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内史第

科普小知识2022-03-29 18:01:06
...

内史第,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坐落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在“内史第”出生的名人,有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新中国老一辈国家*黄炎培,*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妹宋子文、宋美龄等。

1、介绍


内史第

“内史第”原称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改名“内史第”。

“内史第”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位于王前衔(后改为新川路),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东接兰芬堂(今城东住宅区)、西沿南市街、南临王前巷(今新川路)、北邻鸿园(今川沙书场)。

“内史第”西南角沿街房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

2、建筑风格

“内史第”占地共一千五百平方米,原是三进两庭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内史第”的宅院建筑风格,不仅富有清代建筑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而且其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尤为突出。

“内史第”的石雕最为突出的是其门框图案与门槛两边的石雕装饰。黑漆钢环的大门上面是由条石砌成的门框,门框上面用历代戏文中的人物和各类花鸟图案精雕细刻而成。

“内史第”门口有精致的雕花仪门,飞檐翘角,正面有象征晚清建筑风格的“凤戏牡丹”、“状元游街”等砖雕图案,中间镶有“华堂映日”四字,仪门背后有“凤戏牡丹”图、下有“德厚春秋”四字。这是典型的晚清建筑设计风格;门楼两旁为“状元游京城”、“状元献宝”砖雕图案。木雕在“内史第”建筑构建中较多,尤其在“立本堂”的长窗、柱梁上广泛运用,正梁和壁梁上面镶着紫铜制作的各种精致图案,上面涂上鎏金,梁的两旁的枕檐,都是高档木质雕刻成的图案。

由于建造者沈树镛是一位金石学家和大收藏家,“内史第”中曾经藏有计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俞平伯之父俞樾老先生曾感叹内史第“文物古迹,富甲东南”;而黄炎培也曾说过“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

3、居住在此的名人

“内史第”南厢房为宋庆龄以及宋美龄、宋子文等宋氏家族成员的诞生地,东厢房为黄炎培次子、*战士黄竞武烈士,堂侄、著名音乐家黄自及其弟会计学家黄祖方的诞生地。内宅楼东首则是现在的黄炎培故居。全国政协常委黄大能、著名学者胡适等近现代名人也曾在此居住。

4、修复开放

1988年,“内史第”除了当时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黄炎培故居外,内史第被拆三分之二,仅剩下最后一进黄炎培故居,面积为733平方米。2004年浦东新区正式立项修复,2009年,浦东新区启动“内史第”复原工程,直到2010年4月才正式动工。

2012年年10月,投资1亿多元的复建工程完成,重建了前两进宅院和沿街房,恢复了沈树镛时代的框架。“内史第”主体加配套设施面积增至3000多平方米,其中不但复建了宋氏家族做礼拜的“福音堂”、胡适家族的胡万和茶庄,还集中展示了黄炎培出生的房间、中国交响乐之父黄自曾用过的钢琴等珍贵史料。

2013年4月16日,“内史第”正式开放,此后免费对公众开放,出于保护老建筑的需要,个人参观者现场领票入场,每天限50人;团体参观者必须预约前往,每天限10批,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6:00。

5、沈树镛其人

清藏书家、金石学家。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同治二年(1863年)获得宋拓《熹平石经》,有尚书盘庚篇五行,论语为政篇八行,尧曰篇四行共127字。名流翁方纲、毕秋帆、王念孙等均有跋语。沈树镛得后不久,又获孙承泽研山斋藏《熹平石刻》残字。遂将其书斋命名曰“汉石经室”(即今黄炎培故居)。

同治十二年病逝,身前所藏文物,陆续散失。《熹平石经》残字,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汉阳万氏购得。三十一年3箱碑版又为《老残游记》作者、甲骨文专家刘鹗所得。在刘氏日记中,记述沈树镛所藏碑刻拓本,有汉碑50余种,六朝造纸70余种,唐碑100余种,宋碑300余种,是东南著名的碑本收藏家。

其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极丰,尤富于书画金石碑帖,建造有“内史第”别墅,中曾经藏有计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学者俞樾曾称:“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同治二年(1863),他获得宋拓本西汉《熹平石经》,曾被“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收藏过,上有翁方纲、毕沅、武亿、孙星衍、王念孙等名家题跋。又因收藏到孙承泽“研山斋”藏本《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他欣喜之极,故将其寓所命名为“汉石经室”,另有“宝董室”、“灵寿华馆”、“郑斋”等。藏书印“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郑斋金石”、“沈均初藏书印”、“韵初审定”等十数枚。藏书散出后,多为吴大澄所得。与吴大澄、俞樾等过从甚密。藏碑刻拓本,有汉碑50余种、唐碑100余种、宋碑300余种,是东南著名的碑本收藏家,甲骨文学家刘鹗收有其3箱碑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