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圣墓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中文名:灵山圣墓
地理位置:泉州灵山景区
长度:2.15米
宽度:1.10米
高度:60厘米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基本信息
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两墓并列,墓冢用花岗岩雕刻,盖分三层,呈阶梯状,通高60厘米;底层长方形,长2.15米、宽1.10米,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顶层呈券形,长1.55米。墓盖底下为覆盖墓坑的石板。
据碑文记载,墓上原有亭,早圮。墓上现卷棚歇山式花岗岩石亭系1962年重建。*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我高仕。
2、详细介绍
墓地周围北、东、西三面依陡壁用块石砌筑高约3米的半圆形挡土墙,依墙建仿传统木结构形式的花岗岩石构墓廊,平面如马蹄形。前檐廊共10柱9间,左右对称,*3间屋盖略高起,形成主体,左右为从体,象征*厅堂3间及左右廊庑各3间。廊柱上下两端偏细,颇似织布的棱子,有石础。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这种“梭柱”最早见于公元四世纪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物中。后檐廊柱贴近挡土墙设立,直柱,无石础。共15柱,比前檐多5柱,即在3间“厅堂”及左右相邻2间“廊庑”的后檐柱每间*增设1柱,以减小横楣跨距,便于用短而直的横楣趋就建筑体形的弧线转折。
墓廊内、外竖历代碑刻7通。正中为*历722年斋月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左侧有《郑和行香碑》。此外,尚有清康熙三年(1664)福建汀邵延等处总兵官陈有功、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美,乾隆十六年(1751)夏必第,乾隆四十八年(1783)孝廉郭拔萃,嘉庆二十二年(1817)署福建全省提督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同治十年(1871)钦命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江长贵等重修圣墓碑。
灵山圣墓
圣墓一侧的开阔地是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墓及明清时期*式石墓,上刻*常用的“云月”图案或《*》片段。
墓前方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是福建省三个风动石之一。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机妙”四个字,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风动”。
千百年来,这座*圣墓一直受到历代泉州人民和*的保护,它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传播史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