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兽亚纲
哺乳纲的一个亚纲。又称有袋亚纲。在进化上为界于卵生的单孔类和高等的有胎盘类之间的哺乳动物。
1、特点
后兽亚纲
2、分类
后兽亚纲
(一)多门齿亚目包括大多数的有袋目动物,分布在澳洲、南美和北美,有陆栖的、树栖的和水栖的种类。大都为食虫和食肉的类型。其特征是:上颌每侧有4—5枚门齿,下颌每侧有3—4枚门齿,犬齿强大,臼齿具尖锐的突起。例如负鼠科的负鼠,袋鼬科的袋鼬等。
(二)新袋鼠亚目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分布在南美,栖于山地森林中,营夜间生活,以虫为食。已知的有2属,即新袋鼠和Orolestes。
(三)双门齿亚目分布在澳洲,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特征是: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重要的科有:袋貂科、大袋鼠科。后一科的典型代表为:大袋鼠、灰袋鼠、袋熊、袋貂及已灭绝的袋狼、袋狮、双门齿兽等分类介绍
袋鼠目
有10科,分布于大洋洲。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包括树袋熊科、袋熊科、袋貂科、鼠袋鼠科、袋鼠科、侏袋貂科、环尾袋貂科、袋鼯科、长吻袋貂科和树顶袋貂科。
袋鼬目
包括袋狼科Thylacinidae、袋食蚁兽科Myrmccobiidae和袋鼬科Dasyuridae3科。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多门齿。其中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曾广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塔斯马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有袋类,由于人类捕杀,于1933年灭绝。
负鼠目
有1科2亚科15属62种,包括棉毛负鼠亚科和负鼠亚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多门齿型,具长吻和很发达的矢状脊。育儿袋发育不完全或无或只有简单皮褶。多书生有长而稀疏体毛,尾具抓握功能,前足拇指对生,适于攀爬。寿命短,繁殖率高,数量大,妊娠期一般不足2周,新生儿体重约0.1克。
鼩负鼠目
仅鼩负鼠科(新袋鼠科)Caenolestoidae,共2属5种,分布于南美洲。体小,外形似鼩鼱,具长吻,眼小,后肢比前肢长,成兽体重约40克,体长约15厘米,尾生密毛,约15厘米。无育儿袋。栖于高海拔森林的稠密植被或南美洲西部草原地带,多为夜行性,食虫或杂食。
袋狸目
有2科8属21种,包括袋狸科Peramelidae和兔耳袋狸科Peroryctidae。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多门齿,后肢第二、三趾愈合。
智利负鼠目
仅1种,即秘鲁鼩负鼠Lestorosinca。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夜行性。
袋鼹目
仅1科1属2种:袋鼹Notoryctestyphlops和托氏袋鼹Notoryctescaurinus。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体形如鼹,成体体长14厘米,尾长2~3厘米,体重约60克。高度适应地下生活,眼隐于皮下,无晶体,直径仅1毫米;耳无耳壳。前肢强而有力,三,四趾的爪特长,有如铲子的功能,其它趾缩小;后足中间有三趾有长爪;第一趾小而有甲,第五趾留有痕迹。雌兽在生殖季节有很发达的育儿袋,分隔为二,每边各有一乳头。栖息于灌丛荒漠地带和沙质洼地,主食甲虫幼虫和卵。掘土方式于食虫目鼹鼠有明显区别,在地下游走,身后不会留下永久性洞道。均为濒危动物。
3、分布
本亚纲动物主要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种类分布在南美和中美,仅一种分布在北美。现存的只有一个目,即有袋目(Marsupialia)。有袋目的分布特别值得注意,化石材料证明,在新生代初期它们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后由于澳洲和其他大陆隔离,其他大陆上发展起来的高等有胎盘类未能侵入,这些有袋类由于没有竞争者就大量发展起来,并且适应各种不同条件而辐射发展了和大陆上有胎盘类趋同的众多种类。例如以肉为食的袋狼、袋獾;草食的袋鼠;食虫的袋鼹等。典型代表为大袋鼠(Macropusgigantens),体型为袋鼠类中最大者,长达2米以上,前肢短小,后肢强大,适于跳跃,一步可跳5~6米。每胎产一仔,刚生下的幼仔发育不完全,只有2.5~3厘米长,大小像一个核桃,在母兽育儿袋内继续发育。经过7~8个月即可离开育儿袋独立生活。
4、举例
大袋鼠体型相当大,长达2m以上,为袋鼠类中体型最大者。后兽亚纲头、颈均小,前肢短小,不为行走用,仅用于摄食,后肢强大,适于跳跃,一步可跳出5—6m远。前肢具5指,后肢具4趾,第一趾退化,第二、三趾细小,愈合成并趾,第四、五趾发达,特别是第四趾甚为强大。尾长大,基部甚粗壮,休息时以尾和后肢支持身体;跳跃时用尾作为平衡器。雌兽有育儿袋。妊娠期约39天,每胎产一仔。刚生下来的幼仔发育不完全,身体裸露,只有2.5—3cm长,大小象一个核桃,在母兽育儿袋内继续发育。幼仔还不能吸吮乳汁,只能用口紧紧地住乳头,依靠母兽乳腺特殊肌肉的收缩,将乳汁射入幼仔口中。经过7—8个月即可离开育儿袋独立生活。生活在澳洲草原上,以树叶及牧草等植物为食,在农业地区对农作物带来一定危害。
有袋目的分布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它们现代的种类仅分布于澳洲和南美,还有少数在北美,而化石材料证明在新生代初期它们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解释这个事实必须从地理上的隔离来探索。澳洲在白垩纪已经和其它大陆隔离,后来在其它大陆上发展起来的高级真兽类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传到澳洲,这些原始的有袋类由于没有竞争者就大量发展起来,并且适应各种不同条件而辐射发展为和大陆上真兽类趋同的众多种类:例如食虫的袋鼹和鼹鼠趋同;食肉的袋狼、袋獾和狼、獾趋同;许多小型的有袋类和啮齿类趋同等。至于其它大陆上原来广泛??了。南美洲早在第三纪的初期便与其它的大陆分离,在分离以前进入该处的有胎盘类中没有食肉种类,因此有袋类得以保存并发展。第三纪末南美洲又重新以介于两大陆之间的地峡与北美洲相连,移人南美的有胎盘类在生存竞争中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有袋类,但象负鼠这些体小、树栖的原始有袋类,仍能继续生存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