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中国专家和学者学者一致认为,布洛陀产生与新石器时代和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的时期,因为有关布洛陀的传说很多和新石器有关,如布洛陀创造精致的石锄、石犁、石斧、石铲、石刀等。新石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穴居转为屋居,从靠打猎摘野果维持生活向稻作文化发展。在有关布洛陀的传说中,残留着不少这种影子,如布洛陀造屋、造桥、造稻种等。另外,布洛陀是男子,他在壮族先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足以说明布洛陀所处的时代是父系氏族时代。
1、名称来源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这部创世史诗,也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里就已经产生。
2、发展历史
敢壮山布洛陀古居遗址被发现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大学、亚洲民族学会、广西壮学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先后到敢壮山考察、考证,一致认定: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是壮族文化圣山,布洛陀是壮族与珠江流域原著民族的人文始祖。敢壮山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布洛陀文化不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布洛陀文化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保持友好经贸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洛陀信仰已经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沃土和广大壮族民众的心灵中,并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随着其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世代传承下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与积淀,逐步形成以布洛陀庙(或称“祖公祠”)和布洛陀经诗为载体,以布洛陀神话及其信仰为核心,以布洛陀祭祀仪式、信仰习俗为表现形式的布洛陀文化体系,成为壮族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乃至珠江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化冲击日益加剧、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恢复民族历史记忆,重构布洛陀信仰,弘扬布洛陀文化精神,传承和保护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增强壮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人类“祖籍”的认定必须有考古证据的支持,目前壮族先民的旧石器遗址广西各地已发现了100多处,其中百色盆地发现的最多,仅在百色、田阳、田东、平果4县(市)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就有80多处。2000年,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以封面加评论的隆重方式公布了一项轰动世界的研究成果:右江河谷百色盆地的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代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这一成果对于统治学术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人类起源非洲说”造成极大的冲击,它以准确的科学证据证明亚洲同样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这一研究成果也为壮族远祖的根在右江盆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敢壮山位于广西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山高海拔326米,山上有传说是布洛陀、姆六甲居住的遗址,布洛陀文化遗址,娘岩、布洛陀守护神居住的岩洞将军岩、祭祀布洛陀的场所祖公庙、布洛陀为一对恋人点化而成的鸳鸯泉、姆六甲的圣乳池、布洛陀关锁蝗虫的蝗虫洞、望子台等多处遗址,还有穿天洞、石臼洞、红军洞、连理树等奇观异景,景点繁多。敢壮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布洛陀文化不仅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敢壮山上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红军洞、等奇观异景。敢壮山也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1927年黄治峰等领导的“二都暴动”就在敢壮山下举行。敢壮山歌圩还是广西最早、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都有来自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壮侗语系八民族同胞参加了祭祀活动。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在田阳境内,有很多的古文化遗址,除有世界年代最早之一的赖奎古人类遗址外,还有长蛇岭古文化遗址、敢来洞穴古文化遗址、坡落古文化遗址、那培宋陶窑址、那音古窑址、蝙蝠洞摩崖石刻等;出土文物主要有靖安铜鼓、农豆大石铲、牌楼石戈、牌楼石棺、盘丧窑藏古具等。2002年,美国权威《科学》杂志以封面加评论的隆重方式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中国广西右江盆地的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代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田阳右江盆地中间地带的敢壮山,海拔326.7米,相对高度198.9米,总面积1700亩。巍巍敢壮山,那里有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时期,江西有个地理先生名叫郭子儒,一生研究阴阳八卦,爱探风水宝地,在他晚年的时候带着几个弟子从江西顺着"龙脉"到云南探风水,后又从云南顺着"龙脉"进入广西。当郭子儒和他的弟子登上敢壮山时,经过反复察看,最后认定他所要找的"龙头"就在敢壮山。找到"龙头",郭子儒兴奋不已,他拿出笔墨,在敢壮山的岩壁上书写"春晓岩"三个大字,还题了一幅对联:"春日初升景朗催燕语,晓风微动露花轻舞伴莺啼",这副对联,在《田阳县志》里有所记载。那天,郭子儒在敢壮山上对着弟子们说:敢壮山坐北朝南,北接千里来龙,南为百里明堂,左有青龙守,右有白虎护,远处有右江河环抱,风水书说的"千里来龙千里福"、"明堂容万马,富贵万年长"等言敢壮山都具备。从地理上看,敢壮山为月亮,周围的土坡为星星,形成"众星捧月"的好风水。自古以来名山大川都有神仙,敢壮山肯定居住着很不一般的神仙。停顿了一下,郭子儒继续说:敢壮山为骆越风水宝地,谁能葬骨于此,其孙子将能成为"帝王将相",孙女将能"婚姻皇家",贵不可言啊!郭子儒登上敢壮山不久就去世了。据说临终前,他对弟子们讲了这么一句话:我一生终于能寻找到骆越的"龙头",死也瞑目了,郭子儒的断言和当地传说有惊人的相似。据当地壮族流传,很久很久的时候,有一个夜晚,一道亮光从敢壮山闪现,一瞬间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右江盆地,照亮了壮乡,降生了一个婴儿,那就是布洛陀,相传布洛陀是骆越神主,长大后智慧超群,力气过人,德高望众,成为壮族的创世始祖,布洛陀和附近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结为夫妻,那位女子叫姆六甲,后来成为壮族的母娘,这些美丽的传说,给敢壮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广西最大的歌圩敢壮山壮族歌圩来源于祭拜布洛陀,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传说布洛陀与姆六甲同住一处岩洞即姆娘岩繁衍人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布洛陀的生日,住在各地的儿孙们都回来拜寿,由于子孙太多,还在山脚的人就地引火烧香,形成香火长龙。拜寿活动一直延续到三月初九,子孙们见到祖公很健康,就相约即兴哼唱山歌。此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前来拜寿的子孙后代都要唱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敢壮山壮族歌圩。伴有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后来被理解为是为了纪念布洛陀,是广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3、功绩传说
开天地:天地原来离得很近,人们上山顶就可摘到星星,太阳出来一照就烫死人,
雷公打鼾谁也别想睡,布洛陀砍来老铁木,把天顶上去,把地压沉。定万物:从前人和鸟兽住在一起,经常争吵,布洛陀便令鸟讲鸟语,兽讲兽话,鸟兽都由人管理。从前人们吃东西不论餐,吃多屙多,布洛陀限定三天吃—餐,但拱屎虫传令错为一天吃三餐,被罚去帮人埋屎。
取火:大榕树被雷劈起火,布洛陀取回火种,筑灶保火,从此人们取暖熟食。
开红水河:水淹大地,为开河引水入海,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红水河。
造谷物:洪水淹没了谷种,布洛陀派斑鸠、山鸡飞天去取,派老鼠游海去取,它们吃光了谷种不愿返回,布洛陀令它们吐出谷种。培育后谷种像柚子般大,就把谷种敲碎撒播各地。
造牛:布洛陀用黄泥捏牛身,枫木做牛脚,奶果做乳房,弯木做牛角,干层皮做牛肚,蕉叶杆做肠,风化石做肝,红泥做肉,苏木水做血,做好后用嫩草来喂,变成活牛帮人犁田耙地。
教养家禽:布洛陀叫人们从水里捉来野鸭,从树上捉来野鸡,关起来养,鸡鸭生蛋,蛋生小鸡小鸭,开弓射鹞鹰保鸡鸭。
造屋:古人住在岩洞里,到田垌要走很远的路,布洛陀用木头在树桠间支撑架横条,上盖树叶茅草,请人们去住。
射太阳:从前天上的公太阳和母月亮结婚生下10个太阳,把女人背在身背后的孩子晒死了,布洛陀叫特桄做弓箭射落那10个太阳,剩下的公太阳和母月亮不敢再出来,布洛陀派公鸡去请太阳,听到公鸡悦耳的歌声,公太阳和母月亮才姗姗升上天。
造铜鼓:从前毒虫恶兽经常出来伤害人畜。布洛陀教人用青桐木烧冻孔雀石熔铸铜鼓,敲打铜鼓吓跑毒虫猛兽。
虽然布洛陀是壮族先人们口头的神话人物,但是这些关于布洛陀的神话故事是壮族文化的缩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壮族人们的信仰,是一个人们能寄托愿望的民族始祖。
2013年百色市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祭祀大典在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朝拜广场举行,来自广西区内外壮族地区的上万名朝拜者共同祭拜始祖布洛陀,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五谷丰登。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海内外几十万壮族同胞都会自发来到布洛陀起源的敢壮山,祭祀始祖布洛陀。来自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壮侗语系八民族同胞参加了祭祀活动。2013年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当天开幕。来自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壮侗语系八民族同胞参加了祭祀活动。
布洛陀与母勒甲来到凡间,五个孩子已经变成五座山,山不能再走了,那一股难以割舍的亲情,牵住了布洛陀夫妇的双脚。特别是母勒甲,那五座山就是她的孩子,做母亲的怎能忍心抛下孩子远去?于是,从山顶下来,他们便在一处朝南开的岩洞里住了下来,开始了营造凡间世界的使命。这座岩洞,后人称之为“母娘岩”。母娘岩位于敢壮山南面,其前面为连绵的丘陵,后面为环绕的群山。洞口朝南面开,洞里陕小潮湿,高低不平,洞外山石嶙峋。布洛陀扶着母勒甲走到这里,他打量了一番这洞里洞外,只觉得这地方前方开阔,视野宽广,是造就凡间的好地方。于是,他放下母勒甲,自己走进岩洞里,只见他定定地站着,突然间右手一挥打了个圆圈,洞内旋起一阵山风,把岩洞四周石壁钻开形成一个宽畅的大山洞。紧接着,他又转过身来走出洞口,左手朝洞外一挥又划转回洞里,那嶙峋的山石便连根拔起,飞进山洞,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把洞厅装点成恰似一座宫殿。完了,他又呼风唤雨,在敢壮山的西面开出了一条溪流,在连绵的坡丘山地播撒树籽,栽种百花,使光秃秃的敢壮山很快变成绿树掩映,花草满山的好地方,但是,这一切依然不能引起母勒甲的兴趣,她住进岩洞以后,依然愁容不展,终日郁郁不欢。她想孩子想得快疯了。特别是当布洛陀外出做工的时候,她经常独自一人盘腿而座,整天不吃不喝。一天,布洛陀又不在了,母勒甲又想起了孩子。她越想,思子越迫切。于是,她鬼使神差地在一堆黄泥巴上屙了一泡尿,跟着便坐了下来,抓起尿湿了的黄泥,捏了一个又一个的泥人。……不多不少,母勒甲整整捏了五个泥人,分别摆放在自己的面前。泥人没有头发和眉毛,她找来龙须草,给泥人安上眉毛和头发;没有肠子,又找来通心草给接成肠衣……母勒甲端祥着面前的泥人,开心地笑了。她好像又看到了五个孩子回到身边,不禁轻声地一个个地唤起先前五个孩子的名字。谁知这一唤,五个泥人竟然活起来了,会说话了,一个个都朝着母勒甲身边围过来了。母勒甲凝视着自己捏的泥人,五个泥人真的已经变成赤身裸体的活人。奇怪的是,这五个泥人都没有生殖器,不男不女的,这使得她又担忧了起来。正在这时候,布洛陀一手提着一串红辣椒,另一手拿着杨桃回来了。五个泥人转身一见,不等布洛陀开口便蜂拥而上,把红辣椒和杨桃抢来吃了。结果,吃到辣椒的泥人便长出了男人的生殖器,变成了男孩;吃到杨桃的泥人则长出了女人的东西。母勒甲高兴极了,岩洞里终于有了生气。不久,母勒甲便有了身孕,给布洛陀生下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孩子,没有多少年便孩子成群。而布洛陀每天早出晚归,在敢壮山外造田造物,也开劈出了一片片的新天地。
孩子长大以后,布洛陀制造的天地越来越宽,物种越来越多,于是,他把孩子们由近而远,分派到新天地的各个山头建家立业,繁育后代。而最早走下敢壮山的孩子,布洛陀安排他们在山脚下的那片田垌“贯淋种那”“造曼”(壮语,“贯淋”意即“戽水”,“种那”译汉为“种田”,“造曼”译汉为造村屯。)布洛陀给这个敢壮山下最早的村子取名叫“那贯”。接着,他又将孩子、孙子们先后送到了“那了、那宁(养小狗)、那大(做小孩背带)、那笔(养鸭)、塘布(织布村)、那务(养猪)、那骂(养狗)、那花、塘鹅(养鹅)、那咩(养羊)、那怀(养牛)、那割(青蛙)、那厚(稻米)、那菜、那豆、那楼、那鸡……”等等,自成村屯,生儿育女,繁衍万物。
孩子们远去了,但是总忘不了养育他们的母娘岩。于是,每一年的二月十九布洛陀生日这一天,布洛陀与母勒甲的孩子们,便携带着自己的孩子、孙子,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回来,给布洛陀祖公和母勒甲姆娘拜寿。由于子子孙孙太多,路途近的先来,能进母娘岩给布洛陀、母勒甲拜寿,路远后到的子孙则从洞口挤到山脚排成长队等候。而这时,还在山脚等候的人待不住了,由于拜寿心切,他们纷纷就地引火烧香,香火一直从山脚插到母娘岩洞口,形成了一条香火长龙。等到拜寿结束时,已经是三月初七、初八这几天了。这是,子孙们看到自己老祖宗虽然子孙无数,都仍然那样精神健康,长寿不老,个个兴高采烈,山前山后欢欣鼓舞。
布洛陀刚刚接受众子孙的拜寿,从母娘岩中走出来,朝台地前走去。他看到山前遍野的人都是自己的子子孙孙,山上山下一片欢腾,心情十分激动,禁不住开口唱起歌来:
乖咧哎,儿孙们,
今天好欢乐,
欢乐唱山歌,
从前没有歌,
今天我开唱,
我唱你来和,
唱得山歌流成河……
唱罢,顺手脱下竹帽,朝山下抛去。
子孙们看见老祖公开口成歌,顿时欢声四起。他们一个挽着一个的手,拉起难得一见的各种亲人,学着老祖公的样子,男男女女一面即兴哼唱山歌,一面将自己身上的衣物抛给对方表示庆贺。从此,每年的三月初七至初九,前来拜寿的布洛陀与母勒甲的子孙后代,都要在“敢壮”这里唱山歌,后来抛衣物又变成抛绣球,一闹就是三天三夜,形成了敢壮山歌圩。
封洞岩位于敢壮山南面石山与土坡相衔接的山腰,其上部为刀削似的绝壁,相传这是布洛陀初到凡间劈石取火留下的痕迹。绝壁下是一个岩洞口,但是被封住了,这里有一个故事。
4、岩壁封洞
话说布洛陀与母勒甲来到凡间世界,转眼间已过了数百年。几百年间,他们所生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而孩子所生的孙子、孙子的孙子就更数不清了。布洛陀也老了,他的子子孙孙已经遍布各个山寨部落,现在已变成了高高祖。他想走出去,看看他布洛陀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到底变得怎么样,子孙们又怎么样生活,孝不教顺?他这么想着,十月初十这一天,秋收以后人们都忙着做糍粑庆丰收,布洛陀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衣衫褴褛、长胡子、长头发,满身脏兮兮的老乞丐,来到远离敢壮山的一个小山寨。一进村子,人们见了这位满身臭气的乞丐老人,大人们有的象逃瘟疫似的远远躲开,小娃仔们则围着他逗乐取笑。可是布洛陀完全不把人们的冷遇当一回事。他走进一家正在桩糍粑的人家里,试探地问主妇:“你们在桩什么?”主妇瞅见布洛陀这一身乞丐相,没好气地轻声骂了一声脏话,拿起一簸箕糍粑便走开。布洛陀又走进另一家,又讨了没趣,全屯没有一个人给他递过一只糍粑。只有一对牧牛孤儿少年,好心地请他到家里吃饭,那大一点的男孩子还给布洛陀补衣服,小一点的给他梳头发抓虱子。
布洛陀见到这种情况心凉了。但是他还不服气,不相信自己的后人竟有这等不孝的孽种。第二天大清早,他拿着一个破碗装着去讨饭,只见那些人还是一个个闭门不让他进;有的甚至在悄悄商议,将他杀了吃。还是那一对少年兄弟真诚地接纳了他。他失望了,决心惩治这些不孝的孽种。于是,他交待那对小兄弟,这几天如果遇着大风大雨,一定要尽快跑到就近的大树下面去,紧紧地抱住树干不放,千万不要乱跑。说着便离去了。
不几天,老天爷可真刮起大风下起大雨。孤儿兄弟俩遵照布洛陀的嘱咐,跑到古树下面去抱住树干,平安地避过了风雨。而屯子里的其他人,特别是那些心存不善的人,全部被大风刮进岩洞里,洞口也被随后刮来的大石头严严实实地堵上了。过后,邻近屯的人请来能工巧匠想凿开洞口救人,但是三天三夜仅凿了个表皮,三年了也未能打开洞口。这就是封洞岩的故事。
由于字数太多,详细见资料鸳鸯泉圣水池与母勒甲将军洞。
5、文化成就
布洛陀经诗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巫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押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炼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
文化瑰宝
《布洛陀》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时期的基本面貌,她显示了当时的壮族已是农业民族。如在造谷一章中,记述了犁田、耙田、耘田等情景。史诗中有关种植、饲养、射箭以及风俗习惯等描述,对于当今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的栖息地,由于人们对布洛陀的虔诚崇奉,这里便成为人们朝拜、祭祀始祖布洛陀,寄托人们幽幽情思的文化圣地;由于朝拜和祭祀活动的延续,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人们聚众酬唱的歌圩,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为孕育布洛陀创世史诗、布洛陀文化的摇篮和传承布洛陀创世史诗、传播布洛陀文化的场所。始祖布洛陀(作品信息源)--布洛陀创世史诗(口承文学作品)--敢壮山(作品传播场)--敢壮山歌圩(作品传播活动),这四大元素共同构成了包含宗教信仰、口承文学、民俗活动等多种内容的独具特色的布洛陀文化。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可以说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的百科全书,其中保存着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幼稚认识,保存着壮族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无论对文学、哲学、语言学,或者对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