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中文名:课程
1、涵义
我国唐代已有“课程”这一术语。唐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但至今人们对课程涵义的理解很不一致。目前大多把课程理解为学校教学科目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排列的顺序、进程、时限。有时课程指学校全部教学科目总体,如普通中学课程、职技学校课程等;有时指某一教学科目,如政治课程,数学课程等。因此,有人把课程作为学科的同义语看。山但课程不仅指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劳动和各种教育活动。课程不仅仅是教学论的范畴,广义地理解课程的涵义,不仅指正规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课外教育的内容;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应当包括劳动等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可以称之为教育课程。可见教育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地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不仅指这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过程、期限等。宋代《朱子全书·论学》中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这里“课程”就有课业、进程、期限的意思。
当代,课程这一术语已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使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把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即显性课程,也包括那些并非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如何表述,意见不一。本书暂用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通常包括蕴含在教材、教育、教学活动方式、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家庭与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信仰、偏见、礼仪、禁忌等等。从广义上来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完整的教育课程。
2、课程类型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论。有六种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二)关联课程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
编制关联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既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科际的联系点,如理化学科教学所需数学知识,需事先在数学课中进行教学。
(三)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
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四)广域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
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s生物、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五)问题课程亦称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六)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相对,着重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
在上述六类课程中,影响大的主要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规律从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门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间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活动课程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提出的。他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所主张传授的“百科知识”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的,这会破坏儿童个性的发展,压抑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
3、课程与教学
在课程与教学关系上,多年来存在着孰主孰从的争论,其实不宜简单地把二者看做从属关系。从二者对教育目标的关系说,课程与教学相互交叉,整合一致地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教育课程,是借文化遗产的传递媒介,以培养青少年胜任社会生活的创造性能力为课题的”,“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育课程作为一种手段,要将学校的教育目标加以具体化,多层次地设定多样的亚目标,并且选择、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内容”,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各育的目标都要通过教学和课外教育得到实施。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各种教学用书等)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规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虽然课程目标内容还通过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得到实施,但在教学领域内,课程的目标内容也就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它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形式。然而,课程也仅仅是一种设计、一种计划,课程要得以实施,必须通过教学。
上一篇: 益教通三分屏课程制作系统
下一篇: 形势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