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乡
三甲乡位于织金县城东北面,地处织金通往省城贵阳的公路主干线上,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白、苗、彝、布依、水等民族占26%。辖14村委会。耕地面积为10045亩(其中田:4960亩,土:5085亩),农民人均耕地0.38亩,主产水稻、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森林覆盖率为39.8%。乡*驻地距离织金县城11公里,距离*风景名胜区—织金洞9公里,距离省城贵阳114公里。与织金县八大景之一—云洞天开(保安寺)遥相呼应。全乡交通便利(公路里程达到82.5公里,其中省道12公里,县乡公路11.5公里,通村组公路5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
中文名:三甲乡
行政代码:520524200
身份证前6位:520524
长途区号:0857
邮政编码:552100
隶属政区:织金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贵F
辖区面积:86km2
人口数量:约2.15万人
人口密度:250人/km2
1、地方简介
在织金县中部偏东北。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白、苗、彝、布依、水等民族占26%。辖14村委会。1949年为三甲乡。1953年析设三甲、大嘎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3年析建三甲、大嘎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三甲白族苗族乡。划原木嘎(平桥)、果化2乡部分地入辖。富煤矿。产茶叶。有小学13所。乡人民*驻地三甲,在城关镇东北10公里,慕恩溪畔。海拔1220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编整里甲,为慕恩里三甲,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农具综合厂。附近多暗河洞穴。站织公路经此。
2、历史沿革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编整里甲,为慕恩里三甲,故名。
1949年为三甲乡。
1953年析设三甲、大嘎乡。
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
1963年析建三甲、大嘎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1年合并置三甲白族苗族乡。划原木嘎(平桥)、果化2乡部分地入辖。富煤矿。产茶叶。有小学13所。乡人民*驻地三甲,在城关镇东北10公里,慕恩溪畔。
3、地理环境
三甲乡位于织金县城东北面。地处织金通往省城贵阳的公路主干线上,全乡总面积8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230米,人口密度为215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045亩(其中田:4960亩,土:5085亩),农民人均耕地0.38亩,主产水稻、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森林覆盖率为39.8%。乡*驻地距离织金县城11公里,距离*风景名胜区—织金洞9公里,距离省城贵阳114公里。与织金县八大景之一—云洞天开(保安寺)遥相呼应。
4、城乡建设
以桂果河为源的谢家桥小流域河流自南向北穿乡而过流入官寨恐龙湖景区,天龙至织金的三级旅游公路307省道自东向西横穿乡境。全乡交通便利(公路里程达到82.5公里,其中省道12公里,县乡公路11.5公里,通村组公路5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
三甲乡通电14村,140个村民组,通电话14个村,通邮件1个村,建成农村地面卫星接收站1230个,有乡级文化服务中心一个,村级文化室5个,小学入学率98.34%,初中入学率102.10%,拥有师资队伍165人,在校学生数3920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035人,小学在校生2694人,学前班191人。
5、行政区划
三甲乡
三甲乡区划
520524200201210三甲村
520524200202220马家庄村
520524200203122大戛村
520524200204220箐脚村
520524200205122木戛村
520524200206220佳夸村
520524200207220靛塘村
520524200208210裕民村
520524200209210木里村
520524200210220绮结河村
520524200211220石头村
520524200212122涌潮村
520524200213122尖山村
520524200214122干坝村
6、地方人口
三甲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1911
男11816
女10095
家庭户户数5344
家庭户总人口(总)21888
家庭户男11797
家庭户女10091
0-14岁(总)6603
0-14岁男3571
0-14岁女3032
15-64岁(总)14225
15-64岁男7722
15-64岁女6503
65岁及以上(总)1083
65岁及以上男523
65岁及以上女56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1662
7、自然资源
乡境内共有大型煤矿2个,建材矿4个,铁厂1个,重晶矿1个,干化水泥厂和温泉正在进行土地征拨。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矿、磷矿、镍钼矿、重晶石、大理石、滑石等矿产资源。三甲乡盛产真菌皇后竹荪、名贵中药材天麻、野生观赏植物兰花等,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大理石雕刻、苗族布料蜡染等等。
8、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织金洞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以织金洞为主体,包括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是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二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位于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距省城贵阳120公里。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内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显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态类别。根据不同的景观和特点,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寿星宫、广寒宫、灵霄殿、十万大山、塔林洞、金鼠宫、望山湖、水乡泽国等景区,有47个厅堂、150多个景点。最大的洞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每座厅堂都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大的有数十丈,小的如嫩竹笋,千姿百态。还有玲珑剔透、洁如冰花的卷曲石。霸王盔、玉玲珑、双鱼赴广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观,形态逼真,五彩缤纷。特别是那高17米的“银雨树”,挺拔秀丽,亭亭玉立于白玉盘中,人人赞叹。织金洞不仅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织金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关镇城防路南段西侧。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坐北向南。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二间,通进深9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前带廊,深1.9米,穿枋雕刻精湛。
百里杜鹃林带
游玩百里杜鹃在每年春天三四月份,一般需两天时间。相传很久以前,大方和黔西一带非常荒凉,有一对彝族夫妇住在山的这边,一对苗族夫妇住在山的那边。他们年复一年辛勤劳作,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幸福,不料积劳成疾、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女便将他们的遗体埋葬在这贫瘠的山坡下。若干年后,他们的遗体变成了挖不尽的煤,地面上则长出美丽的杜鹃花。这两对老夫妇的子孙们,男的都有煤炭般的火热心肠,女的都有杜鹃花似的美丽面庞。
介绍:位于大方与黔西两县交界处的百里杜鹃林带,是迄今为止中国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在长约50公里的狭长丘陵上分布着马樱、鹅黄、百合青莲、紫玉等23个品种。普底、金坡两地的“彝族插花节、苗族跳花坡”也在花区中心的大草坪举行。
9、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织金续断
贵州道地药材。是贵州三大续断之一。
质地:条粗、质软、皮部绿褐色,根长圆柱形,略扁,微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明显而扭曲的纵皱纹及沟纹,可见横长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稍软,久置干燥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绿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常呈放射状花纹。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贵州民间一直都流传:“当断不断,织金续断”的有名谚语,讲的意思就是织金续断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的故事,男子不育症(续断+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黄精12克+鹿角胶,女子不育症断:续断+当归+杜仲+巴朝天+淫羊蕾等)。
织金头花蓼
织金头花蓼是贵州著名的道地药材,也是苗药市场上的一个知名品牌。头花蓼作为道地药材,在织金已有30多年的人工种植历史。头花蓼又名为太阳草,石莽草,水绣球等,是蓼科蓼属头状蓼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成分。头花蓼是历史上贵州西北少数民族常用草药,其性热,味苦、涩,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痛、和血散淤、利尿通淋有独特疗效,用于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盆腔炎,前列腺炎,风湿痛,跌扑损伤,疮疡湿疹等症的治疗。织金头花蓼的径、叶、芽、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据清朝《贵州通志》、《平远州志》等文献专门记载:“头花蓼,州各地多产,花赤,叶圆而紫,味微苦而涩,仲苗好采药用之”。反映了织金头花蓼在清代便已为外界关注。织金头花蓼是贵州有名的道地药材,在历史上知名度较高,一方面源于织金头花蓼的质量特点,解放以前,织金头花蓼主要是野生头花蓼,极具医药天赋而生活水平极端低下的黔西北一带苗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头花蓼逐渐发现头花蓼的药用价值,广泛采用头花蓼作为跌打损伤和消炎止痛的主要草药。另一方面是由织金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织金地处贵州中部偏西,是贵州与西部与北部和云南重要连接地,织金是贵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南来北往流动人口较多,喜欢1四海的织金人在外漂泊的过程中,头花蓼的药用方法也栽在他们身上,向外传播,被外人知晓。已故原*宣传部部长朱厚泽的故乡就是贵州织金,每次回到故乡,他都会深情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患病无钱医治,善良的邻居用头花蓼治愈他的病的事,长期在外漂泊,每当思念故乡,织金的头花蓼的形象就会浮现他眼前。
织金竹荪
织金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茵之一,被誉为"真茵皇后",其质地脆嫩疏松,能够饱的鲜汤汁,使味道愈见鲜美爽口,宜于烧,炒,扒,酿,烩,涮等各种烹饪方法。对防治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抗癌等方面效果显著。
特定品质
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因其具有优美的体姿、鲜美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被人们誉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竹荪系古代南方官吏对皇帝的贡品,官商士绅的重大筵宴上亦鲜有可见。
文化典故
京津地区传说以往寺院斋菜席面上若无竹荪,便算缺典,称不得高级筵席。使竹荪风靡全球又在于这样一个契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遣特使基辛格到北京,受到-的盛宴款待。当时即有美国记者马文·卡布尔和伯纳德·卡布尔在《基辛格》中赞道:“当他从中东、中国等十个国家旅行二万五千里归来时,真好像是-用三丝鱼翅和竹荪芙蓉汤喂胖了。”基辛格中国之行是当时举世瞩目的大事,竹荪之名由是很快传扬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