榉根关古徽道
榉根关古徽道,坐落在皖南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古称“徽饶通衢”。它是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亦即古时的“国道”。自唐以来徽道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地。
1、基本信息
榉根关古徽道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沿途遗迹
古长城
建于太平天国时期,据《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记载:“咸丰间,曾文正公(即曾国藩)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全长14公里,用石块砌成。石长城中的关隘,史称“榉根关”,此关隘高3.5米,全用青石板砌成。榉根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徽道中咽喉所在,故这里成了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尤以清代为最,仅《清史稿》就有两处记述了榉根关之战。这为我们研究太平天国等历史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古稀亭
碑文曰“盖闻建桥修路,皆为善……”,大意是永乐一老人,生活美满,为报天恩,故建其亭,因是七十老人,故名“古稀亭”。
榉根关古徽道
立于清朝道光八年,碑上镌刻着山民捐献山场以保护山林水土的字文,这是我国古代最早保护生态的事物见证。
现代革命战争遗迹
1933年方志敏领导红军北上,途经古徽道与*顽固派进行血战。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后途经古徽道,炸毁敌碉堡27座,歼敌3000余人。原*徽州工委机关,原秋浦县委机关,还有贵、至、东中心县委、苏维埃*机关旧址均在此。因此此地也是池徽地区革命摇篮,是光荣的革命老区。
佛教文化遗址
在明代以前就有仙寓庵、密岩庵、天上庵、园通庵、上明庵、红亭寺、毛亭寺等多所寺庙。在佛教五大教派中,这里就集中了曹洞正宗、漕洞宗等佛教四宗(其中曹洞正宗寺庙遗址尚存)。在曹洞正宗寺庙遗址墓、塔的遗址上有一碑刻,上面刻有兵部侍郎汪道昆提写的《庆庵塔铭》。在庆庵塔旁的石柱下方,“曹洞正宗”四个大字依然清晰醒目。
3、历史价值
自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古徽道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等都在古徽道上有所反映。不少碑文,言简意赅,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它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遗址中的古道、古碑、古墓等渗透着池徽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地方宗教、美学、文学、军事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
这些珍贵遗迹,是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军事防御、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4、徽商与古徽道
榉根关古徽道
明清时期徽商以古徽道为平台,以茶叶、文房四宝等广交天下,促进了各民族的联谊、融合、团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对建设徽池地区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古道悠悠,她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她是历史之道、商贸之道,凝结着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丰富信息。
5、微商简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现今徽商概念多泛化指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6、仙寓山简介
仙寓山,是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乐园。主峰海拔1376米,森林有覆盖率高达95%,空气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一般稳定在10000个/cm3,有时多达3万个以上,是天然的大氧吧),水资源丰富(是矿泉水产地),这里林木葱翠,云雾飘渺,绝景丛生,日出、晚霞、佛光、云海等美景应接不暇。这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各类林木生长繁茂,盛产灵芝、石斛、肉桂、杜仲等名贵中药材以及各类味美品佳的食用菌。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三兴杉、鹅掌楸、银杏等;这里山高林密,原始生态,成为各类动物栖息、繁衍的天堂,不仅国家一级保护的云豹、黑麂;二类保护的猕猴、短尾猴、穿山甲等,还有苏门羚(四不像)、黄麂、锦鸡、相思鸟、长尾雉等较为珍稀的动物。这里还是名茶的“雾里青”产地。雾里青早在清代就已出名,称作“嫩蕊”。现在的仙寓山已是著名的有机茶叶示范基地,是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
仙寓山的生态功能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净化环境上,它是石台县洪水的遥控器,它的绿色屏障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保护居民健康。榉根关以上几万余亩原始森林,它是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进化所需遗传最为原始的基地,为动植物进化以及天人和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科研教材。因此也有生物种群的“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院”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