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秧歌
科普小知识2021-10-03 17:09:11
...
沁源秧歌,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沁源小调”。
1、历史
沁源秧歌未形成剧种以前,作为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城关、郭道、韩洪、麻苍一带。没有正式班社,只是逢年过节打“地圪圈”演出。演出者手持纸扇或腰挂腰鼓边唱边舞。除了夹以打击乐外,并无弦乐伴奏,也无行当之分。演出的节目大都是民间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如《偷南瓜》、《收草帽》、《怕老婆顶灯》等。
1942年,抗日*将一些会唱秧歌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沁源县难民剧团”,后改名为“沁源县绿茵剧团”。之后,沁源秧歌为配合抗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形式
沁源秧歌形式短小活泼,表演自然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曲调比较简单,但真切感人,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它共有200多个曲调,经常演唱的有40多种,如《卖芫荽》、《观灯》、《摸牌》、《小二姐梦梦》、《平调》、《梳妆台》、《卖樱桃》等。这些曲调具有不同的性能,如《卖芫荽》曲调明快,宜于表现豪放、爽朗的情感;《大哭妻》则长于表达悲愤的情绪;大小《观灯》,曲调欢快,善于表达高兴喜悦的心情。
3、剧目
沁源秧歌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偷南瓜》、《卖樱桃》、《挖穷根》、《双转意》、《汾水长流》、《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