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埠镇
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地处阳都故城,位于县城南23公里,总面积71.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4.1万人,沂、汶、蒙三河环绕,土壤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故里,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砖埠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2007年来,砖埠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镇已发展草莓1万亩、蜜桃1万亩、蔬菜1万亩,年产蔬菜、果品20万吨,是全省重要的草莓、蜜桃生产加工基地。
1、地理区位
砖埠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日东高速公路横穿境内,距日东高速公路入口仅为15公里,距京沪高速公路仅为10公里,东至岚山港60公里,至青岛港200公里,南距兖石铁路及临沂机场均为30公里。
2、经济发展
2008年,砖埠镇党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把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作为“1号工程”来抓,通过进一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广泛推介砖埠镇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资源,实现了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的新突破。全镇已初步形成以东岳机械、金马机械、开元食品、国昊农牧、天彩礼花、星光工艺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板材加工、礼花生产、商贸等五大产业群体,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以葛岸路、葛青路为依托,通过搞好苏家庄子桥头板材加工、山南头建材批发、镇驻地小商品批发、东岳庄机械制造加工等特色一条街建设,培植壮大了民营经济群。
沂南县砖埠镇在村级班子建设中,让干事创业的致富能人进入村班子,同时,通过科技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村官帮民致富的能力。村*在全镇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
3、教育事业
砖埠镇中心完全小学,坐落在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出生地--沂南县砖埠镇驻地;这里也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学校于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现占地27000平方米,建有房屋205间,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700名,教职工45人。砖埠镇中心校现辖五处小学,即:山南头小学、石沟小学、薛庄小学、黄疃小学、岳庄小学。全镇小学现有39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850人,教师140人.现已取得小学高级职称的117人,取得一级职称的18人,取得二级职称的2人,在试用期的3人。其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9人,中师毕业的11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自八五年实施《教学目标量化管理责任制》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管理水平,一直在全县乃至全市占领先地位。91年被市级规范化管理学校;93年被山东省人民*授予“山东省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01、05年曾两次被评为沂南县“十佳学校”;在历年全县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成绩都名列前茅,2004年取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2005年荣获全县教学质量金奖,并在临沂市义务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06年学校被评为“临沂市绿色学校”。学校少先队曾两次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红旗大队”,先后被团省委、省教委、省少工委授予“功勋大队”、“金星大队”、“国旗中队”、“自主中队”荣誉称号;被省少工委授予“雏鹰奖章示范学校”。多年来,一批批少年儿童在这里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和思想熏陶,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胸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走出校门,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4、旅游资源
砖埠镇历史悠久,夏朝时属东夷之土,商属人方,周武王克商后,于此设阳国,封伯爵,建城邑。秦置阳都县,属琅琊郡。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沿袭之。砖埠村得名于元代末期,原称“安逸庄”,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村民迁移南、北两处高地重建新村,称南村为“游埠子”,北村为“转埠子”,后演变为“砖埠”。该镇文化遗产丰富,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景点达20多处。如阳都古城遗址、娘娘庙、曹嵩冢、千年银杏树、清泉寺等。砖埠镇还是历史名相诸葛亮故里,大书法家颜真卿祖居地。
砖埠镇
《三国志》中诸葛姓人物,都明确记载为“琅琊阳都人也”。“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西汉元帝时,葛丰由诸县迁居阳都,为诸葛氏始祖。东汉末年,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别在东吴、蜀汉、曹魏担任要职,其后人也不乏佼佼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父诸葛珪,字君贡。曾任东汉泰山郡梁父县尉,后迁泰山郡丞。诸葛亮14岁随叔父诸葛玄去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流寓于荆州(今湖北襄阳)。27岁出山辅佐刘备,助其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以丞相职辅刘备之子刘禅。234年,北伐曹魏过程中,病逝于五丈原,谥号忠武侯。
阳都系诸葛亮的祖居地和诞生地。1992年,在砖埠镇孙家黄疃村建诸葛亮故里纪念馆一座,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馆内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25米,胸围3.75米,冠幅东西、南北均为14米左右,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颜氏祖居地也位于砖埠镇。砖埠镇常桑杭村清泉寺旧址,有一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石碑,记载此地为孝悌里。常桑杭村颜氏祖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谱碑上记载了颜盛至颜怀仁共48代颜氏子孙的世系源流。该谱碑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村内存有清道光、同治年间曲阜颜翰博府颁发给该村颜氏族人的信牌、移文、札等信物。颜氏家族世居曲阜,其祖为孔子学生——“复圣”颜回。曹魏黄初年间,颜回第二十四代孙——东汉尚书郎颜盛从曲阜迁居琅琊临沂孝悌里。其后裔多为博学志行之士,其中唐朝颜真卿,为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颜真卿,字清臣。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生,开元年间进士,迁殿中侍御史,后出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有功,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李希烈*时遇害。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体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阳都古城,在今砖埠镇诸葛村、阳都村、汪家庄一带,地处沂、汶、蒙三河交汇带,为先秦齐、鲁、莒三国交界处。周代为阳国,秦、汉置阳都县。故城遗址东临沂河,河岸边尚有一段1500余米的古城墙基可觅。故城周围出土了大量文物。南部季家庄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堆积。北部南、北薛庄有商周时期的遗址,地表曾采集到大量陶片标本。西部西岳庄村,发现了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遗址和周代大型墓葬。1998年发掘时共清理出墓穴两座。主墓出土文物130余件,有青铜器、骨器、玉器、陶器(彩绘)、漆木器等。出土的乐器“瑟”,为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殉人坑陪葬了5位年轻女性,其中完整的殉人脑的出土,对人类体质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殉马坑中出土大量马腿骨。从出土的文物及殉人、殉马看,墓葬年代为东周,可能为侯王一级墓葬。专家认为,此墓可能是阳国侯墓。
2007年1月,考古人员在阳都故城遗址发现两座汉墓,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号墓门楣上,刻有“双凤衔四连璧”纹样,东侧室横额上刻有“鸟首兽身”纹样,前室北壁中立柱上层画像是“方相士”纹样,其他画像石分别刻有龙、翼马、鹭鸟衔鱼等祥禽瑞兽。二号墓结构形式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为东汉时期砖石混合画像石墓。墓中发现了大量汉画像石,以深剔地浅浮雕为主,在画面细节上,如动物羽毛、眼睛等部位采用阴线刻,与北寨汉墓画像石以阴线刻为主的雕刻风格有所不同。
阳都处于鲁、莒交通要道上,南通徐淮,北达齐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城内曾出土青铜钺、青铜剑、铁剑、弩机等兵器。自周至汉几百年间,曾是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陆路、水路皆便,物阜民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江南曾发现阳都郡丞封泥。1962年,阳都故城出土了石洛侯官印等汉代印章,惜已流失海外,*出版的《龙语》有记载。
阳都村南,沂河西岸200米处有一白玉庵,俗称“娘娘庙”,今庙宇建筑已荡然无存,只余一株千年古银杏和三座石碑。其中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观音殿记》碑文载:“沂邑之南,距城百里,旧有白玉庵,乃魏王城旧址也。”该庙旧址四周耕土层下半米深即为文化层,多为汉代遗物,也有龙山、商周、战国时期的文物。
阳都故城西一里许“乱墩子”,有曹操之父曹嵩的墓地“曹嵩冢”遗迹。曹嵩仕汉,官至太尉。汉末董卓作乱,曹嵩避难琅琊。后曹操割据一方,接父亲到兖州居住,徐州刺史陶谦部将张闿见曹嵩富有,遂杀其全家,将财物席卷一空。曹操得知噩耗后,赶赴现场,收殓尸体,就地办了丧事。今曹嵩冢已为平地,只余画像石墓碑一块。
砖埠镇西南部有一座九鼎莲花山,上有清泉寺。清泉寺始建于西汉时期,后殿有一清泉,寺名由此而来。古代诸多文人名士曾在此研修学业。后各朝代不断重修扩建,民国年间已成现代规模,1943年毁于战火。毁坏前,寺庙从前殿至后殿约300米,东西宽200余米。前边有碑林,各朝石碑130多通。“*”时期大半被毁,现存较完整的石碑有十余通,另有残碑二十余通。其中有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的《万代流芳碑》,系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高1.6米,宽1.2米,厚0.25米,由整块青石磨制而成。其碑文载:“夫沂州之北七十里,名曰孝感乡,为汉之诸葛、晋之王囗、唐之颜真卿故里也”。
九鼎莲花山东北方向接连鬼谷子山,山上曾建有鬼谷子庙。据传,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在此隐居时,孙膑与庞涓同在此学习兵法。孙膑晚年又回到此地完成了兵书《孙膑兵法》。卒后,乡人在今清泉寺遗址西北角建塔安葬,今塔址犹在。
砖埠镇山南头村北山南麓,有捻军枯骨冢遗迹。此地竖立着一块“钦命枯骨冢”石碑。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大破捻军于城北羊栏(阳岚)湖,捻军死伤无数。同治八年(1870年)春天,清廷下令将此地乱骨聚敛运到山南头的沟里埋掉,官称“枯骨冢”,俗称“万骨坟”。
5、其他
“特种养殖支书”杨贵良
“特种养殖支书”是砖埠镇洙阳村村民给村党支部书记杨贵良取的雅号。杨贵良早在1980年就开始养貂、貉子等,积累了丰富的特种养殖经验。在担任村官之前,他就热心为本村一些养殖户解决养殖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2001年村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被群众推荐进支部班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村两委*、村民代表先后去河北涿州等地考察特种养殖市场,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考察论证后,确立了带领群众发展特种养殖的经济发展思路。特种养殖利润高,但风险大。杨贵良和村两委*“把风险留给自己,把致富经验带给群众”,先后建起了狐狸养殖、火鸡养殖、貉子养殖等三个“党员*特种养殖示范基地”,当年就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全村共发展特种养殖规模户16个,一般养殖户90多户,成了远近闻名的“特种养殖专业村”。仅此一项,全村年增收100多万元。
“草莓支书”梁森培
梁家庄子村地处沂河岸边,水浇条件便利,种植草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990年,时任村主任的梁森培在村民不解的目光中在全镇率先发展大棚种植项目,当年一亩大棚草莓就卖了7000多元。如今,该村发展大棚草莓面积210亩,人均接近1亩,成为砖埠镇第一个“无粮村”。但由于在2005年受国内外市场的冲击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草莓价格不断下滑,老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跑了多年草莓销售的他总结出草莓鲜食市场潜力不大,应进一步向加工型草莓品种转变,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01年秋,他先后到北京农科院、山农大等科研单位引进了适应性强、抗病、适合无公害生产的新世纪1号、美13、美六等品种,推广了大棚滴灌、草莓休眠期控制、控制性使用化学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档次,并且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亩均增收1500多元。
“民营支书”苏振鹏
地处葛青公路边的苏家庄子村全村有250多户,1100多口人,村民原来都是靠传统种植,而如今有60%的户“弃田从商”当起了老板,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和“民营经济发展先进村”。人们都说,这种质的飞跃是村党支部书记苏振鹏及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功劳。
砖埠镇是三国时期一代贤相诸葛亮的故里,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前来砖埠镇观光考察的天天络绎不绝,苏家庄子村是驶入“诸葛故里”的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苏振鹏和村党支部通过多次召开党员会、村民大会,研究公路沿线开发振兴全村经济大计,村里先后聘请的县建设局、县建筑规划设计院的有关专家根据实际,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了80多套商品房,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帮扶发展培植村里的“龙头企业”。2008年,全村共有板材加工厂3家,榻榻米床垫加工厂2家,初步形成了集农资服务区、建材批发区、粮食蔬菜收购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
计生工作
砖埠镇计生办组织服务站计生服务所技术人员,邀请县妇幼保健院、县服务站妇科专家启动开展了一场大型的计生优质服务活动,深入全镇各个行政村为育龄妇女免费开展“三查一治”(查环、查孕、查体,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活动和生殖健康检查服务、常见妇科疾病预防培训、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这次活动紧紧围绕为育龄妇女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问题为目标,充分利用先进医学仪器B超机、乳腺诊断仪、血压计、显微镜、微波治疗仪等器械,在镇服务站、人口学校等阵地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积极动员育龄妇女参与“三查一治”活动。本次活动预计开展14天,目的是使全镇育龄妇女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
据统计,仅2007年8月18日一天就有350名育龄妇女参与了这次活动,其间查出患各类妇科病人数35人,治疗15人。同时,技术人员还借这次活动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优生优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小册子300余份、宣传单300余份。这次服务活动,基本满足了广大育龄群众对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生育质量的需求,调动了她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