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鹮鹳
中文名:白头鹮鹳(拼音:báitóuhuánguàn);英文名:Paintedstork;学名:Mycterialeucocephalus。白头鹮鹳,也称彩鹳,为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大型涉禽,身高约93-102厘米,体重2-3.5公斤,多数为留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以及*的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海南、长江下游、河北等地,主要栖息于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它们主要捕食小鱼,营巢于靠水边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中文名:白头鹮鹳
英文名:Paintedstork
身高:93-102厘米
体重:2-3.5公斤
寿命:28年以上
1、动物属性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鸟纲Aves目:鹳形目Ciconiiformes科:鹳科Ciconiidae属:鹮鹳属Mycteria种:白头鹮鹳M.leucocephalus分布:亚洲南部播放白头鹮鹳叫声
2、物种介绍
中文名:白头鹮鹳(拼音:báitóuhuánguàn);英文名:Paintedstork;学名:Mycterialeucocephalus。白头鹮鹳,也称彩鹳,为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大型涉禽,身高约93-102厘米,体重2-3.5公斤,多数为留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以及*的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海南、长江下游、河北等地,主要栖息于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它们主要捕食小鱼,营巢于靠水边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3、食性
肉食,鱼、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
4、习性
群居,行动迟缓
5、外形特征
白头鹮鹳身高约93-102厘米,翼展150-160厘米,体重2-3.5公斤。雌雄外形相当,雄性略大。白头鹮鹳又叫彩鹳,羽色美丽,姿态优美。橙黄色的嘴粗而长,但嘴尖稍微向下弯曲,与白鹳、黑鹳等鹳属鸟类明显不同。它的脚为红色,也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橙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体羽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其中飞羽、尾羽为黑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均为白色。虹膜为淡黄色或褐色。叫声:幼鸟作呱呱叫声,嘴啪哒啪哒的叩击声。
6、生态习性
白头鹮鹳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非繁殖季节也常出现在农田和耕地,偶尔出现于沿海海边和盐碱地上。营巢于水域附近的树上或城镇附近。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觅食,在雨季食物丰富的时候也常成大群。觅食时常在水边浅水处缓慢地行走,半张着嘴,脚一边在水中或泥中移动,一边探索,同时煽动两翅干扰它的潜在被捕获物,有时也通过嘴在水中来回运动来探觅食物。饱食后常单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体呈驼背状。
7、地理分布
白头鹮鹳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国分布于河北沿海、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四川、云南、*,此外还见于长江下游一带,大多是留鸟或夏候鸟。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海南、云南、*。分布的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金佛山。
8、生长繁殖
白头鹮鹳成群繁殖,有时亦与其他鹳、鹮、鹭或鸬鹚等混合在一起繁殖。繁殖期在我国主要在5-7月,在印度为6-10月,常跟雨季有关。通常营巢于水边树上或高的灌丛上,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有时数对甚至10多对同在一棵树上营巢,巢与巢之间彼此挨得很近。巢的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松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茎和草叶构成,中心处稍微下凹,巢内不垫任何东西,或仅垫少许的树叶和稻草,巢的大小为直径50~80厘米。每窝产卵2~5枚,通常为3~4枚,卵的颜色为暗白色,有时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孵卵和育雏。孵化期为28~32天左右。第四年时达到性成熟。白头鹮鹳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