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周凤岐

科普小知识2022-12-30 08:10:28
...

周凤岐(1578年—1643年12月),原名周应朝,字宇和,又字邦聘,号鸣丹,别号存初,今浙江永康市东城街道高镇人。

姓名:周凤岐

原名:周应朝

籍贯:浙江永康市

朝代:明末

父亲:周勋

生卒:1578年—1643年12月

1、人物生平

1578年,周凤岐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周勋,字克成,号一山,年轻的时候跟随王阳明高徒钱绪山游学,推崇王阳明的良知心学。1559年,周勋被推荐任常州府儒学训导,为官清正,爱民如子。

1618年,周凤岐考取了庄际昌榜进士。

1627年,周凤岐升为工部屯田司郎中,打理节慎库,管理收发经费款项。那时候,大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派下属跟周凤岐索要钱财,被周凤岐断然拒绝。这惹恼了魏忠贤。很快,周凤岐便被诬陷,罢了官。

1628年,魏忠贤倒台,朝廷重新启用正直人士,周凤岐受人举荐,被任命为礼部郎中,以后又辗转多个地方,被派往湖广、四川等地任要职。

1642年,流寇猖獗,围攻荆州,当时周凤岐任监军,随即带兵支援。

1643年12月,流寇首领张献忠攻破长沙,转攻澧州(今湖南省澧县)。当时,周凤岐正好带兵守卫澧州,奋起反击,但是仍旧战败被俘。面对流寇的百般折磨,周凤岐视死如归,高呼:“吾岂惧死乎?”最后,流寇怒不可遏,将周凤岐断臂剖腹。

1644年,周凤岐被追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赐祭葬,并崇祀郡,县乡贤祠。

1776年,清朝廷赐周凤岐谥忠烈,事迹被编入《胜朝殉节诸臣录》。

2、人物事件

周凤岐与布袋坝的故事:

由于官场失意,周凤岐就回到了永康老家高镇村。那年的永康县正值大旱,水贵如油,粮食稀缺,六畜不活,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到家乡百姓过得如此艰难,周凤岐毅然捐出了自己在京为官时攒下的一些积粮,赈济饥民。但是,周凤岐为官清廉,积粮也不多,早晚要吃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改变百姓受灾受穷的境况,还得在如何确保旱涝保收上想办法。经过多地走访、考察,周凤岐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沙田村附近水流较缓的地段筑坝拦水,加高堤岸,然后从坝的上游引水灌溉农田。为加快进度,周凤岐亲自和乡民挖深河床,在溪中打上松树桩,编成毛竹链。就这样,大伙儿起早贪黑,做了两个多月,没有要官府出钱出人,一条拦水大坝基本成型。下一步就要着手开挖水渠。怎么开挖呢?周凤岐想,这个渠道要流经每家每户田地,但无论从哪里开挖,都会触及老百姓的田地。经过和百姓们商议,决定从坝脚到高镇北面,就用一匹绑有石灰包的马来圈地。马随意地跑,跑到哪儿,石灰就撒向哪儿,哪儿就是开渠的地方。就这样,水渠如期开挖而成。又因为渠道是由马后绑布袋撒石灰而成,所以这条坝就叫作布袋坝。从此,高镇村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旱灾或水灾,确保了庄稼收成。

3、《明史》记载

周凤岐,永康人。万历末年进士。历工部郎中,掌节慎库,忤奄人,落职归。崇祯初,起故宫,进四川副使。苗人争界,为立碑画疆以定之。改右参政,分守澧州。贼来犯,援军败没,城遂陷。贼帅亲解其缚,说以降,怒骂而死。

4、相关官职

监军:

监督军队的官员。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

都御史:

都御史为御史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上一篇:马远

下一篇:沃罗涅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