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政法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学校占地面积56.9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余平方米。截至2015年6月,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和20多个普通本专科专业,校内专任教师500余人、其他师资和外聘教师18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9400余人,是山东省唯一一所政法类院校。
中文名:山东政法学院
创办时间:1955年7月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
学校类型:政法
属性:普通高等院校、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改革试点院校
类别:公立大学
1、历史沿革
山东政法学院
1959年2月*山东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政法学院,时任省委第一书记舒同题写校名;
1979年12月山东省委省*决定恢复建立山东省政法*学校;
1983年7月更名为山东省司法管理*学院;
1987年10月更名为山东省政法管理*学院;
2005年2月开始筹建山东政法学院;
2007年3月16日和4月26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发文同意正式设立山东政法学院。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2年,山东政法学院被*政法委等15部委列为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改革试点院校。
2013年6月21日,法学专业获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
2013年8月29日,中国教育工会山东政法学院委员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是山东所有高校中唯一受此殊荣的高校。
2014年6月,山东政法学院被确定为第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是山东省高校19家获批单位之一。
2014年9月,山东政法学院承办省内外基层法律服务研修班和政法系统领导*培训班,主要包括首期山东省基层法律服务高级研修班和青海省海西州政法系统领导*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
2、指导思想
*山东政法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山东政法学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学校实施“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突出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法学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3、办学条件
山东政法学院
校内建有法学、新闻传播、经济管理、计算机、外语、狱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教学实训中心,法学教学实训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山东省社会稳定研究中心、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证据鉴识实验室、司法研究院、司法会计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等20多个研究机构。
坚持开放办学,在山东省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律师事务所、*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近200个。
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自动化建设先进图书馆,馆藏印刷版图书105万余册,电子图书142万余种,存储总量达到5127GB。
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暨特色网络教学育人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撑。
4、学科专业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1月,学校共设有12个教学单位,包含11个专业学院和1个教学部。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信息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警官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 | 山东政法学院体育教学部 |
专业设置
学校专业设置涵盖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五大学科门类,其中主要以法学类专业为主。截至2015年6月,学校有18个本科专业在招生,分别是:
本科专业 | |
---|---|
文史类 | 理工类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知识产权、*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日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金融工程、商务英语、网络与新媒体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知识产权、*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日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行政管理、金融工程、商务英语、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工程 |
学科建设
坚持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法学学科,扶持统筹法学外学科,逐步形成法学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坚持分类建设,以法学专业群为核心,经管类专业群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群为两翼,信息管理类专业群和外语类专业群为基础,形成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的“122”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拥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刑法学,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证据鉴识实验室,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商事法律与民生研究中心。在省属高校中首家全部拥有法学学科“三重点”建设项目。
法学专业是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山东省“三三三”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项目。法学、*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是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5、师资队伍
截至2015年6月,有校内专任教师500余人、其他师资和外聘教师18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和副教授2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39.5%;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3%,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17人,占教师总数的23%;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184人,占教师总数的36.1%;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6、人才培养
山东政法学院
2008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资格。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截至2015年6月,有在校生12000余人。
有近40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1项省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构建了以“爱生学工”为品牌的完善系统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特别是学生奖助体系,奖助覆盖面超过30%。大学生素质教育特色项目“靛青工程”入选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创新试点项目。
采取分类培养、复合培养、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法学专业学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成绩优异,通过率2009年以来均保持在50%左右;各级各类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考取率和考研通过率均稳定在20%以上。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自1955年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14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7、科学研究
“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学校主办的《政法论丛》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8、文化育人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建设和谐校园,弘扬“博学笃行刚健中正”的校训精神、“实事求是”的校风、“学在前沿,大爱施教”的教风、“乐学勤学真学活学”的学风和“爱岗敬业,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工作优秀高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群众信得过基层单位”、“高校校园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9、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杨启哲 | 校长 | 1955.06~1956.06 |
梁度世 | 校长、书记 | 1956.06~1959.09 |
孔伯玉 | 书记、副院长 | 1959.09~1961.08 |
刘秉琳 | 院长 | 1959.09~1961.08 |
刘敬先 | 副书记 | 1980.11~1982.03 |
邱大江 | 副书记、副校长 | 1981.06~1982.12 |
徐济怀 | 副书记、副校长 | 1981.06~1985.09 |
于洪杰 | 书记、副院长 | 1984.12~1988.12 |
赵方仓 | 院长 | 1987.02~1987.09 |
陈琪 | 书记、院长 | 1988.12~1994.12 |
任高远 | 院长、副书记 | 1994.01~1996.08 |
赵喜臣 | 院长、副书记 | 1996.09~2004.01 |
许红峰 | 书记 | 1996.08~2006.06 |
张士昌 | 书记 | 2006.06~2014.05 |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
李玉福 | 党委书记 |
吕涛 | 院长 |
李光宝 | 党委副书记 |
张卫华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周伟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宋云峰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徐文谋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张振智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胡新杰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10、校徽校训
校徽
释义:校徽以国际传统的圆形,寓意学院师生和谐、进取。主体图形是“ZF(政法)”抽象变形的鸽子,是和平与美好的象征,圆润的线条中充满朝气与活力,也寄望了社会各界对政法学院的期望;鸽子的形状又像书本,以寓“博学笃行”的良好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金黄色的运用寓意着辉煌的过去与未来;蓝色,是理性而带有责任性的色彩,以寓“刚健中正”。
校训
博学笃行,刚健中正
山东政法学院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笃”意指忠实,专注,一心一意。“笃行”,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其中“博学”属于学的问题,“笃行”则是行的问题。
刚健中正:
《乾》卦《文言传》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象传》云:“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极为重视刚健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的最基本的要求。《周易》不仅主张刚健亦强调刚健且中正。《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道思想的发端。纵览《周易》各卦,阳爻的三、五,阴爻的二、四,一般都是吉利的。如《讼卦》“中吉,刚来而得中也”,九五居中而得位,而有中正之德。在节、中孚、小过、即济等卦中也有明显体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