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营口话

科普小知识 2024-04-18 23:14:57
...

营口话隶属于胶辽官话——盖桓片。是以胶辽方言音为基础,以天津方言音为辅助音,夹杂东北方言词汇的特殊混合口音。

1、演变过程

营口是座船拉来的城市,所以方言也是舶来品。营口方言也是营口近代史的演变。营口市区为退海之地,土地盐碱成分很高,不适宜农耕劳作,故先无固定居民。史料记载营口第一批移民始于清王朝顺治八年,来山东招远。营口市区位于辽河入海口处,通常为渔民躲避风浪抛锚之所。渔民之中,以天津渔民的数量较多,并在按天津习俗建龙王庙,龙王庙为营口市区最早的宗教场所。

1726年由闽南渔民出资建成天后宫,使营口成为集市和码头。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史料记载有山东、天津、华南等地的商人在营口开设永远兴、通顺泰等油坊、杂货店及口岸的码头劳工。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使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开埠口岸。

1861年营口正是对外开埠,国内外船只往来于营口与世界各地。英、法、德、俄、日、荷、美、奥、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在营口设立领事馆和代办领事业务。营口成为当时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宗教中心。开埠后,营口成为大码头,商业贸易繁荣,便有很多壮力来到营口码头做劳工。加之晚清时期,山东、直隶年年闹天灾,很多人离乡出走进行闯关东,大量的移民迁入使得营口城市雏形形成。

《营口市志*大事记》中记载: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营口有人口74033人。其中:埠内51537人,郊区22496人。山东人占人口数的半数之多(其中又以登州府人为最多,其次为莱州、青州、武定等地人)。山东之外为直隶(以天津府、河间府、沧县、乐亭等地人数较多)、山西、闽南、广东等地人。欧美人69户,143人、日本人1166户,6772人。同时营口与芝罘、龙口、莱州的客运轮渡开始营运。(据《营口市志》记载:“1905年在营口的山东籍同乡集资购买木船一艘,载重400余吨,取名“全胜”。它是营口民营航运业之始)”。山东人进行了数次的闯关东,大多都是从海上经营口口岸登陆北上,至1944年从营口口岸登陆的山东人达31.7万人次。可见当时营口市以山东、天津移民人数为主,方言也为其带来的当地方言。1938年营口市内居住的总人口达158564人,28043户。1943年达到19.2万人。1945年,营口光复后,人口减少至8.7万人左右(数据均为《营口市志》第一卷记载数据)。由营

口近代史记载清晰可见,营口方言是现代产物。在近代大批量移民聚居,方言很难发生改变。不论是山东移民还是天津河北移民都保留着其固有方言,两大移民团体经过长时间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营口方言。营口地区的方言较为混乱。盖县(今盖州市)、营口县(今大石桥市)东南部乡镇为胶辽官话的盖桓片。营口县(今大石桥市)西部、北部乡镇为东北官话。营口市区绝大部分为胶辽官话盖桓片中的营口小片。营口市西市区西大庙社区及河北街道一带很多市民至今仍保留天津海下口音(为咸水沽、静海移民后代),沿海街道、站前区钢铁街、东晶里、老边区钢铁村、十二连等地区居民为胶辽官话登连片。营口市区是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分界线,口音大体以胶辽官话为基础音,天津方言音为辅助音,夹杂着东北方言的词汇所构成。营口方言只是借助了胶辽官话的基础音,与胶辽官话的登连片口音并不完全一致。

2、方言词汇

哎嘛——感叹

胡铁——蝴蝶

拢梳——梳子

糖梨膏、犁膏——糖葫芦

磕了——被折磨惨了

没治了——没救了

长豆——豇豆

焦酸——非常酸

镏子——戒子(金镏子)

萝贝——萝卜 (胡罗贝)

卡了——摔了

洋柿子——西红柿

犯车车、打罗罗刚--相互争辩后

金娘——后背、后脊梁 (后金娘细痒

)脖梗子——脖子 (后脖梗子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