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坠剧

科普小知识2021-11-21 17:06:47
...

坠剧,又称“坠子剧”、“坠于嗡”、“坠琴剧”。主要流行于豫北、豫东以及冀、鲁、皖等省的部分地区。中国稀有剧种,因其以曲艺坠子书的曲调为基础而发展形成,故得名。

中文名:坠剧

别名:“坠子剧”、“坠于嗡”、“坠琴剧”

盛行区域:豫北、豫东以及冀、鲁、皖等省的部分地区

经典剧目:《张廷秀私访》、《雷公子投亲》、《回龙传》

主要成就: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坠子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诞生于安徽萧县一带,曾在河南全省和安徽的颍、亳两州以及河北等地传唱,1906年至建国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盛行于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中南部一带。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坠子艺人沈冠英等-在中国*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曾做了分角色化妆演唱河南坠子的尝试。演出剧目有《夫妻参军》、《二流子转变》等。随后,南乐、台前等县艺人,也如法试行演出。

1948年冬,豫东有一班艺人到开封,也把河南坠子搬上舞台演唱。同年,内黄县坠子艺人张元法(又名大有子)等,自制服装道具,并邀请吹鼓班参加伴奏.登台演出,被称为。大有子化妆坠子”。*成立之后,内黄、南乐、清丰、濮阳等县.相继成立坠子剧团。

1955年,商丘市群声曲艺社改组为郸城县坠子实验剧团。淮阳县坠剧团也同年成立。在艺术实践中,坠剧不断健全脚色行当,向豫剧、曲剧、越调、京剧等剧种学习借鉴,搬用了豫剧的打击乐,并对坠剧唱腔和伴奏形式进行了改革充实,如增加伴奏乐器,改用鼓、板领奏的过门,提高唱腔调高.改变了“紧不上,烘不上来”的“打板”唱腔结构,逐渐形成了板腔体的唱腔结构。1966年“*”开始后.各地坠剧团先后撤消。

1980年前后,又相继恢复了南乐、郸城等剧团。整理改编上演的古装戏有《小包公》、《大宋金鸠记》、《回龙传》、《少侠包公奇案》等,现代戏有《嫁母》、《婚后风波》、《保卫丰收》、《党的女儿》等。

1987年后,由于受电影、电视、歌舞冲击,坠剧发展举步维艰,该剧种濒临灭绝。

2008年,坠子戏作为传统戏剧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全国仅有两家专业坠剧团体,河北深泽县深泽坠子戏剧团、安徽宿州市坠子戏剧团,另三省民间尚有不少私人团体。


2、艺术特点

坠剧经历数代艺人传承,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语汇,同时还保留了曲艺坠子的幽默、风趣,浓郁的乡土气息,长于抒情、叙事,语言通俗而又有文采的特点,成为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其演出剧目,多是坠子书、大鼓书的书目改编或兄弟剧种移植。坠剧因其反映生活、易于流动的特点,深受豫东、豫北、河北、安徽等地群众的喜爱。

3、郸城坠剧

郸城坠剧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河南坠子演员吴宗俭、马艳秋等活跃在河南商丘、安徽亳州一带,1956年为支援新建县的文化建设,商丘市曲艺剧社迁到郸城县,改名为郸城县坠剧团。之后,坠剧在郸城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1983年,自编自演的《嫁母》、《包公招亲》被河南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播放。1987年,由于受电影、电视、歌舞冲击,坠剧发展举步维艰,为抢救坠剧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县争斥资购买大量乐器,编排《小包公》、《王华买爹》等一批新的坠剧剧目,使这一濒临灭绝的戏剧奇葩得到继承和发展。



4、西柏坡北方坠剧

西柏坡北方坠剧是个民营剧团,创建于1986年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该剧团已成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演出地域囊括河北、山西多地,平均每年演出600多场,不光养着大几十个人,还拥有非常规范的舞台设备,服装、音响以及先进的舞台灯光技术,拥有超县级剧团的资本。

在团领导在秦占江和康敏芳的带领下,西柏坡北方坠剧经过不断开拓发展,在民间戏曲艺术市场上独树一帜,在百姓中赢得良好口碑,最初几年先唱响平山各地,之后发展到石家庄周边各县,进而扩展到邢台、邯郸、张家口、保定、山西繁峙、大同、阳泉等地,足迹遍及河北、山西大部分地区。2005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音像出版社全国发行了康敏芳主演的《石元救母》、《刘墉下江宁》、《王宝童篡御状》、《少国公》、《五女兴唐传》等8部坠剧剧目,在坠剧戏迷中产生巨大影响,引发“康敏芳热”现象。

上一篇:汉调桄桄

下一篇:郧阳花鼓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