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莆田市涵江区

科普小知识2022-12-27 13:28:41
...

涵江区位于福建中部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5°23′-25°27′、东经119°04′-119°10′。总人口42万人。总面积752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15公里,浅海宽,滩涂面积达1万多亩,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横贯区境,三江口港可通海轮。年降水量1300毫米,年均气温20℃。通行莆仙方言莆田话。全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江口镇、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

中文名称:涵江区

外文名称:Hanjiang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福建省莆田市

下辖地区:涵东、涵西、白塘等

*驻地:涵东

电话区号:0594

邮政区码:351111

地理位置:莆田市东部

面积:752平方公里

人口:42万人(2006年)

方言:莆田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囊山慈寿寺、九莲岩、白塘湖公园、宁海桥、国欢寺等

火车站:涵江站

车牌代码:闽B

行政代码:350303

1、基本概况

涵江区位于福建中部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5°23′-25°27′、东经119°04′-119°10′。总面积752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2006年)。通行莆仙方言莆田话。

全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江口镇、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区*驻涵东街道。

地处木兰溪入海口北岸,东濒兴化湾。年降水量1300毫米,年均气温20℃。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横贯区境,三江口港可通海轮。有白塘宁海桥、正学门、黄巷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沿革


涵江区

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宋元时期,境内分属莆田县唐安乡望江里、延寿里,崇业乡孝义里,武化乡仁德里。明清两代,分属莆田县二区延寿里、望江里、仁德里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期,隶属莆田县二区。

新中国成立初至1984年5月,涵江仍隶属莆田县。1984年6月,涵江升格为莆田市辖区。1992年8月,省人民*批准涵江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1993年,进行撤乡、建镇和扩办(街道办事处),成立三江口、白塘、国欢镇和涵东、涵西街道办事处,下辖49个村委会和10个居委会。

1997年,涵江区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2个街道、3个镇: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区*驻区*路。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13110人,其中:涵东街道43354人、涵西街道30369人、三江口镇53469人、白塘镇42307人、国欢镇43611人。

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莆田县的江口、梧塘、萩芦、白沙、新县、庄边6个镇和大洋乡以及赤港经济开发区划归涵江区管辖。调整后的涵江区辖有九镇一乡两街以及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由60平方千米拓展为752平方千米。

2003年,涵江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江口镇、梧塘镇、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

3、行政区划

涵江区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涵东街道、涵西街道、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江口镇、梧塘镇、萩芦镇、白沙镇、庄边镇、新县镇、大洋乡。

4、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涵江区

涵江区地处木兰溪入海口北岸,东濒莆田东南沿海兴化湾。涵江位于福建莆田中部沿海,福建省著名侨乡。在北纬2523'~2527',东经11904'~11910'之间。地处戴云山支脉向东南滨海延伸的囊山余脉,涵江位于妈祖故乡莆田市北大门,南接厦门,北接福州,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兴尤高速公路、福厦铁路、向莆铁路横贯全境。与*一衣带水,依山傍海。

地貌

涵江地处闽中主要山脉戴云山脉延伸的囊山余脉,境内西北和东北为丘陵红壤地带。东面临海,有可供养殖的滩涂面积1万多亩。海岸线绵延15公里,闽中著名的海港三江口港控扼在木兰溪入海口处。中、南部均为平畴,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里平田",河沟纵横,舟楫穿梭,望江被誉为涵江母亲河。

气候

涵江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季风明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日照1943小时,年平均雨量1289毫米。

5、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涵江区

境内非金属矿藏丰富。砖瓦粘土储量在1亿吨以上,花岗石藏量亦多达100万立方米,建筑砂和矿泉水正在开采利用。

生物资源

涵江是莆田木兰溪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膏腴,物产丰富,这里盛产大米、小麦、甘薯、大豆、花生和蔬菜。有荔枝、龙眼、枇杷、柿子四大名果。

海蛏、牡蛎、虫寻、蛤、跳鱼、章鱼等海产品,尤以鳗鱼和对虾饮誉省内外。

地热资源

地热水温度30~60,可利用潜力大。

港口资源

拥有天然良港涵江港,港区环兴化湾岸线总长19.6公里,航道全长43.88公里,可满足5万吨级集装船舶全天候双向通航,乘潮可通航10万吨级的集装船舶,通过支航道可直接抵达涵江港区,历史上就已形成了三江口港及江口港作业区。涵江港开发前景广阔,可开发深水泊位28个,年吞吐能力1.29亿吨,港前码头作业和仓储物流区陆域纵深1公里,可开发面积1668公顷;港区陆域纵深3.6公里,可供开发的工业用地面积3940公顷。

6、交通运输

道路


涵江区

福厦(福州至厦门)公路、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与涵黄(涵江至黄石)、涵梧(涵江至梧塘)、涵三(涵江至三江口)公路等构成区内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区内镇村骨干道路基本实现水泥化。建有涵江汽车站、汽车西站、长途汽车站,涵江已成为闽中交通枢纽。

港口

位于木兰溪入海口与兴化湾交汇处的三江口港系百年老港,港域广阔,水深不淤,常年可停靠千吨级轮船。现拥有两座千吨级货运码头,一座300吨级客运码头。机械化搬运配套设施完善,年吞吐量30万吨。开通至宁波、上海、大连、厦门、福州、广州等地及香港航线。

7、经济发展

综述


涵江区

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32亿元,增长18.7%,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9亿元、129.10亿元、37.01亿元,分别增长6.4%、22.1%和11.4%,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8∶72.4∶20.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0亿元,增长35.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4亿元,增长19.9%;实现外贸出口创汇4.15亿美元,增长8.4%。实现财政总收入8.65亿元,增长18.4%,其中,地方级收入4.82亿元,增长30%,占财政总收入的55.7%,创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12元,分别增长14.9%和14.1%。

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对个体手工业、私营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合作联营等形式。1953年,境内进行生产资料*改造,开始发展公私合营和合作联营工业。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1958年“*”时,全民大办工业,涵江区域内发展一批莆田县属地方国营工厂,如莆田罐头厂、莆田造船厂、莆田玻璃厂、涵江粮油加工厂、涵江钢铁厂、涵江化工厂、涵江农具厂等。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有的国营企业转为集体,部分企业则合并或撤销。1966~1976年,受“*”干扰,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同时,原有国营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引进,逐步从手工操作为主,发展到机械操作,改善了劳动条件。

1984年建区后,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利用涵江地理优势和资源,进行一系列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1988年,涵江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发展个体、联合体经济以及“三资”企业。1990年,全区工业生产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实现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型和商贸型经济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1992年后,区委、区*制定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发展战略,工业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在全区范围内合理布点,区域内工业布局、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成份都发生很大变化。工业门类已拥有鞋革、纺织、服装、针织、电子、冶金、光学仪器、机械、化工、玻璃、造纸、印刷、食品、罐头、酿酒、木器、水产加工等,其中木雕工艺品、玻璃制品、母乳化奶粉、烤鳗、镀锌管等已成为拳头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成为发展涵江经济新增长点,工业经济在区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至1994年,涵江区域内有*、省、市及莆田县驻涵工业企业20多家,职工5000多人。另有区属工业企业7499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4家,镇(街)办工业企业21家,村办工业148家,中外合资、合作工业147家,城乡个体工业7179家。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5.6亿元(不含驻涵企业),其中全民企业占2214万元,集体企业5114万元,“三资”企业75084万元,城乡、个体工业73588万元,分别占工业产值1.42%、3.28%、48.13%、47.17%;年出口总值12961万美元。1994年,涵江境内工业企业职工3500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306人,占3.73%。工程技术人员33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务74人,占22%。

制定扶持工业发展20条措施,出台加强品牌、技术标准创建和推进自主创新3项鼓励政策,工业发展持续增速增效,支撑作用更加有力。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76.40亿元,增长23.5%;工业增加值122.65亿元,增长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1%。2008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306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43.25亿元,增长25.1%;规模企业产销率和工业企业综合指数分别达到98.1%和218。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鞋革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4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增长26.6%。新增集友框业等8个省名牌产品,新增省著名商标3件,新增威诺数控等6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昌首饰和新世纪电子分别主持起草全国千足金镶嵌首饰和全国覆铜板行业标准。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20.05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17吨标准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22.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9.9%和16.7%。

农业

1956年,境内基本完成对农业的*改造。同年底,农业总产值达63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比1949年增长6.3倍。1958年,境内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出现“共产风”和浮夸风,农业经济陷入困境。从1961年开始,境内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采取整改措施,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128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8.1%,比1956年增加2倍。“*”期间,境内农村批判“唯生产力论”,再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品种,境内农业仍然取得一定成绩。1976年,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6%,比1965年增长64%,年平均递增5.1%;粮食总产量2.5万吨,生猪存栏2.4万头,水产品产量2340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扩大水产养殖业特别是鳗鱼的生产规模,开发性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由单一性农业型向综合性经营型方向转变。1983年,农业总产值2566万元,比1976年增长22.2%,粮食总产量2.9万吨,生猪存栏2.8万头,禽蛋360吨,乡镇企业总收入1106万元。1984年6月建区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增加。1992年,粮食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创汇农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两水”(水果、水产)“一菌”(食用菌)和畜牧业生产继续扩大,以鳗鱼养殖和滩涂养殖为龙头的渔业产值比重,由1984年的23%提高到1994年的73%。农业生产已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从单纯经营种植业开始向牧、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贸综合经营转化,全区建成水果、奶牛、蔬菜、食用菌4个生产基地。1994年,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0.34%,比1984年增加4.14倍,年均递增19.2%。粮食总产量1.8万吨,水果总产量356吨,生猪存栏25316头,水产品产量1.2万吨。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7亿元,增长6.8%。农业“五新”技术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万公顷,被农业部列为“2008—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佳腾食品、红太阳精品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南香米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完成股份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3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大,累计投资3344.2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水毁工程修复等方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实现投资6225.3万元,累计受益人口近10万人;投资7924万元,新修建农村道路76.9千米。60个试点村建设扎实推进,白沙坪盘村被列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新县、庄边、萩芦、白沙4个集镇和35个村庄完成规划修编;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加快建设,群众回迁工作顺利进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造福工程”搬迁226户1100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6.5%。荣膺“中国枇杷之乡”称号。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东南香”牌大米、东源水产品公司分别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萩芦*枇杷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入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超额完成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林权改革、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工作进展顺利。

商业

涵江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自宋初开商埠以来,涵江商贸业活动便十分活跃,商路通达闽、浙、苏、沪、粤、港、澳等地区。明清时期为东部沿海商贸中心,尤以抗战时期更甚,涵江的商贸地位举足轻重。千年的商埠重镇养育出一代又一代善于经商、乐于从商、精于引商的涵江人。改革开放后,涵江人适时把握机遇、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在经济大潮中勇搏浪涛,大力发展商贸业,赢得了“小上海”的美誉。因水路便捷,也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涵江各项经济指标均居莆田市首位。2008年有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有“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之说,特别是拥有李文正、黄廷方等一批商界精英,侨力资源丰富,侨领实力雄厚,是涵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优势。现有三资企业366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其中规模企业达144家,是福建省外经贸十大县区之一。

涵江物流园正在向海西第一物流基地转变,物流配套日趋完善,辐射范围遍布国内各个城市及东南业、美欧等海外重要的商业节点,仓储容积不断扩大。涵江区内物流业十分发达,仓储容积率巨大。截止2008年12月,全区共有鸿达物流、祥宇仓储、名星仓储等物流企业33家,货运站53家,从事持证运输业共有956户,拥有营运性货车2339辆,总吨位9993.7吨,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774.3万吨和88591.9万吨公里。

招商引资

积极组团参加省市多场重要招商活动,精心筹划组织4支招商小分队赴东南亚、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地开展项目推介,引资工作再结硕果。2008年共签约引进项目93个,总投资89.9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74个,投资总额66.87亿元,分占新引项目的79.6%和74.3%;新批外资项目28个(含增资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4.9%。成功签约引进投资达5.6亿元的华晶玻璃制品项目,促成华昌首饰1.2亿元扩建项目和新世纪电子4202万美元增资项目。9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4亿元,28个区级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237个区级跟踪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投产49个,完成投资9.8亿元;竣工57个,完成投资11.9亿元。

8、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涵江区

实验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各县区之首,连续3年获“市对区教育督导一类区优秀等级”,蝉联“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

“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中、高考成绩位列全市前列,莆田七中实现省三级达标,莆田侨职顺利通过*重点职校验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验收。被市*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

卫生文化

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村村通”放映工程。涵江医院新门诊大楼和萩芦、白沙、新县3所镇卫生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省级灭蚊先进城区”考核验收。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延宁宫蔗塔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降低了起付线,扩大了报销范围,提高了补偿比例,参合率达97.2%。涵江医院新门诊大院顺利建设,新县和萩芦卫生院病房大楼竣工,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光明行动等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工程。

社会保障

2008年发放城乡低保金92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赤港“侨居工程”一期实现竣工、一期廉租房实现封顶。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6%。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2.32%,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0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4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就业1200人。殡改工作扎实推进,火化率连续3年达100%。全市唯一一家荣获省级2006—2008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表彰,顺利通过计生“国优”复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持续加强,清理闲置工业项目用地43宗,审批农村村民住宅290户、2.97万平方米;萩芦溪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和赤港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取得成效。

建设梧塘、萩芦敬老院和赤港侨居造福工程。试点推行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39户城市低保户享受到住房租赁补贴。年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圆满实现。

消费市场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14.6%。传统商贸业发展呈现新亮点,量贩连锁超市网点发展迅速,涵江建材城、锦都装饰城和国珍建材批发城相继建成。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农家店158家,农村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项目建设

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1亿元,增长42.2%。309个跟踪督查项目完成投资34.59亿元,实现竣工投产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全区6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27个预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9亿元;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共引进项目116个,总投资额78.73亿元;新批外资项目50个(含增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签订了投资总额达12.5亿美元的亚洲最大第三代太阳能光电伏特薄膜生产基地合同项目和投资3.5亿元的福建紫金集团金属能源合作意向项目,实现了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方面的新突破。

城乡建设

城市“东拓西进南延北伸”步伐加快。新建、续建城市主干道,协同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市展现新面貌。实现六一西路通车,开工建设涵港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涵江段二期和南环城路,实施河滨路建设、人民街北伸工程,继续推进苍然、孝义、宫口、延宁等旧城东西片区改造。启动塘北片区、人民街片区等新区开发。投资600多万元,完成工业路、六一中路、公园中路、边防路等道路改造、维修;投资1300多万元,实施保尾前街电缆下地、绿化带及路灯改造和夜景工程建设。实施城区部分污水管网工程,新建白塘镇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健全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市容面貌有效改观,城区卫生连续5年名列全市评比第一。新农村建设典型突出,实施4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白沙镇坪盘村被*文明办等部委联合评为“绿色小康村”。福厦铁路、荔涵大道等重点项目安置区建设进展顺利。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农村道路建设70.7千米,大江线实现全线通车,农村“七站百亭”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全区107个试点村垃圾整治工作有效进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9、历史文化

四大名镇


涵江区

涵江区自古繁华地,曾名列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上海”之称。这里地扼福厦路要冲,与*隔海相望。涵江区现辖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3万亩,浅海滩涂面积1.92万亩,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万多人。现为全国沿海经济开发区,省定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享受省*赋予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