产,有义獭兔公司加工生产线、城西千头猪场项目全面启动。有义、丁家湾、长乐、垣上完成定植育苗450亩,北元、丁家湾栽植梨树、枣树180亩,生态经济初现端倪。至2010年,全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农户公司1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1个,农村经济人2000余名,所有行政村集体林权全部到户,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产业
沁河镇以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为目标,建成常源60万吨清洁型热回收焦化厂和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解决闫寨村劳动力转移300余人,并带动相关产业在闫寨村落户,实现了循环利用、循环效益、循环增长。引进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城南、北元两个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厂,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新型材料保障。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构建了沁泰气体厂、鸿运停车储运中心、北石渠和麻巷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垣上机械灯制作等新型产业基地。城南村以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内引外联等多种措施,设立服装加工厂,增加农民就业1300余人,全镇工业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坚持农副结合,加快服务业、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先后建成北元锦绣庄园、和苑小区、城南南苑、城西“文.沁源”、城北常青小区等13栋商贸住宅楼,总建设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总计可安排居民1500户6000余人,商户近500家,带动了县城饮食、娱乐、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北石渠新建百亩鱼塘,北元村介神庙旅游开发力度加大,修建了景区宾馆,建成了60亩“农家乐”经济采摘园,树立了*主席雕像,李家庄开工复建麻衣寺和龙王庙。
7、附近景点
灵空山古建筑群
灵空山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冰洋4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海拔2000米。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之后历代增补修缮,相沿至今。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灵空山古建筑群
灵空山古建筑群(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沁源县城西灵空山
灵空山属太岳山脉,境内峰峦叠起,沟壑纵横,风光十分秀丽。据寺内碑文载,唐初灵空山就有寺庙,规模较小。唐景福年间(892—893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寺院有圣寿寺,为明清所建。
圣寿寺因地势修建,东西横向排列、左右联通六院,中大殿一院为主体建筑,共计有僧舍殿宇76间。另有明代修建的仙、峦二桥,造型精巧美观。
灵空山古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地方特产
上党拉面
上党拉面
"拉面"又叫抻面、摔面、甩面、扯面,是长治地区面食中的一绝,品种多达几十个。其特点是条长、细匀,若浇上煎肉片卤子,香而不腻,柔韧爽口,有浓厚的乡土风味。1979年12月,襄垣县夏店饭店厨师范锦华出席全国供销社系统饮食技术比武大会,一把拉出1.8米长的龙须面64576根,荣获评委会优秀奖,名扬三晋。
拉面在唐时称"长命面"。据《猗觉察杂记》载:"唐人生日多俱'汤饼'(面条),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史载唐明皇李隆基兼任潞州别驾时就喜欢吃"长命面"。当皇帝后再次来潞,州衙为李隆基祝寿设置的"千秋宴"上,专为他安排了上党长命面(汤饼)和他喜欢吃的潞城"甩饼"。"长命面"也就是长治市现在的"长寿面",根长条细,柔软利口。苏东坡在陕西凤翔任判官时,特别爱吃拉面,曾写下了"剩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
拉面在长治地区农村多称"扯面",简称"圪扯"。其"扯"字的来历,明代宋诩在《宋氏养生部》中便记有"扌奢面条"。"扌奢"字就是"扯"字的异体。书中讲道:"用少盐入水和面,揉匀,夏月以油单纸微覆一时,冬月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折以两手扌奢长,缠络于直指、中指、无名指之间皆为细条。先入沸汤,随扌奢随煮。视其熟而浮者,先取之"。这种"扌奢面"和现在长治市饭馆出售的圆条"扯面",农村家户吃的扁条"圪扯"一样。又据清末陕西人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候其触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条面"。其薄如韭菜,其细似挂面,可以制成扁条面,三楞面、空心面,酿馅面。扯成的面条可蒸、可煮、可烙、可炸。其做法和长治市的"烩面"、"油浸面"相同。
拉面是一种特殊技能,没有一定的功夫你还真拉不成所需要的条形。长治拉面普及各县的饭馆,甚至家庭各户。襄垣县的拉面技冠上党,特别是青年女子,如果入厨不会扯面,还恐嫁不出去。所以襄垣县的女子长到14岁入厨学做饭,首先必须跟着母亲学扯面。
羊肉烩面
"羊肉烩面"是长治地区回族民间古老的一种面条,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扬三晋。改革开放以后,传统食品重获新生,长治市城内,大小清真饭店,坐商小贩出售的"羊肉烩面"随处可见。1994年5月长治市伊香斋饭店程剑勇参加了全国首届清真烹饪技术大赛,他制作的"羊肉烩面"被评为"全国清真风味名牌产品"。2001年山西省举办的首届面食节大赛,长治市伊和轩饭店参赛的"羊肉烩面"荣获金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