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光路街道

科普小知识2022-12-27 22:20:16
...

南京市秦淮区辖街道大光路街道。辖6个社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辖兰旗街一区、二区、三区,光东、光北、御道街。西皇城、大东、大中、大西、八前、八东、明御河、大阳沟、尚书里、尚书村、公园路、通济门、通济门外、象房村、中和桥、友谊村、五马桥23个居委会。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南京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中文名:大光路街道

行政代码:320103005

身份证前6位:320103

长途区号:025

邮政编码:210000

隶属政区:秦淮区

行政级别:街道

车牌号码:苏A

1、地方简介


大光路街道

南京市秦淮区辖街道大光路街道。辖6个社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辖兰旗街一区、二区、三区,光东、光北、御道街。西皇城、大东、大中、大西、八前、八东、明御河、大阳沟、尚书里、尚书村、公园路、通济门、通济门外、象房村、中和桥、友谊村、五马桥23个居委会。

2、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区辖街道属南京市江苏省辖区。大光路街道位于城东月牙湖畔、明城墙脚下,青山绿水环抱,风景秀丽怡人。

3、行政区划

大光路街道区划

320103005001111尚书巷社区

320103005002111大阳沟社区

320103005003111大光路社区

320103005004111蓝旗新村社区

320103005005111光华园社区

320103005006111象房新村社区

4、历史沿革


大光路街道

1955年成立光华门街道,1960年改为白下公社大光路分社,1978年建大光路街道。1996年,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辖兰旗街一区、二区、三区,光东、光北、御道街、西皇城、大东、大中、大西、八前、八东、明御河、大阳沟、尚书里、尚书村、公园路、通济门、通济门外、象房村、中和桥、友谊村、五马桥23个居委会。2004?年,办事处驻大光里08幢,面积2.48平方千米,人口56199人,辖蓝旗新村、光华园、大阳沟、大光路、尚书村、八宝前街、象房新村7个社区。2013年区划调整后,划归新的秦淮区管辖。

5、气候环境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南京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之说。近来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不断的植树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热程度与江南、华南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

6、地形地貌

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据洞穴分布位置与形态分析,幕府山临长江一侧水平发育的三大溶洞(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及附近不同高程洞穴均为短浅的袋状脚洞,系由长江侧蚀山壁而形成,不具排水功能。同时于山壁发现大量不同于基岩的钙板一角砾混杂堆积,由此推测长江在南京幕府山一段活动历史久远,相应有不同时代的洞穴发育:老一代洞穴是具有排水功能的地下管道,但已经崩塌并为大量钙板充填;而崩塌角砾和钙板组成的混杂岩在一些地貌部位构成了新一代洞穴的围岩。对钙板做铀系定年确认,已消亡洞穴的年代至少老于40~50万年;高位脚洞很可能也老于这个年代,而低位脚洞经长江水流长期侵蚀改造直至最近历史时期。

7、地方特产


宜兴紫砂陶

宜兴紫砂陶

宜兴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紫砂陶有壶、杯、瓶、盆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茶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等独特优点。1984年,竹简紫砂茶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赢得金奖。除紫砂陶外,还有被誉为“东方的绿宝石”的宜兴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艺美术陶。

苏绣

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它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艺术明珠。享誉中外的苏州刺绣就是在这里发祥的。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后苏绣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鼎盛。当时苏州是我国的锦绣之乡:绚丽多姿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在一方锦帛上可绣出五岳、江海、城邑、行阵等图案,并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8、附近景点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造园图景小中见大,内外借景,画中有画,布局自然,秀丽庄重。三是建园突出民族风格:园中的古代建筑用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手法将其综合在一起,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园林中以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为著名,被誉为苏州四大古代名园。

拙政园

拙政园,在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为苏州四大古代名园之一。拙政园最初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在元代时将其改建为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还乡,买下大宏寺遗址并改建成宅园,取名为“拙政园”。初建时规模较大,园内景物很多,除正宅外,还包括现在的东花园(归田园)和西花园等景物30余处。拙政园园内面积现有60余亩,以水面为主,建筑群多临水而建,全园景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入园处是解放后,在归田园(东花园)废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主要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

拙政园中部正*为水池,山石、树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远香堂位于园部的正中,南北有门,东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别致的四面厅,耸立于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后堂平台临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两座小岛,岛上建有亭阁,并恰与厅堂成对景;山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园之上;沿湖植柳,周围有梅,冬春花开,冷香四溢。还有岸边远香堂东面的枇杷园,岛上的侍霜亭,北墙边的绿绮亭等,都各有独道之处;亭阁翼然,环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应。长廊北面的见山楼立于荷花池中,为两层低矮的水阁,三面环水,一侧为假山,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山水楼亭、和协幽静的艺术效果。最值得说的是远香堂西南面的小沧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间水阁,南边窗外是幽静的水庭,可静观穿阁而过的绿水和南壁墙前的竹石;北边可掠过荷花池四面亭,远望弄影荷池的见山楼,景色优美。

拙政园的西部是风格独特的鸳鸯厅,它是一个在屋顶下面分为南北两部分方形的、独特的建筑厅;厅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鸳鸯馆”,南半部称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馆临水池,适宜夏居,南馆靠花院,适宜冬住;在大厅四角各有一小间耳房,形成了一个大厅带四只小耳的格局,为我国古建筑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园中还有听雨轩、枇杷园、留听阁等各式景物,都为园林增添不少的艺术华彩。园内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树敝日,花香浓郁,富有自然色彩。这种运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

沧浪亭,在苏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园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吴军节度使的别墅,后几经兴衰,到南宋初年辟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并加以扩建,到了明清两代又加以修整,成为现在沧浪亭的主要基础和规模,全园面积约16亩。沧浪亭最大的特点是未入园先见景,一条清清溪水绕园而过,隔河相望,亭阁起伏,波光倒影。走过小桥后方能步入沧浪亭园内,园内的结构以假山为胜,建筑物均环绕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弯弯,迂回盘上,道路两帝翠竹丛生,山上林木葱郁,沧浪亭就屹立于山顶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等;园内有藕香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处,各自组成院落,风格独特。

狮子林,在苏州市的园林路,为苏州四大古代园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在这里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后更名为狮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改名为画禅寺,狮子林就成为寺后的大花园。因为中峰禅师曾在天目山狮子岩居住过,轩内又有许多怪石形态都很像狮子,故取名为狮子林。该园几经兴废,后为清代的贝氏花园,并进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现在的规模。

狮子林以假山为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转,曲折盘桓,犹如迷阵,有桃园十八景之称;洞顶的高度虽不算太高,但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状奇特,有的形如狮兽,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狮子峰为群峰之首。全园布局自然,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绕,长廊迂回,楼台时隐时现,别有风趣。园内许多建筑依山傍水,参差错落,如真趣亭、指柏轩、问梅阁、湖心亭、五松园、卧云室、燕誉堂等,水山景物,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留园,在苏州市阊门外,也是苏州四大古代名园之一。它是在明代的泰东园的旧址上兴建的寒碧山庄,因庄园姓刘,所以取名刘园,刘与留同音,后来就变成了“留园”。园内面积较大,约有50多亩,按园内景物可分为东西中北四个部分。园区东部,以楼阁建筑为主,楼阁馆堂富丽堂皇;如五峰仙馆,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也古朴精美。这里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的冠云峰,高约9米,为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湖石。园区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有枫树林,每当秋末初冬,山红一片,景色优美。中部地区以山水为胜,湖池居于*,四周假山和亭台楼阁成群,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有历代书法、石刻三百余方,被称为“留园法贴”,引人注目。北部地区以小竹林、桃、杏、柳等为主,还有紫藤架和葡萄园,颇有田园之意,北面的小桃园,称为“小桃坞”,山前小溪细流,两旁桃柳成行,景致幽雅。

上一篇:生于黑暗

下一篇:生于贝纳维德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