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隼
中文名:猎隼(拼音:lièsǔn);英文名:Sakerfalcon;学名:Falcocherrug。猎隼,季候鸟,大型猛禽,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见。可驯养用于狩猎。猎隼非常容易感染禽流感,已被发现感染了高致病性H5N1(沙特阿拉伯)和H7N7病毒株(意大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中文名:猎隼
英文名:Sakerfalcon
体长:45-55厘米
体重:730-1300克
1、动物属性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鸟纲Aves目:隼形目Falconiformes科:隼科Falconidae属:隼属Falco种:猎隼F.cherrug分布:中欧、北非、印度北部、中亚至蒙古及中国
2、物种介绍
中文名:猎隼(拼音:lièsǔn);英文名:Sakerfalcon;学名:Falcocherrug。猎隼,季候鸟,大型猛禽,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见。可驯养用于狩猎。猎隼非常容易感染禽流感,已被发现感染了高致病性H5N1(沙特阿拉伯)和H7N7病毒株(意大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3、食性
肉食:鼠、鸟等
4、习性
易于驯养,捕食凶猛
5、外形特征
猎隼体大且胸部厚实的浅色隼。颈背偏白,头顶浅褐。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上体多褐色而略具横斑,与翼尖的深褐色成对比。尾具狭窄的白色羽端。下体偏白,狭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细纹。翼比游隼形钝而色浅。幼鸟上体褐色深沉,下体满布黑色纵纹。体态特征: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头顶砖红色,具暗褐色纵纹,后颈色较淡,具较窄的纹颊部白色,背、肩、腰暗褐色,具砖红色点斑和横斑尾黑褐色,具砖红色横斑;翅亦黑褐色,飞羽内翈和覆羽具砖红色横斑和淡色羽端下腹、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白棕色,具较细的暗褐色纵纹。雄性长度:45厘米;雌性长度:55厘米雄性翼展:100-10厘米;雌性翼展:120-130厘米雄性重量:730-990克;雌性体重:970-1300克
6、生态习性
猎隼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在无林或仅有少许树木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活动,常常可以瞥见它那一掠而过。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每当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总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飞机一样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飞行到猎物的上方,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则收缩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猎物猛冲过去,在靠近猎物的瞬间,稍稍张开双翅,用后趾和爪打击或抓住猎物。此外,它还可以像歼击机一样在空中对飞行的山雀、百灵等小鸟进行袭击,追上猎物后,就用翅膀猛击,直至猎物失去飞行能力,从空中下坠,再俯冲下来将其捕获。
7、地理分布
中欧、北非、印度北部、中亚至蒙古及中国。在*,分布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
8、生长繁殖
猎隼的繁殖期为4-6月,大多在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上的缝隙中营巢,或者营巢于树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巢用枯枝等构成,内垫有兽毛、羽毛等物。每窝产卵3—5枚,偶而产6枚,卵的大小为54×40毫米,颜色为赭黄色或红褐色。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后由雄雌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0—50天后才能离巢飞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