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砀山县

科普小知识 2024-04-19 16:55:22
...

砀(dàng)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她东距历史名城徐州70公里,西接古都商丘60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中文名称:砀山县

外文名称:Dangshan/Tangshan

别名:中国梨都,世界果林公园,武术之乡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宿州

下辖地区:砀城镇、李庄镇、经济开发区等镇区

*驻地:砀山县政务新区

电话区号:(+86)0557

邮政区码:235300

地理位置:34°16′39′N116°29′38′E

面积:1193平方公里

人口:1004623(2013年户籍人口)

方言:中原官话徐淮片,砀山方言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梨树王风景区、碧青庄园、突山文化风景区、天鹅洲、文家河景观带

机场:徐州观音机场

火车站砀:山站,砀山高铁南站(在建)

车牌代码:皖L

地方特产:砀山梨,王屯西瓜,罐头,梨膏等

现任领导:县委书记:朱学亮县长王广敏

县歌:《梨花海》

历史名人:朱温、刘墉

身份证区号:342221

1、历史沿革


砀山在公元前286年前时属宋国。

公元前286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齐国灭宋国,砀改属齐国。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永城市芒山镇)。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城),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城,今永城市芒山镇),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砀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治芒山镇)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砀山砀城)。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芒山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34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改称砀山县人民*。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

2、地理环境


东连本省萧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邻。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总人口96万人,但是实际人口接近100万。(2007年末)。

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十字交汇贯穿全境,构成了砀山新的交通格局。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地貌

砀山地势平坦,系黄河冲积而成,境内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黄河故道以北海拔平均47.8米,以南海拔平均44米,县西北最高处达海拔54.8米,县东南最低处为40.4米,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及改道,中小地势起伏,岗、坡、洼相间。这种微域地形的地貌变化,使水、盐重新分配,形成本县的五种地貌类型:

废黄河高滩地为黄河及其泻道在不断增高的人工堤约束下形成的高出地面的河床沉积,它包括黄河故道和滩地,宽10—20公里,故黄河砂质废河槽,宽1—1.5公里,废河槽两旁是天然堤带(高0.5—1.0米,宽20—50米),两天然堤带外侧为1—8公里的波状起伏高滩地,高滩地的外侧为背河洼地,高滩地与背河洼地的地面高程相差6—8米。

废黄河高滩地河沟稀少,由于地形部位相对较高,地面高低不平,微地域岗洼起伏,地面坡度较大,降水除部分下渗土壤外,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顺波流向低处。地下水因坡降较大,流动通畅。

地下水埋深一般3.5—5.5米,年变幅较小,一般在1米以内。潜水矿化度一般较低,在1克/升以内,故河床内地下水位较浅,在1—2米,矿化度稍高,一般在1克/升以上。

废黄河高滩地的土质以壤质土为主,自主流线向两侧逐渐变细,河床及河坡地多为砂质和砂壤质的泡沙土和沙土,高滩地中间地势较低洼处沉积为粘质淤土,在下透形式占优势的土壤水运动状况的影响下,盐分多被淋洗,除一部分原来干涸河床外,一般很少发生盐渍化,因此,废黄河高滩地涝碱威胁较小,干旱问题较为突出。

决口扇形地系黄泛决口水流堆积而成,黄河泛滥时,洪水冲决堤口,向堤外平原漫流,因流速减小发生沉积,随着漫流范围的扩大,形成由决堤口向外展开的扇状地形。本县决口扇形地主要有3个,一是故黄河北岸的苗城河上游地区;二是砀山城西沙河、利民河上游地区;三是砀山城东的李庄东北地区,决口扇形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不平,由于沉积的多是粉沙及细砂,土壤结持力弱,经风力的再搬运,堆积成沙岗、沙丘及波状物。

决口扇形地沟河稀疏,基本上依靠决口形成的浅平河沟排泄积水,由于浅平河沟基面起伏不平,阻水和局部积水现象较为严重,故在一些泡沙土地区汛期最易受渍。

沉积物砂性强,结持松散,多为泡沙土,易旱,并常有风沙危害。浅平河沟的沙洼地,因排水条件较差,有轻度盐渍化土壤分布。

缓平坡地由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地势平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10000左右。地下水位为2.5—3米。地下水矿化度1克/升左右,一般年份地下水埋深变化在潜水停止蒸发深度上下,不超过强烈上升深度(1.8米左右),在多雨年份,有较长时间地下水埋深活动在强烈蒸发上升深度以上,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及紧沙漫淤的沉积规律,土壤质地砂、壤、粘均有。在黄河故道两旁的相当范围内及泛滥主溜的两旁,为砂质和沙壤质的土壤,随距故黄河及主溜渐远,则逐渐更替为轻壤和中壤质的土壤。又由于黄泛水流的无序,沉积的杂乱,故地面大平小不平,在局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及蒸发作用的影响下,土壤还伴随有盐化和碱化过程,但盐渍化程度较轻,呈花班状,镶嵌在黄潮土中间。

浅平洼地浅平洼地,分布在城东南小神湖洼地一带,上层多为静水沉积较厚的重壤土或粘土,海拔高程在40—42.5米之间,低于缓平坡地,地势低平,地面由四周向中心缓缓倾斜。坡降在1/5000至1/10000。一般年份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干旱季节达2.5米,汛期在1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低于1克/升。

由于土壤表层为淤积较厚的粘质土层,地面坡度小,因而地表水和地下水迳流均较滞缓。土壤毛管作用微弱,除少数洼地边缘的上位夹沙淤在蒸发量较大的情况下有碱化现象外,绝大部分均无盐渍化,该类型地貌质地粘重,耕性差,易旱易涝。

背河洼地亦称交接洼地。主要分布在故黄河两大堤外侧低洼处,与大堤平行呈带状分布。背河洼地的一侧与废黄河高滩地相接,高差极为明显,洼地的另一侧向缓平坡地逐渐过渡,地势缓缓高起,边缘很不明显。

背河洼地由于受两侧地下水补给,特别是受高滩地的静水压力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排水困难,地面及地下水迳流滞缓,地下水埋深在1.5—2.5米,汛期短时期在1米以内,矿化度1—2克/升。

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质及轻壤质,粗粉砂含量高,除部分决口扇形地是砂质的泡沙土外,绝大部分为盐渍化土壤,占该地貌类型的90%左右,重盐碱荒地约占10%,背河洼地是花碱土分布最集中、盐渍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水文

地表水


砀山河流均系雨源型间歇性河道,标准较低,配套较差,汛期雨后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涝渍相伴发生。干旱枯水季节,多数沟河又经常干枯断流,灌溉面积小,实际效益不大。

砀山河流属新汴河,南四湖两大流域,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以北为南四湖流域,汇水面积44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9%;黄河故道以南为新汴河流域,汇水面积752.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1%。

地表水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砀山县降水总量丰水年为13.41亿立方米,平水年为9.3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6.2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9.51亿立方米。

县境内地表水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0.2毫米,年径流量1.31亿立方米。最大年(1963年)径流深373.3毫米,年径流量4.4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深16.2毫米,年径流量0.19亿立方米,正常年全县地面蓄水量为4829.50万方。

地下水

砀山县地下水资源,划分为浅、中、深3个地层,即4~50米,50~150米,150~200米,富水性按勘探钻孔成井的砂层累计度(细砂、粉砂、亚砂土)划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3个类区。

浅层(4~50米)富水区的分布面积为273.4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17.09~32.15米,岩性为细砂、粉砂、亚砂土。中等富水区分布面积799.31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15.00~29.55米,岩性为细砂、粉砂、亚砂土。弱富水区分布面积120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3.35~21.54米,岩性为粉砂、亚砂土。

中层(50~150米)富水区分布在唐寨、葛集、朱楼一带。面积101.96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15.89~21.91米,岩性以黄色、灰白色细砂为主。中等富水区,分布在大徐庄、蒋营、砀城、张庄、王湾一带,面积291.35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4.56~15.89米,岩性以黄色细砂、粉砂为主。弱富水区分布在孙老家、郭张庄、董庄、徐庙、毛庄、黄楼、陈寨、曹口一带,面积799.4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1.25~6.89米,岩性以黄色细砂、粉砂为主。

深层(150~200米)富水区分布在孙老家、唐寨、砀城、文庄、陈庄、张庄一带,面积520.43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20~40米,岩性以细砂,粉细砂、粉砂为主。中等富水区分布在董庄、徐庙、曹口、朱楼、程庄、王屯一带,面积390.00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10~20米,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弱富水区分布在官庄、谢集、赵堤口、毛庄、宋庄、王湾一带,面积343.28平方公里,含水层累计厚度小于10米,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

全县浅层,中层,深层地下水总静储量为77.76亿立方米。目前,完全能满足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自1978年以来,地下水农灌开采量,多年平均为1461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合1.22万立方米,工业及人畜饮水每年开采1979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合1.51万立方米,合计每年每平方公里开采2.73万立方米,占年平均补给量每平方公里20.11万立方米的13.6%。1981年后,农灌开采量下降,平均每年开采量占允许开采量的3.5%,加上工业及人畜饮水,总开采量只占允许开采量的9.9%。

3、物产资源

野生动物


哺乳纲野兔、老鼠、黄鼠狼、獾、蝙蝠等。

鸟纲麻雀、云雀、雀鹰、喜鹊、兰鹊、乌鸦、鸽、布谷鸟、大雁、白燕、啄木鸟、猫头鹰、黄鹂、斑鸠、鹌鹑、麻鸪尤、野鸡、野鸭等。

鱼纲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鲇鱼、鲲鱼、葛牙、刀鳅、黄鳝、鳙鱼、棒花鱼、黄桑鱼等。

爬行纲龟、鳖、蛇、壁虎、蜥蜴等。

甲壳纲青虾、黄虾、紫虾等。

腹足纲蜗牛、螺等。

瓣腮纲河蚌、河砚等。

两栖纲青蛙、蟾蜍等。 

毛足纲蚯蚓等。

多足纲蜈蚣、蚰蜓等。

蛭纲水蛭等。

蛛形纲蝎子、蜘蛛、蚁蛛、红蜘蛛等。

昆虫纲晴蜓、蟑螂、螳螂、蚕、土蜂、蜜蜂、马蜂、蝉、蝼蛄、蟋蟀、牛虻、蝇、土鳖虫、金龟子、萤火虫、蚜虫、蛴螬、地老虎、蝗虫、瓢虫、蝈蝈等。

野生植物

木本植物主要有桑、刺槐、榆、椿、梧桐、柳、楸、毛白杨、皂角、野柿、文观果、海棠、山定子、毛桃、杜梨、土杏、君迁子、毛樱桃、圣柳、郁李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扁蓄草、梭梭草、稗子、大蓟、小蓟、鸡眼草、黑天天、谷谷子、牛舌、吉祥草、芥菜、马兰、苦菜、马炮、米米蒿、附附草、麻麻流、葛草、猪牙草、拉拉秧、银银菜、盐瞿子、猫耳眼、蝎子草、臭麻子、泽漆麻、醋酸子、蚂蜂菜、鸡蛋头、黄花蒿、碱蓬、碱灰菜、扫帚苗、罗布麻、牛毛毡、三棱草、蒲草、芦苇等。

野生中药材主要有生地、薄荷、蒲公英、白矛、马齿苋、芍药、香附、野地黄、兔丝子、苍耳草、野山楂、枸杞、栝楼、牛旁、益母草、金银花、牵牛花、夏枯草、旱莲、艾、西天草、车前子、串筋花、秫秸花等。

矿物资源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5地质队于1958年至1962年,在普查填图工作中,发现砀境南部地下蕴藏煤。1978年,325地质队同安徽省煤田第三队勘探队对煤田地质情况作进一步勘探,以李庄至朱楼的公路为界,325队勘探东矿段、第三队勘探西矿段,勘探表明,煤田西自杨集车站、东至县界、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公里左右,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地处永城背斜北翼,含煤地层为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呈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倾角5度至15度,煤层倾角与地层倾角一致。可采煤层为G1、G2、D2、C1、C2共5层,总厚度1.60米至13.87米。G1为主煤层,平均厚度1.25米,埋深290至1040米。其品种有焦煤、瘦煤、贫煤、自然焦等,总储量为7亿吨。

石油、天然气

1979年,国家地质部石油勘探队、江苏省石油勘探队及中原油田石油公司先后来砀山县勘查石油、天然气资源,施工钻孔4个,钻探进尺1.7万多米,勘得县境北部玄庙一带地下有储油、储气构造,面积约12平方公里。

4、自然气候


砀山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控制,多北风,气候晴燥,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渐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渐增、多东风,气温回暖快、降水逐渐增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副热带高压减退,北方冷高压增强,多北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本县人习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时令分别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四季长短均等,夏历一至三月为春季、四至六月为夏季、七至九月为秋季、十至十二月为冬季。若以气温要素划分四季,平均气温22℃的时期为夏季,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0℃之间的时期为春秋季,本县四季长短不尽相同,春季一般自3月26日至5月25日,约61天;夏季一般自5月26日至9月10日,约108天;秋季一般自9月12日至11月10日,约61天;冬季一般自11月11日至次年3月25日,约135天。

据1955—1980年观测资料统计,本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480.6小时,1959年最多为2739.1小时,1964年最少为2187.0小时,年际差552.1小时,全年以5、6两月日照时数多,分别为246.3小时和260.8小时,2月最少为167.1小时,从季节来看,夏季最多,为244.1小时,冬季最少,为169.7小时。

气温据1955~1980年统计,年平均气温14℃,最高为19.7℃(1961年),最低为9.4℃(1956年),1~7月份为升温过程,7~12月份为降温过程。一年之中,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19.9℃,出现在1955年1月5日。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2℃,极端最高气温41.6℃,出现在1966年7月19日。常年高温(日最高气温35℃)天数为15天。全年逐旬平均气温以7月下旬最高,为28.2℃;1月中旬气温最低,为-1.2℃,旬平均气温高于27.0℃的有3旬,低于0℃的也有3旬。

气温季节变化较明显,冬季平均气温0.9℃,其中12月1.7℃,1月-0.9℃,2月1.8℃。暖冬平均气温2.5℃,冷冬只有-2.1℃;春季平均气温14.0℃,其中3月7.4℃,4月14.4℃,5月20.2℃,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平均11.6℃;夏季平均气温26.4℃,其中6月25.5℃,7月27.2℃,8月26.4℃,初夏梅雨季节气温略偏低,平均为26.7℃,一般变化在26.2℃至27.1℃之间,盛夏季节平均27.7℃,一般在27.1℃至28.2℃之间。日最高气温35.0℃的日数,平均7天,占夏季高温日数的49%;秋季平均气温14.7℃,其中9月21.2℃,10月15.1℃,11月7.9℃,秋季日较差仅次于春季,平均10.5℃,11月中旬前最低气温0℃的日数少见,11月中旬增多。

地温据1958年至1980年统计,本县地表年平均温度16.1℃,比年平均气温高2.1℃,1966年地表年平均温度最高,达17.4℃,1969年地表年平均温度最低,为14.8℃,年际差2.6℃。地表极端最高温度69.5℃(1958年6月27日),极端最低温度-23.1℃(1957年元月15日)。不同月份的地表平均温度相差较大,元月份最低为0.3℃,7月份最高为30.3℃。

4月10日前后,5厘米深处地温为14℃,4月份5厘米深处平均地温15.6℃,比月平均气温高1.2℃,适宜春播。10月7日前后,5厘米深处地温降至18℃,10月份5厘米深处平均地温16.3℃,比月平均气温亦高1.2℃,适宜秋种。地下愈深处,年平均温度相差愈小,4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15.9℃,160厘米处年平均地温16.1℃,仅差0.2℃。

土壤冻结持续时间较长,最早冻结日期为11月10(1968年)最晚解冻日期为3月24日(1980年),11月最大冻结深度为5厘米,12月最大冻结深度为19厘米,元月份为28厘米,2月份为20厘米,3月份为8厘米。

5、行政区划

清朝末年,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里。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大于4万者称市。民国18年废市、乡,改设为7个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23年,将一、七区合并为一区,五、六区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度,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

民国37年(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唐寨、范寨、卞楼、邵楼、新兴、雨亭、周集、吴集、城厢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

1950年7月,撤消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称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新兴、雨亭两区划为河南省永城县管辖。固口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全县调整为唐寨、范寨、城关、阚寨、陈寨、周集、吴集、城西8个区,84个乡(镇),1592个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消,将原来属砀山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

1953年9月2日,改名范集区为一区,阚寨区为二区,陈寨区为三区,周集区为四区,唐寨区为五区,高寨区为六区,周寨区为七区,吴集区为八区,城西区为九区,所辖乡未动。

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王范庄、陈庄、刘庄、吴楼、罗寨、汪庄、陈集、玄庙),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卢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与当地*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唐寨、良梨、丰棉、程庄、赵楼、卞楼、范集、邵楼、回龙、郑屯、朱庄、城南、砀北、刘集、红山、吴集、官庄、谢集、曹庄、产棉、窦集、孟楼、高寨、玄庙、胡庄、马良26个乡和城关镇。

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乡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陈寨、周寨、城西、唐寨、陇海、李庄、砀城)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划分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划分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分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分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分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不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公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公社后改称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胡屯、胡老庄、卢屯、李庄、锵屯、汪庄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

1965年5月,李庄公社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

1980年2月,设区划社,全县设高寨、周寨、大寨、官庄、赵屯、关帝庙、梁寨、唐寨、李庄、朱寨11个区,1个城关镇,改划为63个公社,349个生产大队,4558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设立乡*,乡下设行政村。乡的名称只是将原公社名称中的“公社”改成“乡”,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不变,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

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赵楼、黄楼、陇海、良梨、赵屯、权集、刘暗楼7个乡,李庄、关帝庙、玄庙、周寨、葛集、唐寨、朱楼、官庄坝、西南门、城关11个镇。

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行政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行政村划归文庄镇,镇*驻文庄。

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程庄镇。良梨乡改设良梨镇,镇*驻于楼。

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土山、七神庙、毛园、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和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

2001年,全县设:赵屯、陇海、黄楼、权集、刘暗楼5个乡,城关、李庄、文庄、程庄、唐寨、葛集、周寨、玄庙、西南门、官庄坝、曹庄、关帝庙、朱楼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

2004年12月,城关镇更名砀城镇,陇海乡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全县共置18全乡镇、394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全县进行部分村委会合并调整,年末村民委员会由原来的394个调整为358个。

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门镇、文庄镇、黄楼乡、权集乡、刘暗楼乡,并分别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唐寨镇、关帝庙镇、玄庙镇、周寨镇;改设赵屯乡为赵屯镇。全县原来18个乡镇混合型区划体系调整为13个镇级区划体系,由原来358个村民委员会调整合并为155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委会。将原西南门镇整建制并入砀城镇,镇*为原砀城镇驻地(西河北路1号)。将原文庄镇整建制并入唐寨镇,镇*为原唐寨镇驻地(局子街)。将原刘暗楼乡整建制并入周寨镇,镇*为原周寨镇驻地(周寨村)。将原黄楼乡整建制并入关帝庙镇,镇*为原关帝庙镇驻地(关帝庙)。将原权集乡整建制并入玄庙镇,镇*为原玄庙镇驻地(砀山县果园场场部所在地)。同时还将赵屯乡撤销,设立赵屯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镇*为原赵屯乡驻地(陈庄村)。保留葛集镇、李庄镇、良梨镇、程庄镇、朱楼镇、曹庄镇、官庄坝镇7个镇,行政区划范围、镇*驻地不变。

全县辖13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高铁新区和薛楼板材加工园:砀城镇、李庄镇、唐寨镇、葛集镇、周寨镇、玄庙镇、官庄坝镇、曹庄镇、关帝庙镇、朱楼镇、程庄镇、良梨镇、赵屯镇,砀山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和薛楼板材加工园。

6、旅游攻略

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


砀山梨花节自1989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五届。随着

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旅游资源的提升,砀山梨花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内知名并且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享誉海内外。201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砀山县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被评为“全国十大人文节庆活动”、“中国最佳绿色人文旅游节”。

风车呀,转呀转呀转,这首耳熟能详的旋律你还记得吗?这个陪伴众多观众度过童年的曲子就是*电视台著名的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曲。董浩则是这档知名栏目的支持人,也被小朋友们亲切的称为董浩叔叔。这次,董浩大驾光临砀山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梨花节。

董浩先生受安徽锦天投资集团的诚挚邀请,出席锦天情·梨花海2014年砀山梨花节的开幕式,在4月4日的开幕式现场董浩先生将卸下主持的角色,担当表演嘉宾。此次,董浩先生将为我们一展歌喉,演唱一首苏联风情的《三套车》,这首歌曲被众多歌唱家翻唱过,董浩的歌声亦是不输名家。

梨树王风景区

“梨树王”、“乌龙披雪”两景点都是砀山县梨花观赏景点,景点位于良梨镇良梨村郭庄村东梨园中,也是当年乾隆皇帝品尝酥梨的地方,此处有砀山县著名书法家张克民书写的碑名——乌龙披雪。

鳌头观海风景区

“鳌头观海”为砀山县梨花观赏景点之一,位于砀山县良梨镇杨集村张何庄北坝头,黄河故道南岸,镇主干公路郭(庄)-张(何庄)路直通此处。该景点1996年设立,2008年重建。

地为故黄冲积滩,地肥土沃,宜果木生长,为砀山酥梨之正源。酥梨栽培历史悠久,史载唐宋时始栽,明清大推广。清乾隆帝下江南途中行宫曾设于境内訾庄寺院,御品郭楼(现郭庄村)之酥梨赞不绝口,即口谕捎带皇考进贡,因之世有“贡梨”之称,砀山梨声名大振。

园艺场梨展馆


砀山有悠久的酥梨栽培历史,是全国酥梨的发源地。砀山县采取多种手段,以调动全县梨农加强科技管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在每年的秋季,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梨王大奖赛。梨王大奖赛也是调动梨农加强科技管理、提高酥梨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

所谓梨王大赛,就是每年金秋时节组织梨农将自己精心培育的果大、质优的梨中王子拿来参展评比,对获奖进行表彰,以激发梨农生产的积极性,也为筹建“酥梨馆”提供实物资料,砀山梨王大赛自93年举办,至今已是10年之多,年年的梨王大赛,都是盛况空前。现存着的梨王就是九六年梨王赛上由园艺场选送的,它重量2400克(4斤8两),形状像足球一样,完全具备了梨王的形美、色纯汁多,含糖量在14%以上的条件。另外,还有良梨镇梨农崔龙明选送的一段80厘米的枝条上,挂满了单果重500克以上的酥梨31个,获得了当年的优质丰产奖。此展馆还有其它优良品种50余种。

碧清庄园

碧清庄园坐落在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风景区中心地带,主体建设面积35000平方米,生态风景区565000平方米。碧清庄园依托砀山县70余万亩世界果林公园和独特的黄河故道自然景观,以黄河故道风土人情、生活原貌、饮食特点、原生态景观为载体,成为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为一体,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庄园内建造有沼气池、动物观赏园、百果园、自采蔬菜物种观赏园、花卉园、梨文化及砀山民俗展厅、历史文化长廊、黄河别墅等。庄园还利用黄河故道天然优质水面,建设有生态洗浴、滑沙等项目。

百年老梨树园

砀山有逾百年老树六万余株。位于唐寨镇光明村和杨庄村的古梨树群,是其代表作品。有的近二百年寿诞。铁干嶙峋,虬曲如龙,树形各异,观赏性极强。座落于光明村的老梨树群,相传为1660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亲植的大梨树仅存有8棵。除“玉佛手”外,还有“酥梨王”,此地占地0.48亩,每年结果仍在3000斤以上,该树位于杨庄村东北角。乾隆路过此时,亲封此树为“大将军”,此树占地半亩左右,结果每年在3500斤以上。刚刚封过“大将军”树,离此不远,乾隆又见一棵大梨树非常高兴,便幽默地说,只有委屈你作为“二将军”了。后来此地就有“大将军不大,二将军不小”的传说。“二将军”树占地半亩左右,年产亦在3000斤以上。

突山风景区

突山风景区由青岛明园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00多亩。景区内楼台亭榭曲径回廊,各种树艺造型修剪的惟妙惟肖,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田园画卷。同时,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古式花轿、花车、骑马、骑骆驼游园、花船荡水等项目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古黄驿站风景区

古黄驿站风景区坐落在砀山县黄河故道风景区中心地。景区内有气势磅礴的大雄宝殿,建筑精巧的平安钟亭,亭上有美丽雕花、秀美彩绘。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以宣传砀山酥梨悠久历史文化为主的梨文化馆及水上公园。该中心属省级自然湿地保护区的一部分,动植物丰富,其中具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达数百种之多。

7、人文荟萃


砀山历史悠久,位置显著,砀山之名来源于芒砀山,历史多与芒砀山相关。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秦设36郡,砀郡为其一,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取代李唐,建立后梁的梁太祖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历史上檄定百夷的傅友德,理万财而不贪的丞相申屠嘉,文武兼资的丁宽,汉时“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德、戴圣,与司马迁共定汉律历的壶遂,易经专家焦赣,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至于文人墨客、显达名宦慕名游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数不胜数。

这里有唐朝大诗人李白泛舟觞咏的宴嬉台,有轮奂巍煌的*,有“三省庄”、“三省井”。更有每年的梨花观赏活动中新开辟的梨花观赏新景点——“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贡梨园”、“故黄映雪”、“古渡晓月”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宾朋,年年来梨都觅古揽胜,旅游观光。每年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节,砀山大地万物复苏,故黄涨绿,数十万亩梨花吐蕊绽蕾,竞相盛开。届时,放眼环顾,全县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沃野千顷,一片花海,景象蔚为壮观。白的梨花欺雪,绿的麦苗凝翠,红的桃花胜霞,黄的油菜若金,绚丽的大自然景色独步天下。登高鸟瞰,满目云海花潮,一派雪的世界。这里有全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名的鳌头观海,有全国致公党副主席杨纪珂先生题名的“梨树王”,有夹岸繁花竞逐的故黄碧水,有万亩桃林如火如霞的武陵仙境,真是片片红霞沉雪海,泱泱彩云映古黄,诗情画意,其乐无涯。到八月中秋,遍地金珠坠地,砀山又是果的世界。50万亩酥梨硕果累累,20万亩苹果压弯枝头,田间地头又成了果山果海。到处人欢车鸣,芳香铺地。置身其间,徜徉园圃,品尝酥梨似蜜之甘甜,令人乐不思归,流连忘返。

砀山地域与刘邦汉政权的关系紧密,宋人梅尧臣《望芒砀山》诗有言:“出舟跳古岸,林外见修冈。回头问榜子,前嵫是芒砀。其颠有高庙,松柏郁苍苍。迤逦堆阜属,萧条茆叶黄。千古收王气,一川I平夕阳。人家才四五,鸡犬自相望。尚尔想新丰,谁复思沛乡。临流一举酒,可以喻悲伤。”

8、民风民俗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泛滥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公里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爱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从周代开始,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靡三国时代,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比赛还早二千年。

黄河故道地区的羊种小尾寒羊,生性好斗,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斗羊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无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唐书·艺文志》一书中,唐代丝织工艺家、画家窦师纶就在内库画本《斗羊》中画出黄河故道斗羊时那章彩奇丽的壮观场景。

砀山为*生态示范区,著名的中国梨都。由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几千年的历史孕育出多彩的梨乡民俗文化:异彩纷呈的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精美绝伦的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曲调悠扬的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赏心悦目的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热闹非凡的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矫健刚劲的拳术、器械等武术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砀山韵味、梨都风情,成为开展生态旅游良好的资源补充。

砀山饮食(特色小吃)

位于苏鲁豫皖接壤中心的砀山县,不仅优质酥梨誉满中国大地,其地方小吃颇也独具风味。单就品种而言,酸、甜、咸、辣、辛五味具全。甜食有粥,枣糕,糖糕,枣包,豆包,火烧,绿豆糊嘟,豆汁,汤园等;咸的有煎包,烧饼,油条,麻花,馓子,肉盒,潵汤,油茶,豆沫等;辛辣的有辣椒糊,羊肉串,辣汤,麻辣串等;酸的有粉子糊嘟,山楂糕等。另有回民族的卤羊头羊杂、桶子鸡、糟鱼花椒鱼等,与各种小吃相得益彰。

上一篇: 长丰县

下一篇: 韦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