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斋
见心斋在香山公园北门内西侧,毗邻眼镜湖。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几经修葺,是座颇具江南风情的庭院。
中文名:见心斋
外文名:tranquilheartstudio
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
特点:江南风情
位置:香山公园北门内西侧
1、历史
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几经修葺,是座颇具江南风情的庭院。
清代,乾隆曾在此读书和赐宴群臣。嘉庆帝曾在轩内题七律一首,其中四名道:“虚檐流水息尘襟,静觉澄明妙悟深;山鸟自啼花自落,循环无已见天心。”
见心斋是一座环形庭院式建筑,造型别致,环境清静,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为香山著名的园中之园。院内有半圆开水池。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沿水池东、南、北三面建有半圆形回廊,连接着正面三间水榭----见心斋。
2、位置
倚别垣之东坡,地势西高东低。园外的东南北三面都有山涧环绕,园墙随山势和山涧的走向自然弯曲,逶迤高下。园林的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以建筑围合的水景为主体,西半部地势较高,则以建筑结合山石的庭院山景为主体。一山一水形成对比,建筑物绝大部分坐西朝东。
东半部的水面呈椭圆形,另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随墙游廊一圈围绕水池,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庭的情调。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带周围廊。其西北侧以曲尺形的游廊连接一幢楼房,坐北朝南,则是登临西半部山地的交通枢纽。水池的东岸建一方亭,与见心斋隔水相对,但稍偏北,俾便于观赏西岸之全景。园门设在水池之北南两侧,北门是园的正门,入门迎面为小庭院,点缀花木山石,再经过三开间的临水过厅而豁然开朗,水景在望。自过厅往东沿游廊可迂回到达西面的正厅,往西循弧形爬山廊登临楼房上层,过此即进入西半部。
西半部是建筑物比较集中的一区。一组不对称的三合院居中,正厅“正凝堂”面阔五间,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北厢房即作为东西两部分之间交通枢纽的楼房上层。三合院的北侧为两层的畅风楼,面阔三间前临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园建筑构图的制高点,也是俯瞰园景和园外借景的观景点。南侧和西侧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为中心,点缀少量山石,种植大片树木。循蹬道沿南墙而降,穿过南厢房下的一组叠石假山,便到达园的南门。
参考《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3、文献记载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有:“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成语“开口见心”即由此而来,表示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建筑占地六亩,亭、台、廊、榭布局精巧别致,有江南园林风格。现院内有茶座,池中有锦鲤。
只是院落不在香山登山主要道路上,一般游客很少到此。到香山,大多是秋季观赏红叶胜景,平日攀援香炉主峰。其实,香山可观者甚多,只是远路客人半日游程,来去匆匆,难以顾及,或根本就难以发现。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景观,固然热闹;似乎人迹罕至的去处,更易得真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