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沽街道
西沽街道位于红桥区中部,横贯东西,东以北运河为界,与河北区隔河相望;西至西横堤与西青区相邻;南以津浦铁路为界与三条石街道、邵公庄街道相连;北面一部分以子牙河为界与西于庄街隔河相望,一部分以光荣道、新红路为界与丁字沽街、西于庄街相依。1998年区划调整,西于庄街桥北居委会划为西沽街,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四分之一;社区居委会21个,居民26514户,66811人,有回、汉、满等7个民族。西沽历史悠久,是津门七十二沽之一,因地处沽水(今北运河)之西故名,曾有西沽村、西沽镇、黄叶村之称。
中文名:西沽街道
行政代码:120106005
身份证前6位:120106
长途区号:022
政编码:300131
隶属政区:红桥区
行政级别:街道
车牌号码:津
辖区面积:4.77km2
人口数量:约6.68万人
人口密度:14004人/km2
1、地方简介
西沽街道
西沽街道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中部,横贯东西,东以北运河为界,与河北区隔河相望;西至西横堤与西青区相邻;南以津浦铁路为界与三条石街道、邵公庄街道相连;北面一部分以子牙河为界与西于庄街隔河相望,一部分以光荣道、新红路为界与丁字沽街、西于庄街相依。
西沽街道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中部,横贯东西,东以北运河为界,与河北区隔河相望;西至西横堤与西青区相邻;南以津浦铁路为界与三条石街道、邵公庄街道相连;北面一部分以子牙河为界与西于庄街隔河相望,一部分以光荣道、新红路为界与丁字沽街、西于庄街相依。1998年区划调整,西于庄街桥北居委会划为西沽街,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四分之一;社区居委会21个,居民26514户,66811人,有回、汉、满等7个民族。街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维护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促进街道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着力抓好美化绿化净化,改善街道环境,改变街道面貌。带动全街道持续快速发展。在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把城乡居民的就业、增收、社保、宜居作为系统的民生工程来抓,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幸福和谐的新型街道。
2、历史人文
西沽历史悠久,是津门七十二沽之一,因地处沽水(今北运河)之西故名,曾有西沽村、西沽镇、黄叶村之称。南北大运河开通后,西沽一带成为南北漕运的水路要道,设0头,居民世代多为依靠水运,码头货栈或捕鱼种菜,务农为生。清代,西沽已形成桃柳自然景观,文人墨客咏吟句频出不辍“西沽桃柳”由此得名。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南巡-,曾途经于此,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巡幸西沽,查灾情、勘堤防,御笔《西沽二首》。
清末,天津老三营武器库由海光寺迁至西沽(今西沽公园、河北工学院东院一带),得名西沽武库。这里曾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场。清光绪二十年(1903)在西沽武库西部建立了中华第一新学府----北洋大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习惯称之“西沽大学堂”。1937年日伪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在武库东南将菜园、荷塘改为稻田、畜产综合农场,*成立后改为农林水利局苗圃,1958年辟为西沽公园。
3、街道文化
西沽街道
西沽街道党工委以弘扬廉政文化为先导,积极贯彻落实*和市、区委关于深化文化*改革的要求,在社区推动以“教育覆盖化、组织规范化、服务阳光化、管理科学化、监督社会化”的“五化”标准,将社区廉政文化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加强廉政教育,扩大教育覆盖面。开展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此外,通过橱窗、报刊、网络等信息载体,弘扬新风正气,动员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全面推进廉政文化楼门创建活动,利用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扩大廉政教育的覆盖面。创新社区管理,提升科学化水平,积极深化河怡社区“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发挥社区联席会议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河怡为民服务网络平台,切实将社区管理优势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组织优势。同时,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在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实践。践行为民宗旨,落实阳光化服务,利用电子滚动屏、公示牌、公开栏,通过印发便民手册、入户告知、公开服务承诺等多种形式,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主要职责及履职情况,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全部公开,增强透明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4、行政区划
西沽街道区划
120106005001111仁和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2111涟源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3111湘潭道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4111刘家菜园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5111北竹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6111宝平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7111同义庄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8111吉庆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09111桥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0111新河北大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1111西菜园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2111运河西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3111东庞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4111西沽大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5111桃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6111青春南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7111桥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8111小辛街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19111燕宇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0111海源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1111流霞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2111龙禧园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4111银杏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5111流霞东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6111水竹花园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8111水木天成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29111水木天成第二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30111水木天成第三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31111水木天成第四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032111河怡花园社区居委会
120106005400111龙禧园第二社区
5、地质水文
红桥区以低平的冲积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5.34米,最低2.04米。
红桥区境内河流较多,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贯穿全境,于三岔河口交汇流入海河。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均为一级河道。二级河道有津河。
南运河:史称卫河、御河。南运河上接漳卫河,漳卫河上游有漳、卫西大支流,是南运河的主要水源。自杨庄子横堤(西横堤)至南运河、子牙河汇合处,区境内长7.3公里,河底宽15至20米,河底高程0.5至0.0米(大沽高程,下同),堤顶高程7米,地面高程5米。流量20立方米/秒,左岸建防水墙400米,固堤6447米,右岸建防水墙275米,固堤5734米。沿河建扬水站4座、闸3座、涵洞1座,现为市区排水、蓄水河道。
北运河:史称潞河、白河。是海河之流之一,源于北京军都山八达岭南麓,它因位于天津以北而得名。历史上是通向北京的一条漕运要道,北起通县,流经天津市武清县、北辰区,至红桥区新红桥以北约200米处与子牙河汇流入海河。全长89.8公里,河床宽80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流量100立方米/秒,为引洪、排沥、输水、灌溉等多功能河道。
子牙河:史称西河、下西河。子牙河由滹沱河与滏阳河汇流而成。后与大清河汇合,流经当城西河闸、杨柳青农场、西横堤至金钢桥,全长30公里。在区境内河长6.25公里。河底宽25至30米,河底高程—3.15至7米,左堤长7.7公里,堤顶高程8至7.7米,堤顶宽2至6米。右堤长6.28公里,堤顶高程8.5至7.5米,堤顶宽6至12米,堤距80至150米。设计流量800立方米/秒,是引洪、排沥、蓄水、输水、灌溉等多功能河道。
津河:原名墙子河,位于区境西南部。自王元村接南运河,经教军场、西营门、长虹公园(向前接红旗河)向东至南丰桥东侧接五马路地下活水管道,长4.8公里,河底宽8至12米,河底高程0.5米,边坡1∶2,为市区排流、排污河道。后经市*改造,更名为津河。
6、附近景点
清真大寺
桃柳堤位于天津中环线勤俭桥头、北运河畔,是一处久负盛名的景区。每当桃花开放的季节,这里游人如云,络绎不绝。有的青春结伴,有的扶老携幼,踏青赏花,更有诗人雅集,吟咏抒情,乐在其中。
桃花园占地13000平方米,依北运河堤建成,沿堤植桃,循坡栽柳。元代已是烟树葱茏,明清续成沽上胜景。清朝皇帝南巡路过这里,因羡桃花美景,乃停舟登临观赏,填同赋诗。
清康熙皇帝有《点绛唇》词咏唱桃花堤:“前过浙江,桃花已放。今回銮至津门,复见桃花盛开。调寄《点绛唇》词:‘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两春报。锦缆仙舟星夜眄,辰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阳老。’”
清乾隆皇帝迭次巡丰天津,曾策马勘堤,赋诗《西沽二首》:“西沽三水汇流处,南北运河清贯中。徒恃堤防宁有是,要当善导俾宣通。郡城清晓返巡銮,迤逦西沽策马观,行过烟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
诗人墨客的咳桃妙句,更是迭出不辍。乾隆年问诗人汪沆《津门杂事诗》说:“桃花寺外桃花树,春去犹迎銮辂开。莫讶大公机杼巧,红云要护翠华来。”乾隆年间又一诗人蒋诗《沽河杂咏》说:“桃花口里桃花寺,寺里桃花报两春。桃为迎銮花特甚,枝枝红映漂榆津。”民国年间,天津的诗社也常约会桃花堤上咏吟。1923年4月上旬,天津早年最有影响的新文学团体绿波社赵景深、工南麦,焦菊隐等十多人,曾乘船来这里踏赏桃林美景,用新体诗咏松吟桃。南羲吟桃诗说:“桃花呀,不分等级的桃花呀,将种子撤在全球上吧!”显然是全新的立意。总之,不论是帝王的诗词,还是文人墨客的咏诵,都对津门胜景桃花堤大加赞美,使桃花堤不仅具有自然美的欣赏价值,而且具有了丰富的入文内容。
现在的桃花堤,于1985年和91年经由红桥区人民*主持重建,更胜往昔。不仅堤坡有垂柳遍布,堤顶有山桃、碧桃500余株,桃花开放时云蒸霞蔚,如火如荼;而且复置了乾隆皇帝停舟登临的御码头、尤亭、龙壁、迎宾阁诸景,御码头为石平台和汉白王石栏。六角形的龙亭中石碑上刻着“桃柳堤”三字。龙壁上用彩色瓷砖拼成颜色各异的五条龙,迎宾问中展览着“历史名人在红桥”、“中华名园水西庄”的有关史籍和图片,人们到此一游,不仅能沐浴春光,尽赏烟景,而且能增长历史知识,受到文化熏陶。桃花堤的确是一个有益身心的幽美境界。
天津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大街前8号,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重修。是天津市保存完好的中国宫殿式*建筑群。该寺寺院广阔,建筑宏伟壮丽。由照壁、门厅、礼拜殿、阿訇讲堂四组厅堂组成。寺内悬挂61幅汉文和阿拉伯文楹联、匾额,大都出自书法名家,墨宝荟萃近300年,是中国保存古代匾额最多的*。寺中原藏经书万册,毁于1966年。现存分别仅似火柴盒1/2和1/3大小,印质精美的袖珍本《*》两册,堪为珍宝。寺北二门楼上镶嵌砖雕精品一组,为砖刻名家马少清生前所作。被定为天津市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红桥区烈士陵园
位于红桥区西青道陵园路5号。原称“天津县北辛庄烈士陵园”。建于1949年3月15日,1958年10月1日重建。占地3.33公顷。这里安葬着在天津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营以下指战员500人。园内有纪念碑一座,烈士墓并墓碑一座,装饰碑一座,陈列室三处。纪念碑正面碑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解放战争英雄纪念碑,公元1949年3月15日建”,背面碑文为“永垂不朽”,“公元1958年10月1日重建。”纪念碑碑文为原天津市市长李耕涛题写。
7、地方特产
耳朵眼炸糕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1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在张明山的时代,天津有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民间艺人,但在张明山的泥人作品叫响以后,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艺人都纷纷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张的作品太过精致。许多人在惊叹之余更是对制作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宇介绍说,张家的制作秘方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选料一晒二搅三过滤
“泥人张”的作品好坏,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坏。张明山在反复比较后发现,当时天津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这里的黏土粘性极强,含沙量特别小,非常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于是,张明山就与当地的农民达成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农民将晒干后的黏土送到张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韦驮庙胡同,然后将这些土进行一次过滤。
煎饼馃子
煎饼馃子以绿豆粉为主料,调成糊状。摊成煎饼,形似荷叶,薄软如纸,然后卷上酥脆的棒槌馃子(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从中间折起即可食用,香气扑鼻,味美适口。若在煎饼上再摊上鸡蛋,更觉软嫩鲜香,别有风味,这是地道的天津小吃,现被许多城市所接受。
耳朵眼炸糕
津门食品三绝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选料精,制作细,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故名。耳朵眼炸糕选料需用优质糯米、黄米、红小豆、赤砂糖、香油等。馅经漂、煮、焖、搅、炒糖、炒馅等工序,皮面经水泡、石磨、发酵、兑碱成型,在滚油内炸成金黄色球冠状成品,特点是口感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馅鲜嫩而不干、细甜爽口、香味芬芳。
炸糕是天津传统特色小吃,经营者众多。津门有一户驰名国内外的耳朵眼炸糕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选料精细,讲究工艺,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经营的炸糕品种越加发扬光大,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食品。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一1962年)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本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传统的耳朵眼炸糕采用北运河沿岸杨村、河西务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县产的黄米和江米经水泡涨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盛在布袋中。经淋水发酵后兑好碱当作面皮;再用天津出产的朱砂红小豆,制成豆馅,加优质的红糖在锅内熬汁炒成豆沙馅,凉后作馅心,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这样炸出的炸糕,色泽金黄爆刺儿,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内里柔软糯粘,豆馅细甜爽口,别有风味。在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大赛上被授予特别荣誉奖,1989年被商业部批准为优质食品获金鼎奖,连续多年获天津市餐饮业优质食品金奖。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华名小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