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禾甸镇

科普小知识2022-12-28 14:34:13
...

禾甸镇国土面积305.8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四山包一坝,中间一条河”的高原盆地,禾米河横穿南北,祥姚路直贯东西。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89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627户,总人口47321人,其中农业人口46809人,占总人口的99%,非农业人口512人,占总人口的1%,境内土壤为红壤土,适宜栽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包谷、蚕豆、大麦;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亚麻。

中文名:禾甸镇

行政代码:532923107

身份证前6位:532923

长途区号:0872

邮政编码:672100

隶属政区:祥云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L

辖区面积:305.8km2

人口数量:约4.7万人

人口密度:154人/km2

1、地方简介

禾甸镇耕地宽广,有可耕地面积50199亩,主要以烤烟、蚕桑为经济支柱产业。禾甸镇处于东风水库和许长水库下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潜力较大,是祥云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祥姚公路、禾庄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田间沟路交错,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镇内有县镇中学各一所,小学44所,在校生6078人,教职工367人,基本实现“普九”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村合作医疗站12个,有线电视覆盖10个村委会,全镇社会文化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全镇以烤烟、蚕桑、生猪养殖、劳务输出四大经济支柱主产业为龙头,全镇年种植烤烟16000多亩,产值达2200多万元;蚕桑种植24342亩,产值达13000多万元;生猪养殖出栏30000多头,产值40000多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000多万元,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0000多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多元,粮食总产2000多万公斤,人均有粮426公斤。

2、行政区划

禾甸镇区划

532923107201220大营村

532923107202121检村

532923107203220新兴苴村

532923107204220新兴底村

532923107205122旧邑村

532923107206220茨芭村

532923107207220上赤村

532923107208220大棚村

532923107209220下莲村

532923107210220新泽村

532923107211220黄联村

532923107212220温水村

3、地方人口

禾甸镇人口数据:


禾甸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5411

男23254

女22157

家庭户户数11791

家庭户总人口(总)45305

家庭户男23158

家庭户女22147

0-14岁(总)11753

0-14岁男5979

0-14岁女5774

15-64岁(总)30566

15-64岁男15725

15-64岁女14841

65岁及以上(总)3092

65岁及以上男1550

65岁及以上女154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5031

4、农业发展

禾甸镇全面完成2015年烤烟移栽工作

截至2015年5月4日,禾甸镇抢抓农时节令,全面完成烤烟移栽工作,全镇共移栽烤烟19500亩,移栽烟苗2210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00%。

禾甸镇今年的烤烟种植面积和收购任务占全县的四分之一。作为烤烟大镇,镇党委、*以“确保种植计划稳定平衡、确保烟叶提质增效”为工作要求,全面实行领导班子挂钩联系责任制,切实做到分管领导责任到村、村三委*责任到组、村小组长责任到户,烟站技术人员及镇农技人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在整个移栽过程中,通过提前蓄水、细化种子采购及烟苗供应、加大科科技兴烟力度等措施,确保全镇烤烟移栽进度快、周期短、质量高,为顺利完成移栽任务打牢了基础。目前,烟苗长势良好。

5、特色产业

禾甸镇四举措助力蚕桑业稳步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4年年末,祥云县禾甸镇蚕桑养殖业迎来了从1998年开始推广桑蚕种养以来的历史高峰:全镇优质桑园建设成效明显,新植桑园106.7亩,同时改造低产桑园2000亩。改造后的桑园比老桑园每亩桑叶产量增加30%以上,可多喂养0.5张蚕。全镇11个村的5000户养蚕农户共养蚕2万余张,年产鲜茧82万公斤,产值高达3200万元。

2015年开年之际,蚕桑业作为禾甸镇除烤烟外的最大支柱产业,依然担负着促进传统产业稳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致富的重任。镇党委、*将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注入、典型带动的原则,稳中求进,力促全镇蚕桑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各村的蚕桑养殖户正在进行新植桑工作,镇党委、*积极争取省、州、县的资金扶持,每亩给予540元的种苗补助费。并安排部署镇农技人员深入种植一线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广播、黑板报、展板宣传、开办培训班等方式,用科技力量武装基层养殖户。二是联合各村村委、养殖户,通过嫁接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等方式多管齐下,有效改造低产桑园。三是送科技下乡入户,在桑树种植及后续的桑园护理、幼蚕养育、上架烘茧等方面全方位给予农户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壮蚕大棚养殖等先进技术。四是建立蚕桑科技示范户,给予示范户蚕桑专用农药等物化补贴,有效提高生产积极性,以树典型的方式带动区域生产水平提高。

6、水利设施

禾甸镇完成移民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直以来,禾甸镇十分重视移民村建设,在发展全镇经济的同时,重点为水库移民办实事,做好事。

2013年共争取200万元,实施完成了旧邑村小新海整治工程、上赤新兴村坝塘整治工程、上赤红旗村坝塘整治工程、大淜中淜村沟路配套工程、茨芭文新村坝塘整治工程。小新海完成主坝除险加固、输水闸门、标志碑等建设,工程投资41万元。新兴村坝塘整治完成主坝除险加固、输水闸门等建设,工程投资39万元。红旗村坝塘整治完成主坝(南、西两面)防渗、输水设备安装等建设,工程投资39万元。中淜村沟路配套完成单沟配路1条300米,双沟配路1条570米,工程投资40万元。文新村坝塘整治完成库内土方清运约1万方,输水设备购买安装,工程投资41万元。这些工程不仅仅给水库移民带来实惠,移民所在村组也能享受到成果,约1.2万群众从中受益。

水库移民安置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禾甸镇始终将移民村问题作为中点工作来考虑,通过几年的建设,移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7、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水目山

水目山,离祥云县志25公里。这里属于马街乡,海拔2070米。

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晚清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相行禅师街头在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清初有名的担当和尚,也曾在此长住。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水目山寺分为上、中、下三庵,现仅存的下庵,为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门、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橱、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下庵前面,有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数十亩。

庵内有唐朝种植的月季花两株、松柏4株。大雄宝殿有明朝成化年间造的铜钟、木鼓。寺内外有古碑10多块。在上庵、中庵遗址旁,各有唐朝种植的山茶一株。上庵的红茶花,高12.6米,胸径0.42米;中庵的白茶花,树高7.5米,胸径0.38米。这两株茶花的花朵,都是九蕊十八瓣,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水目寺塔建于大理国时期,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这座塔原是云南有名的“寺抱塔”,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环形殿宇,把塔围住,塔尖从殿顶伸出,很是独特。现在塔殿已毁,仅留下塔基上的48个柱石墩座。水目寺塔高18.16米,四方形,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从第七级起,塔身逐次向上收缩。塔刹由铜鼓莲花托葫芦体组成。塔身第一级东面,有封闭式塔门一道,南面壁上有彩色佛教绘画23幅。塔建于穿梭朝嘉定七年,也就是大理国天开十年(1214年)。

水目山北岗有一片塔林,又称和尚坟。塔林分西北片和东北片,塔林作梯状排列,墓塔共61座,是水目寺历代僧人的入寂之地,其数量和规模为全国罕见。墓塔高3至6米,塔身为纺锤形或四方形。纺锤形的是砖塔,是大理国时所建。四方形塔有砖、石两种,为明、清时代所建。塔基分四方形和六方形两种,基座及塔盘砖上有云纹、莲花纹、人物、动物浮雕图案。塔刹有相轮、爷月、宝珠等形状。塔基外有石级通入塔内,塔内有墓室,用来放置陶制骨灰罐。罐面用朱砂写上佛语及圆寂僧人的姓名及法号。

祥云青海湖

在祥云县城东南,有一个自然湖泊,旧称“青龙海”。据《云南县志》记载:“在县之东南青龙海,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这就是青海湖。

青海湖属高原盆地湖泊。据地质考察,大约在两百万年前,这里是宽阔的渊谷。当苍山断陷形成洱海时,祥云盆地东南角的地壳随之崩裂,岩浆喷腾,堆积而成现在的“象山”山群,堵塞了盆地水路,在祥云县沙龙区的青海营、沙龙、芮家营、白石岩四乡之间形成了青海湖。青海湖历经数万年的泥沙淤积,现在的海拔为l966米,全长3公里,宽1.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6.8平方公里,深3米,蓄水量约7000万立方,可灌面积7500亩,宜养鱼,1960年经人工修整成为一小型蓄水灌溉工程,湖水经板桥峡谷汇入金沙江。青海湖”因湖水终年清澈,故而得名。

青海湖深浅均匀,是水生动、植物的“乐园”。这里特产莲藕、苇,盛产鲫鱼、鲤鱼、青鱼、白链、草鱼、大虾,是发展水生动植物的良好基地。青海湖四周山峦巍巍,湖畔竹修林茂,湖中水波粼粼草美鱼肥,为祥云县风景区之一,自古就有“青海月痕”之美称。昔人有诗曰:“日出东山上,水光色宛然;春江花月夜,风雅宜人逛。

天峰山

天峰山又名玉笋峰,俗称老君山。在祥云城以东普淜乡境内,毗连楚雄州南华县、姚安县以及大理州的弥渡县,是四县彝族的聚居区。主峰海拔2570米,地势险峻,在群峦中一峰突耸,成“金字塔”结构,群山成拱献之势。

峰顶有以老君殿为主的道教建筑群,是祥云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胜地。自明朝以来,山中陆续建造得老君殿、灵官殿、观音殿、药王殿、玉皇阁、士主庙、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功德坊、左右厢房等建筑物,经历代整修与维护,大多保存完好,工艺颇多不凡,老君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单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前檐柱为一对双龙抱柱,殿前高悬“道德五千”巨匾,正堂供祀太上老君;下层为长方形的歇山顶,上层为八角攒尖顶,无斗拱造型。右有石雕功德坊,功德坊全部为石结构,由石柱、石墙、石梁、石拱门组成,高9米,坊中碑数块,记载老君殿的由来和历史,对研究道教在祥云的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它的三天门也全用石块雕刻而成。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姊妹七辣

“七辣”即糊辣、油辣、辣豆豉、酱辣子、豆瓣酱、辣卤腐、辣牲。“七姊妹七枝花,花开祥云山和坝,一花一色映万家”。说的就是“姊妹七辣”。

糊辣讲究的是糊,将干透的辣椒远火慢烤,烤得糊过心后,揉碎与温开水、盐巴、味精、蒜泥、葱米、花椒油等调制成蘸水,蘸食排骨、肉片特别是素味小菜,以不掺杂质的清香纯辣取胜。油辣是用烈油炸干辣粉而成,制作中最讲究的是火候,火太虚炸出来的油辣色红味呛,火太猛炸出来的则又色糊味焦,皆不可取。只有火色适中炸出来的才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辣豆豉是由豆腐渣发霉后拌干辣粉制成的饼干形小块,晾干后用菜油煎食,油香、豆香、辣香,再加上焦脆的口感,食之使人满口生津。尤其东部山区彝家人,烧酒下辣豆豉,吃得热气腾腾严冬无寒。

酱辣子、辣卤腐、豆瓣酱、辣牲在制成程序上相同,都是用其他原料配制后放在陶罐中长期保存,然后启封食用。但因配料各不相同,也就各具风味。酱辣子采用优质鲜辣椒配上等酱油,装罐浸渍七八个月,待辣椒变得油黑发亮而食,其味集川咸与滇辣于一体,咸辣可口。豆瓣酱则以炒大豆为主要配料,大豆与干辣粉用粥质甜白酒拌匀,放存罐中,待大豆辣椒粉变得深红微紫,便可上席。此味多于秋天制存,初夏开坛,是祥云热夏农忙季节,农户解乏去累的理想食品。晾干的臭豆腐与米酒、干辣粉、生姜丝拌于瓮存制成的辣卤腐,淳厚香辣,余味深长。而其又以叶包辣卤腐最佳。肥厚的青菜叶经油渍后,将辣腐料包菜叶中入罐,美其名曰“菜囡囡”,听名便令人三分馋。辣牲以“牲”为配料,在“姊妹七辣”中味独树一帜,切剁得细碎的猪骨、肠肚、猪头肉等,拌烧酒、生姜、辣粉,经年瓮藏,开封时已满罐油汪。入甑蒸熟,酥松如糕,因此又有“辣糕”之美名。

米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古人叫“醴”。

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泡4-5小时,

笼屉上放干净的屉布,将米直接放在屉布上蒸熟。因米已经过浸泡,已经涨了,不需要象蒸饭那样,在饭盆里加水。蒸熟的米放在干净的盆里,待温度降到30-40度时,拌进酒药,用勺把米稍压一下,中间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洒一些凉白开,盖上盖,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味。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米甸核桃

米甸核桃是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米甸镇的特产。米甸核桃盛产于金沙江流域,以个磊、壳薄、仁白、无污染、质优而著称,属天然之珍品。“米甸核桃”为绿色食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

米甸镇是祥云县一个以白族为主的乡镇,两边群山连绵,中间梯田万顷,形成独特的峡谷气候,境内物产丰富,而让米甸名气更大的则是核桃产业。米甸镇充分发挥全镇52万亩广阔山场、独特立体气候和种植历史悠久等优势,全力以赴发展核桃产业,通过重品质,强推介,打响“核桃之乡”品牌。

米甸镇核桃产业的兴起有10多年的历史。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米甸镇充分利用适宜核桃生长的独特气候,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如今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发展链,成为米甸镇一个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全镇累计种植核桃151143亩、1511430株,人均占有核桃达5.3亩、53株。2013年核桃产量达3200吨,产值达7552万元,人均核桃收入达2574元,实现核桃仁加工1000吨。

米甸核桃有皮薄、仁白、味美、油性适中、营养丰富等特点,曾在1998年全国泡核桃品种资源评比中获优质奖,是深受广大客商喜爱的绿色食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上一篇:杨汭

下一篇:桑福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