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镇
国华镇地处旺苍北部深山区。国华地质构造为寒武石灰岩、白云岩,海拔差异较大,场镇海拔620米,最高海拔1972米,最低海拔540米,气候为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山低温湿润区包括山湾,石岗、山坪、山峰四村,立体气候明显,春寒冬早,雨量充沛,夏秋雨多,日照少,空气湿度较大,大春作物常受低温阴雨危害,授粉不良,结实率低,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中文名:国华镇
行政代码:510821114
身份证前6位:510821
长途区号:0839
邮政编码:628200
隶属政区:旺苍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川H
辖区面积:120km2
人口数量:约8000人
人口密度:67人/km2
1、地方简介
国华镇
国华镇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北部深山区,北邻盐河乡,东接英萃镇和正源乡,南与双汇、西与天星、福庆乡连界。地域辽阔,境内多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山岛耸峙,沟壑纵横。全镇辖9个行政村,68个农业合作社。
2、行政区划
国华镇区划
510821114001121郭家坝社区
510821114200220山坪村
510821114201220山寨村
510821114202220石岗村
510821114203122小河村
510821114204220春风村
510821114205220花街村
510821114206220山湾村
510821114207220山峰村
510821114208220古松村
3、地方人口
国华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8596
男:4454
女:4142
家庭户户数:2392
家庭户总人口(总):8494
家庭户男:4370
家庭户女:4124
0-14岁(总):2326
0-14岁男:1191
0-14岁女:1135
15-64岁(总):5744
15-64岁男:3008
15-64岁女:2736
65岁及以上(总):526
65岁及以上男:255
65岁及以上女:27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8383
4、历史沿革
镇境清置李子坝堡,治今国华场镇,以附近李子坝取名,属神沙乡,民国属干河乡。第十一团区,约辖今国华镇竟之区域。一九三三年红军置第五(国华)区苏及第第一(花街子)、第二(罗家岭)二乡苏维埃。一九三五年置李子联保。一九四0年改李子联堡置郭家乡。一九四三改郭家乡年置国华乡,治今国华场,取“郭”为“国”谐音,为国之精华之意,属第一(治城镇)指导区。一九四五年建旺苍县后改属第三(国华)指导区,辖第一至第九堡。一九五0年撤指导区,属县直属乡,同年改属新置第五(国华)区。一九五一年分乡北境置盐井乡。一九五二年又分乡西境置大院乡。一九五八年撤大院乡,并大院所辖村,建政、社合一的国华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从国华公社境分出原大院乡辖地建置大院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政社分设,重置国华乡。一九九二年撤国华区公所,建置国华镇至今。国华镇辖小河、花街(原前卫)、山湾、春风(原东风)、古松(原沿河)、山峰、山坪(原茶园)、山寨、石岗(一九九二年自正源乡并入)等九个行政村。
5、资源物产
国华镇
国华镇优势资源以旅游、山地、林业和劳动力为主。境内有名扬川陕的“云雾山”,沁人心脾的传统贡品“山寨香米”等等,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极为适应发展山地旅游和林地旅游。山地资源辽阔,境内800公顷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不宜种植农作物,但可采用土地有偿和无偿流转方式,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种草养畜,巴山粉葛等产业。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镇已有林地4995公顷,自2000年以来退耕还林2500亩,加上天然林和其他林业资源的大力保护,林业资源和林产品产量陡增,品种日繁,野生动物明显增加,林业资源已由保护生产型转变为生产开发型。全镇现有人口8027人,其中现有可输出劳动力2000余人,这些劳动力大多受过初高等教育,年龄结构偏低,价格低廉,可塑性强,适应劳动面广,仅2002年就有1500余劳动力输出,广泛从事建筑、园艺、机电等行业,是各方业主首选的优质廉价的人才宝库。
6、经济发展
国华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200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财政总收入56万元。优势产业有林业、养殖业、蚕桑、药材、干果等,这些产业已成为本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林业以用材林和薪炭林为主,林地面积499公顷,主要分布于山峰、山湾、山寨、山坪等村。其中有林地区4627公顷,灌木林地367公顷,未成林幼林地0.5公顷,年产可用材料1500M3。全镇有桑园1500亩,桑树250万株,主要分布于春风、古松、花街、小河等村,分秋、夏两季,年可产茧70吨,是旺苍县的产茧基地镇。药材业主要以天麻、杜仲为主,主要分布于山寨、山峰,杜仲种植面积达800亩,20万株;天麻种植10000窝。年产杜仲鲜皮2万公斤,天麻4万公斤,是高档名贵之养生、保健和抗癌、降压药物。养猪是当地群众的主要产业之一,家家喜养猪,人人发猪财,每家少则养3至5头,多则养10至20头,2002年全镇出栏生猪共达9500头,。养羊业是当地正在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高山多牧草,极为适应养羊的发展,目前已培植30家养羊大户,养羊总数达3000头,年出栏产值6万元。干果业以核桃、板栗为主,全镇年产核桃干果150吨;年产板栗100吨。
7、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川陕公路“旺——宁”路国华段13公里,从镇镜内穿场而过,已全部实现了“黑色化”,铺筑为“山重三级”标准油路,路面平整,坡度小,弯道较少,配套设施齐全,穿行车辆日多。全镇已有8个村社建成了通村公路,全镇通车里程已达95公里。通讯光缆直达场镇,移动、联通通讯塔均已投入使用,无线通讯覆盖全境,镇内已有无线移动电话500门,有线电话650余门。10KV高压输电网通达境内各户,家家户户均用上了照明电。境内有小型水电站2个,总装机容量达500千瓦,全部并入10KV输电网。供水、消防设施齐全,场镇饮水净化池2个,600立方米,引用4千米外深山溪沟水,可供给5000人蓄饮用和消防安全用水。场镇占地16公顷,街道全面硬化,交通、通讯、教育、卫生、住房、市场等设施设备齐全,是经商、旅游、居住和休闲的好去处。
8、附近景点
剑阁古城
剑阁古城
剑阁古城是剑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南北朝宋大明中(公元457枣464年)置南安郡,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继有:南齐、梁置安州;北魏、北周置始州普安郡,隋置普安郡;唐、五代置剑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剑阁县,1935年又置剑阁专署。
四山环绕的剑阁县城,北有涓涓傍城东门过闻溪河,东南有秀丽的鹤鸣山,川陕公路傍城东门过闻溪河,终日车如流,人如潮。那横跨闻溪河上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原是平板石桥,名武侯桥,是诸葛亮率兵北伐时所造。伫立桥上,扶栏眺望,便可见面城东门残存的古城墙。明正德年间(1515年后)剑州知州李璧主持修筑的城墙,呈桃形状环绕古城,周长1582米,现只存528米。那青石垒砌,中心夯土,高5米。厚3米的城墙,仍能看出当年城墙的雄壮。
古城东门,便是东西走向横穿城池的主街道。古城东门,便是东西走向横穿城池的主街道。从钟古楼东街数百米便可进入著名的二贤祠。从钟古楼东街数百米便可进入著名的二贤祠。从钟鼓楼往西出西门里许,便可见到翠竹环绕的龙泉井,为椭圆形石坑,直径2米,泉水清洌,冬暖夏凉,其味甘美。剑阁城西门外,汉阳山麓宋代始建的南禅寺,城南门外烟街上的圣寿寺,殿宇昂然,古貌尚存,是古城普安镇的又一大特色。
明代的城墙,幽深的古寺,典雅的钟鼓楼,鳞次栉比的瓦舍高楼,古朴的十字街,步履街头,宛若置身明代的古市之中。
9、地方特产
七佛贡茶
七佛贡茶
七佛茶产于四川省青川县七佛乡,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2100米,茶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山间终年云雾缭绕,山脚四季清流妙漫,土壤肥沃,冬暧夏凉,无任何工业污染源,是有机茶生产的理想环境。七佛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小国伐纣成功后,苴国侯(苴国,今广元一带,国郡设于今老昭化,称葭萌关),用当地所产的桑、蚕、丹、漆、茶等上供给周武王,这是讫今为止茶叶作为贡品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武则天当政时期,唯独七佛贡茶情有独钟,曾专置茶官,在七佛建贡茶园,年年上贡,遂有后人传颂的“女皇未尝七佛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七佛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逐步开发出七佛秀芽、七佛贡茶等系列产品,先后获国际大奖二次(2001年10月获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名茶优奖、1999年9月获日本“无青川县茶会”科技开发奖、部省级奖项五次(中茶杯、甘露杯、茶博会)、市级奖项二次;极大提高了青川七佛茶叶的知名度,现为国家地理原产地保护产品。
七佛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小国伐纣成功后,苴国侯(苴国,今广元一带,国郡设于今老昭化,称葭萌关),用当地所产的桑、蚕、丹、漆、茶等上供给周武王,这是迄今为止茶叶作为贡品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武则天当政时期,唯独七佛贡茶情有独钟,曾专置茶官,在七佛建贡茶园,年年上贡,遂有后人传颂的“女皇未尝七佛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七佛贡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七佛贡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