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时期和新文化运动中最著名的刊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而富于成效的启蒙工作”。
1、简介
《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新青年》宣传*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员(如*)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新青年》前后共出版63期,紧密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特别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斗争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论战精神。陈独秀和瞿秋白作为中国*早期的主要*,先后全力经营舆论阵地《新青年》,由此形成一个实力强大的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为中国*的诞生和成长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创刊背景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
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转变。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春节时,百姓的门户上依然贴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联。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同时,西方*、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率先举起了“*”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说”“生物进化论”、“*”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3、发展历程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4、重要事件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陈独
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倡导青年要有个性
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5号发表一九一六年一文,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时批驳了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从事国*动,匆囿于党派运动。
《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著文驳斥康有为"定孔教为国教"论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之原则。他认为*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
*论说体育
1917年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陈独秀著文答顾克刚
7月4日,《新青年》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
陈独秀召开编辑部会议改组《新青年》
1918年1月﹐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宣布"本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采取集议制度,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参加编辑部。从7月开始,《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办法,陈独秀负总责。
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12月﹐《新青年》同人又创办报纸形式的周刊《每周评论》。
陈独秀驳斥康有为
3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7号上发表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驳斥康有为关于"中国不宜*共和,而宜虚君共和"的种种论点,指出:"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反动所至,往往视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势也。然此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灭,胜利之冠,终加诸改革者之头上"。
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4月18日,因倡导文学革命而倍受攻击的胡适再次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他在文章中说:我
胡适
中国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所以我以为我们提倡新文学的人,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尽量采用《水浒》、《红楼梦》的白话;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这样做去,决不用愁没有标准白话。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
他又说,创造新文学的次序,约有三步:工具,方法,创造。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应该赶紧筹备这个万不可少的工具。
方法一是,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
方法二是,用白话做各种文学。有志造新文学的人,都该发誓不用文言作文;无论通信,作诗,译书,做笔记,做报馆文章,编学堂讲义,替死人作墓志,替活人上条陈,都用白话来做。
他又说,中国的文学,大病在于缺少材料。近人的小说材料,只有三种:
一种是官场,一种是妓女,一种是不官而官,非妓而妓的文学?其次新文学创作应获得更多的创作手法。怎样才可得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就是赶紧多多地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只有获得了这些有效的方法,才可言创造我们的新文学。
胡适发表《贞操问题》
7月15日,胡适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贞操问题一文,对近来报端登载称颂贞节烈女殉夫而自杀的文章严辞抨击。他说,中国的男子要他们妻子替他们守贞守节,自己却公然嫖娼,这不是最不平等的事吗?
他又说,我对于中国人的贞操问题,有三层意见。
第一、这个问题并不是"天经地义"。
第二、我以为贞操是男女双方交互的道德。
第三、我绝对反对褒扬贞操的法律。
陈独秀、胡适复信易宗夔,反对其观点
10月15日,陈独秀与胡适在《新青年》上联名发表复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的信。明确表示不同意易的主张,指出:"旧文学,旧政治,旧理论,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欲谋改革,乃畏阻力而牵就之,此东方人之思想,改革数十年而毫无进步之最大原因也"。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
12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人的文学》,提出他对新文学的看法。他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就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他认为,人的文学应是人道主义。他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己"的爱别人呢?
他认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时,胡适主要强调文学的语言形式革命,李大钊主要从社会和政治角度谈文学革命,所以,具体到新文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精神,很少有火进入系统的阐述。正炅周作人连续发表的几篇文章,使新文学真正具有了内在灵魂。如果说鲁迅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为后人指出了新文学创作之路,那么可以说,周作人在理论上为发轫期的新文学指明了方向。
李大钊
1919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演说《庶民的胜利》一文。李大钊针对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北洋军阀*宣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指出:"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全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为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或那国的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帝国主义庆祝。这回大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社会的。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失败,*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人人都成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
第一、须知一个新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昌许多危险。有了母亲诞孕的劳苦痛楚,才能有儿子的生命。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
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九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三、须知此次平和会议中,断不许持"大........主义"的阴谋政治家在那里发言,断不许有带"大........主义"臭味,或伏"大.......主义"根蒂的条件成立。即或有之,那种人的提议和那条件,断归无效。这场会议,恐怕必须有主张公道破除国界的人士占列席的多数,才开得成。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中国人贪惰性成,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作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作,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照此说来,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
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辨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文章指出:在社会上非难本志的人分二种:
第一、是爱护本志的,一是反对本志的。
第二、人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破坏旧宗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直以不讳。但是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进,一切*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文章又说: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那旧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咕咕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停刊5个月。同年12月1日出版的7卷1期起﹐仍改为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呼吁解放孩子
1919年1月15日,鲁迅的《随感录四十》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呼吁解放孩子。文中说:有一首诗,从一位不相识的少年寄来,题目为《爱情》。少年写道: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我有父母,教我育我,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我有兄弟妹妹,幼时共我玩耍,长来同我切磋,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但是没有人曾经"爱"过我,我也不曾"爱"过他。
我年十九,父母给我讨老婆。于今数年,我们两个,也还和睦。于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
鲁迅
鲁迅说: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中国男女大抵一对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着,不知道有谁知道。
但从前没有听到苦闷的叫声。即使苦闷,一叫便错:少的老的,一齐摇头,一齐痛骂。
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鹑便鸱鹑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人的声音。
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消的时候。旧账如何勾消?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女性解放的宣言
9月1日,《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宣言》指出:"最近这解放的福音吹到东方来,就是被阴阳尊卑的孔教压迫而失了精神上呼吸的中华女子,也得着一点新鲜空气,想抬起头来发出一点微声要求解敌,是我们人类可以乐观的地方。纠合我们中华要求解放的女子,使我们要求的声音一一天强大起来,这正是我们中华女界联合会的责任"。《宣言》共分10条,包括"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不久杂志社迁到广州继续出版。同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工作,《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又查抄《新青年》编辑部,拘押了陈独秀等人,后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陈独秀等人被保释。《新青年》一度停顿。
中国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瞿秋白驳斥*右派
1923年6月15日*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已是纯政治性的**机关理论刊物﹐瞿秋白主编。该刊题为《新青年之新宣言》的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黑暗反动的旧*,凭藉世界帝国主义要永久作威作福,中国资产阶级自然依赖世界资本主义而时时力谋妥协。于是中国的真革命,乃独有劳动阶级方面能担负此等伟大
瞿秋白
真正的解放中国,终究是劳动阶级的事,所以新青年的职志,要予中国劳动平民以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新青年》季刊是继《新青年》月刊出版的由翟秋白译的《国际歌》的中文歌词,首次在这个刊物上发表。
1926年3月25日,瞿秋白在《新青年》第3号上发表《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右派和国家主义派之分析》。文章指出:醒狮派的态度,不仅是曾琦无知不学的结果,并且是有意蒙混事实,出于造谣中伤的用心。文章揭露了*右派和国家主义派共同的反动目的,即"消灭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破坏*的政治*,以民族或国家的笼统名词欺蒙无产阶级,使为己用而专擅国民革命的指导权"。瞿秋白明确提出:"中国无产阶级应当努力实行国民革命,引导一切平民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中国的国民革命当然就是世界的社会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进行和胜利必须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及其他被压迫民族"。
5、《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员(如*)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五四运动
《新青年》倡导的*、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倡导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赶超精神,促进和加速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6、“新青年”的遗迹
箭杆胡同20号
箭杆胡同20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陈独秀旧居。
整体院落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大门朝北,青石门礅两个,雕着石狮。院内有北房、南房,侧有耳房。据史料记载,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室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成为北大文科学长。当年,陈独秀就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
箭杆胡同20号
在这里,《新青年》杂志编辑出版了近30期。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宣扬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鲁迅发表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推出“易卜生号”,讨论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问题……
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箭杆胡同,陈独秀在这里依托《新青年》和北大,投出了穿透腐朽旧中国的利箭。
北大红楼
从箭杆胡同20号出来,往北走十几分钟,就能看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地标:北大红楼。
这座西洋古典风格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1918年大楼落成伊始,北大文科、图书馆、校部就搬进了这里,从此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历史走向息息相关。
红楼如今是全国唯一一家收藏、展示、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旧址类博物馆,也是第一个陈列展示陈独秀专题展览的博物馆。为突出旧址特色,红楼内保持原有格局,营造出五四时代的氛围。纪念馆目前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新潮杂志社和学生大教室等陈列,还原出当年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在这里工作,胡适、鲁迅在这里上课的环境。
北大红楼
陈独秀执掌北大文科后,不仅引入《新青年》的重要作者,还促使北大原有的革新力量如钱玄同、沈尹默、陶孟和等人成为杂志作者,“实现了新文化力量的大结集,从此新文化运动形成了集团性力量”。
在红楼外的一个180平方米平房内,《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通过各期《新青年》、同人交往的书信手稿等176件实物和67张图片,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诞生的历史。
北大红楼既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1919年5月4日,北大等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从红楼北侧的*广场出发,举行反帝爱国群众大游行,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
1920年2月,陈独秀为避免北京军阀*的迫害,离京赴沪,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上海。
渔阳里2号
与喧嚣的商业街区淮海路仅一线之隔,今天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一处典型的两层石库门建筑,这里见证了近一个世纪前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
“这里依然住着四户普通人家,1920年陈独秀先生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方迁来上海,他曾在此居住,也在此办公。”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汪志星说。
这栋建筑有着斑驳的乌木大门、典雅的红漆窗檐,依稀可见早年的雕梁画栋。据记载,当初这里的门牌号是“环龙路渔阳里2号”,房屋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103岁高龄”。
这一新文化运动的见证地,挂有两块铭牌,一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另一块铭牌上刻着“陈独秀曾在此居住”。
在这处狭小书斋中,陈独秀先后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新青年》在此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型:从思想文化类的同人刊物转变为*理论机关刊物。
《劳动界》周刊、《*》月刊等与中国*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也在此问世。陈独秀还在此校对了陈望道翻译并送至上海的《*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并迎来维经斯基、*等人,在此畅谈时事。
在上海时期,《新青年》编辑部内部也不可避免走向分裂。经过反复书信沟通,陈独秀与北京同人无法就杂志前途达成共识,胡适等人逐渐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