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夏津县

科普小知识2022-12-29 23:13:06
...

夏津县位于地处鲁西北平原,北依德州,南邻聊城、临清,东连济南,西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与河北省相望。人民*驻地夏津镇,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为德州市辖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稳居全国棉花生产县十强,素有“银夏津”之美誉。林果业发达,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建有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

中文名称:夏津县

外文名称:XiajinCounty

别名:银夏津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山东省德州市

下辖地区:银城街道、苏留庄镇、新盛店镇

*驻地:银城街道

电话区号:0534

邮政区码:253200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

面积:882平方公里(2013年)

人口:52万(2013年)

方言: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山东话群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

机场:济南机场

火车站:德州站

车牌代码:鲁N

行政代码:371427

1、县情概况


标志建筑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棉生基地,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建有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有“百果之乡”美誉。全县形成了棉纺织、食品加工、植物油加工、造纸、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棉纺织名城、面粉大县、中国工艺品之乡、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椹果之乡等荣誉称号。

2、历史沿革

历史建制

夏津县域于唐、虞、夏、商、周时期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战国时为赵国地,秦属巨鹿郡地。

西汉初年置县,曰“鄃”,为县域置县之始。时鄃属冀州部清河郡地,县治设于现城址东北20公里处(今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侧)。

汉高后(吕雉)四年(前184年)鄃为侯国,吕它曾为鄃侯。孝景时曾封栾布为鄃侯,后封国撤销,仍为鄃县。孝武时,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时,改鄃称为善陆。

东汉复为侯国,勋臣马武封鄃侯,后马武改封杨虚(今高唐),鄃仍为县,隶属清河国。清河国后改称甘陵国,鄃仍属之。

三国魏时,鄃亦属甘陵国。

晋代,甘陵国复称清河国,仍辖鄃。

南朝刘宋时,鄃属清河郡。

北魏初,鄃辖于平原郡,寻废平原郡,鄃改属东清河郡。

北齐,撤销鄃县,并入平原。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古鄃城西南重建鄃县,先隶属于贝州,后又改属清河郡。同时,另置夏津县(此为本县之名的发端,县城位于今城址以北17公里处的新盛店)。此时为鄃县与夏津县并存时期,鄃与夏津同属贝州。鄃县后复改属清河郡。大业年间,曾一度撤销夏津县,并入清河县。

唐天宝元年(742),将鄃县改为夏津县,仍属贝州。后因县城遭大水,于是将县治迁到新县店(新盛店旧称,即原夏津县城址)。

五代汉时,夏津县划归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县仍属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县隶属东平路,曾一度为驸马都尉武毅王的“汤沐邑”。至元七年(1341),夏津县改属直隶高唐州。

明朝建立,夏津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袭明朝旧制,雍正八年(1730)后,夏津县从高唐州划出,直属东昌府管辖。

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临清为直隶州,夏津县遂辖于临清州,是为属临清州管辖之始。

民国元年(1912),夏津县改属济西观察使管辖。

民国三年(1914)改属山东东临道(道尹官署设于临清)。

民国十五年(1926),改属山东德临道。十七年(1928),直属山东省*管辖。

1936年,夏津县改属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址设于临清)。“七·七”事变后,行政区划屡有变迁。

1938年,改属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是年3月,日伪政权在山东省公署下设道、县、区、乡建置,夏津县归属鲁北道管辖。

1940年7月,复设东临道,夏津复归其管辖。

1939年8月,夏津县抗日**成立,归属鲁西北三专署。

1941年,改属冀鲁豫边区*。

1944年5月,夏津县抗日**(后改为人民*),属冀鲁豫边区*冀南行署第六专署。

1948年改属冀南行署二专署。

1949年,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山东德州专区。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夏津改属山东聊城专区。3月,恩县撤销,苏留庄区及左王庄区(部分)计97个村划归夏津县。

1958年12月,武城县撤销,并入夏津县。

1961年复置德州专区,夏津又属之,7月,恢复武城建置,原武城县域复从夏津划出。

1967年,德州专区改为德州地区。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属之管辖。

区划沿革

1949年,夏津县划为6个区,下辖76个乡。

1958年,撤乡划社,夏津县划为8个人民公社。是年10月,武城县撤销,划归夏津县,夏津县设16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夏武分县恢复原8个人民公社建置。10月,恢复德州专区建置,夏津遂归其管辖(其后,1967年改称德州地区,1995年又改称德州市,夏津县均归其管辖)。

1965年,夏津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夏津县撤社改乡、镇后,划为5镇15乡。

1998年,夏津县辖6镇13乡,507个行政村,530个自然村。

2008年,夏津县辖10镇、2乡和2个街道及1个经济开发区,自然村、行政村数不变。

2009年初,夏津县实行村庄合并和社区建设,“合村并建”后,夏津县减少村庄193个,行政村数由原507个,减为314个,同时建社区148个。

夏津县辖10镇2乡1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314个社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

3、地理位置

地形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为1/5000—1/8000之间,最高海拔34米,最低海拔23.5米,差10.5米。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堤—陈公堤,将全县分成堤上、堤下两大部分。堤上多为河滩高地、冲积扇形地、沙质河槽地组成;堤下由平坡地、洼地、浅平洼地、沙质河槽地组成。

水文

夏津西有卫运河,东有马颊河两条干流,境内六五河纵贯全境;青年河、七一河、六马河、大沙河、城东干沟等14条主要支流纵横交错,大小相通,各河互济,形成了抗旱灌溉和行洪排涝的骨干水利系统。卫运河在城西20公里处,南从临清市的二十里口子进入夏津境内,从管辛庄出境入武城县,流长21.2公里。马颊河南从高唐入境,境内流域面积25.3平方公里。夏津县降水径流大部分产生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产生径流,或只产生微量径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720.3万立方米。卫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5.8亿立方米,马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717亿立方米,夏津县径流量为27.8亿立方米。

气候

夏津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7°C,年极高气温41.7°C,极低气温零下22.5°C,冷热、干湿明显。冬季多北风,干冷、雪雨少,平均气温零下2°C左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集中;晚秋经常出现干旱,干旱对于喜温好光的棉花影响比其他作物小,这是夏津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的气候原因。据30多年的气象统计,全年降雨量平均565.5毫米,约67%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599.1小时,年总辐射量123.4卡/平方厘米。正常年初霜日为10月22日,终霜在翌年4月12日,无霜期为192天。

4、经济发展

概况

近年来,夏津县委、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新夏津,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实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双轮驱动”,解放思想,强势突破,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开创了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工艺品之乡、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椹果之乡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35.74亿元,同比增长12.4%;财政总收入6.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3%、33.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分别实  现398.7亿元、75.4亿元、4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16.3%和34%。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势头强劲。

农业


棉花种植

夏津是资源丰实的富集区。因盛产棉花,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稳居全国棉花生产县十强,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现货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棉花1000万担以上。全县拥有棉花纺织企业150家,生产纱线33万吨,坯布6000万米,家纺服装等缝制品800万套;共有面粉加工企业23家,49条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700吨;植物油年浸出能力170万吨,年产植物油30万吨,棉粕110万吨,豆粕30万吨;工艺品加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年出口交易额达2亿美元以上。林果业发达,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园内森林覆盖率达62.8%,林木资源有117属210种,百年以上古树仍保留3万多棵,其中500年以上古椹树多达6000多株,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树博物馆”之美誉。

工业

夏津是产业发达的强领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倾力做大做强棉纺织、油品、食品、新能源、生态旅游五大产业,计划3年总投入200亿,使五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全部过百亿元。棉纺织产业,2011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6亿元,利税9亿元。产业龙头企业华芳夏津纺织公司年生产能力已达30万纱锭,全县3万纱锭以上的有10余家企业。技改投资累计达到15亿元,高档设备比重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产品也开发出合股纱、彩棉纱、混纺纱、竹节纱、精梳高支纱等60多个新品种,生产特色纱、功能纱的企业越来越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油品产业,共有企业87处,其中拥有100吨以上浸出能力的植物油企业42处,其中以恒兴集团、德宜隆生物科技公司、中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行业骨干,特别是中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日处理600吨脱酚棉籽蛋白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了最先进的脱酚棉籽蛋白生产第三代技术,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到2015年,中钿科技棉籽年加工能力将达到一百万吨以上,成为国内、国际棉籽加工的集团化龙头企业。随着植物油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带动起了棉粕、短绒、棉皮、棉酚、棉籽蛋白、饲料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夏津县已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棉籽交易市场,是全国棉籽加工行业的晴雨表。食品产业,以发达面粉集团、永乐食品公司和振兴面粉公司为主,以上三企业日加工能力4300吨,占全县的90%多。其中永乐、发达两家企业加工能力在国内面粉行业一直位居前列。产品正在向产品多元化、功能化、精神化领域发展,“降糖面粉”、“多维麦”等品牌产品逐渐占领市场,食品行业正向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高的方向积极转变。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生物质能发电、国电风力发电、中微LED光节能照明等新上项目。以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致力于棉柴颗粒燃料的研发,目前,该公司拥有年产2万吨的生产线3条,年产成品10万吨。山东优百光电LED项目已经落户夏津,该企业总投资10亿元,专注于新型绿色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年可生产LED灯20万只、无极灯50万只。

旅游业

生态旅游产业,近年来,累计总投资1.2亿元,大力推进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开发建设,重点景区、文化内涵逐步提升,观光道路全线贯通,总投资35亿元的高档温泉度假村、大云寺、大型主题乐园、果品加工储存基地等四个重大项目正积极建设。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夏津先后被评为“中华文化旅游国际名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椹果之乡”。2011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接待旅游客130万人。现正积极争创“中国旅游强县”。

5、社会事业

科技

2012年,夏津县全年专利申请量66件,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件。全年专利授权量42件,增长55.5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件。

教育

2012年,夏津县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371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5745人;普通初中17所,在校生16307人;小学99所,在校生50174人;幼儿园7处,在园、班儿童15717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490人。投资6500多万的第二实验小学已建成并于2011年9月1开始招生。

文化

2012年,夏津县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5个;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5万卷;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电视节目5套,全年播出时间4015小时。有线广播电视用户85968户,其中城区18936户,农村67032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卫生

2012年,夏津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0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所、站)2处。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8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97人,注册护士574人。全县拥有医疗床位119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42.7万人,参合率达到99.96%,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至12万元,全年报销补偿12021.7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达到80.77%。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9.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8500万元的县医院新病房楼已经建成,于12年11月10日部分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

2012年,夏津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000人,增长9.22%,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9588万元,增长12.1%。享受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4652人,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8653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300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14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00600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271人,收缴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金3780万元,支付医疗保险费3118万元。

2012年,夏津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2960人,其中,城市4082人,农村18878人。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县共有五保对象1408人,供养支出375.2万元。全县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5个,床位1195张。

6、旅游发展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62.8%,林木资源有55科117属210种,地貌变幻奇特,沙丘连绵起伏,伏跃跌宕,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形成一条自然变换的绿色屏障,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棵,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大云寺位于森林公园中心腹地,周围古树环绕,规划占地面积为230亩,建筑物2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50000平方米,再度恢复为“方圆数百里名刹”。

龙湖公园位于县城西南部,是“碧水绕城”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工程提供调蓄水源。总投资7000余万元,全园面积52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420余亩,围湖绿化景观面积近7万平方米。

香雪园面积1000多亩,由京剧大家梅葆玖先生题字,园内建有义和团运动、贵妃醉酒、西厢记、梁祝等雕塑,园内有梨树数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多达2000余株。

槐林狩猎场,完全原生态景象,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总面积达1000余亩,园内主要树种为刺槐、间有龙柏、松树、杨树,并有白玉鸟、喜鹊、画眉、杜鹃、野鸡、野兔等鸟兽49种。

杏坞园面积约1300亩,因园内的杏坞书院古迹而得名。清朝咸丰八年,夏津乡绅刘令晦,邹绍鲁、潘克博等为兴办义学,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一座书院,因其掩映于杏林之中,故取名“杏坞书院”。为纪念这一古迹,所以把这个园区取名杏坞园。此园区将民间义学、儒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着力打造文化教育这一特色。

鄃城公园总投资3000万元,整体设计为一幅立体的画卷,以挖掘本土文化为亮点,用中国传统造林艺术,华丽呈现夏津古遗址文化、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各种艺术,生动讲述夏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漫步原始、古朴的园林,欣赏粗狂豪放的民俗文化,领略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有穿梭古今、魂牵梦萦的感觉。

7、特产

夏津椹果味甘似蜜,汁若醍醐,其中白椹果粒大、汁液浓,品味尤佳,为椹中之上品。夏津椹果有较高的滋阴、养血、补肾、健脾、乌发之功能,是久病初愈、神经衰弱、失眠健忘、气血亏虚者的滋补佳品。

宋楼火烧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选料稍良,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每个折六层,层层刷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层薄如纸,香酥可口,个重仅七钱。


宋楼火烧

布袋鸡夏津名吃,又名海味什锦鸡,因其状如布袋,故名。其制作精致,选料精良。须取当年生母鸡,宰杀放血,褪毛,去内脏,剔除骨头,仅余头经油炸、笼蒸,并配以青、红蔬菜拼成图案,望去宛若整鸡伏于锦簇中。上席后,用筷一划,内馅露出,肉鲜馅美,肥而不腻,香嫩适口。

益和成糕点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夏津双庙村糕点名师李森先创制。为提高质量,其曾辗转于京、津、济等地向糕点名师学艺。因而所制糕点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又兼具京、津、济之特点。为取“和顺增益”、“和气生财”之意,故名“益和成”。

银丝面、珍珠琪夏津县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原为雷集镇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苦水羊肉丸子是家住夏津北城苦水村一农民独创的一门手艺。

羊肉丸子制作方法:先把羊肉用刀剁碎(用绞肉机绞出来的肉远不及用手工剁出来的肉味美),再用刀背把碎肉砸成肉泥,加上葱、姜、味精、淀粉、胡椒粉等材料,用手朝一个方向把肉搅成一团,下锅用清水煮,等丸子在水中飘起来时,即可出锅,然后再加上香菜、香油等细料。夏津的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夏津的小磨香油因传统工艺加工,香气浓郁而闻名,今年来已经畅销省内外。

8、著名人物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壬戌科进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张金称(?—617年)鄃(今夏津县)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体貌壮伟、勇猛任侠。

崔鸿(?—525年)字彦鸾,北魏史学家,台阁大臣崔光的侄子(世居今白马湖镇西部)。仕魏为中散大夫,郎中加前将军。以本官修辑国史,后累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加授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白马湖镇西部)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耿纪东(1929.10~1948.12),男,汉族,雷集镇耿庄人,1945年5月入伍,华北野战军68军战士,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誓为全国的解放而奋斗,纵横疆场,作战勇猛,受到战友的赞誉和上级的表彰。1948年12月在河北张家口战斗中牺牲,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上一篇:徐瑞

下一篇:李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