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镇黄岭西村
岭西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具有500年的建村历史。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黄岭西幽静自然、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诸多的文物古迹和传说故事。
1、简介
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黄岭西幽静自然、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诸多的文物古迹和传说故事,发展利用空间非常广阔,现已开发以回归记忆、体验民俗生活为内容的古山村旅游项目。
2、旅游形式
地质文化游
黄岭西村落四面环绕青山,自然幽静,村落周围有“一亩十三堰”的梯田和“九龙朝一凤”的风水以及空山、燕窝石塘等地质奇观。
空山是一座地壳剧烈活动造就的一座石质山体,顶部平平,但又有很多不规则裂缝。裂缝上小下大,故称空山,上部狭窄可夹住一头牛或骡、马而不至坠落到底,下部较宽可供牺牲驮穿行,各裂缝相通,入内如进迷宫,抬头仰望,天如一线,多条一线天构成一面“天网”。
黄岭西村煤炭资源丰富,采煤历史悠久,煤矿关闭后,拟建煤炭开采遗址馆,展示煤矿文化,再现采煤劳动场景。
村落文化游
黄岭西村由于地处偏僻,房屋错落有致,百年没有大的人为破坏,植被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民居建于沟涧两侧,与古桥相连。村内街巷由大小不等的山石铺就,沿石路一览村中小桥流水,古朴的村貌。现有古民居院落108处,除一处被日本鬼子烧毁外,均保存完好。黄岭西村是大片相连的灰瓦屋顶的三合院、四合院,院内外保存有影壁墙、翅尾脊、精美的砖雕、石雕、石鼓、石礅,构成了一幅幅山村民居图画。充分显示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民俗文化游
黄岭西村地处斋堂一隅,民风淳朴,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很多,现还保留着《山梆子》、《蹦蹦戏》等戏种,目前村中有传人王希礼、曹殿平、刘志兰、宋良芹、大亮等人,剧目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建展馆,展示民俗文化资源。一是在黄岭西村发现了较多的古化石,且有专人开始挖掘、收集,建古化石家庭展馆,展示化石文化。二是黄岭西村村民保存了大量的旧式传统生产工具,如锨、镐、锄、钯以及犁杖、种什、碌碡、磙子、砘子、荆耙等田间作业工具;荆编筐、篓、车马挽具等运输工具;筛子、笸箩、簸箕、木杈、联夹等场上用农具;石碾、石磨、石臼等粮食加工农具,应有尽有,展示生产农具文化。三是生活物品极丰富,展示生活物品文化。充分利用黄岭西村古井、碾房,再现百年生活场景。
宗教文化游。黄岭西有五道庙、九龙庙、山神庙、龙王庙等寺庙,均已废毁。清泰寺,又名柏峪寺,该寺庙位于村西北山中,建筑完整,小有规模,寺庙坐北朝南,山门南开。寺庙面阔9.9米,进深6.7米,硬山调大脊,前带廊,两侧有耳房。菩萨庙在西涧路南,为供奉菩萨和龙王的两座庙宇组成,现仅存三间殿堂的遗址。
灵泉庵,位于黄岭西村北隅,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修,正殿三间,面阔9米,进深6米,硬山大脊,六檩五架梁。现保存殿堂,坐东朝西,背靠山,面朝大街,为一进三合院,圈门题有门额“令堂庵”。据村民讲,此庵原供奉女像三尊,疑似观音。
商旅文化游
黄岭西古道过去曾驿马銮玲、来往胜驮不断,运送煤炭、山货到外埠,进行内外文化交流,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岭西村地处西山腹地,共有四条古道,向东通往门头沟至北京;向南经通州峪越岭至房山,经百花山至显光寺;向西可至清水、柏峪而连接西古道去黄草梁,到怀来直通大漠;向北走牛战到沿河城。
军事文化游
黄岭西村是抗战模范村,仅1940年一次就有36人参加子弟兵,“母亲叫儿子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组成了青史留名的“黄岭西排”,充分体现了平西抗日革命精神。先后有15人牺牲在抗日前线,3人牺牲在解放战争战场,为民族的解放、*的建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黄岭西村还将建馆展示英雄的黄岭西排及黄岭西排的个人档案和历史资料。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包装了“红歌唱响黄岭西”旅游剧。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将黄岭西变成具有教育、休憩、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将单一的旅游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更融入了体验的理念,与游客建立起互动关系,化“分享”为“体验”。看时代更替的标语牌,穿绿军装带红袖章,再吃一口、喝两口、唱几句。
生态文化游。黄岭西在发展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不断地将第一产为业与第三产业融合。黄岭西村发展了设施农业,建立了150亩葡萄采摘园、300亩花椒采摘园为主的农业主题公园,同时还将栽培山野菜、杂粮等农产品。紧紧抓住“减压”这个关键点,打造出了一条完美的农村生态观光游线路。乐在亲手采摘,亲口品尝,亲近自然。
黄岭西村有古村老宅的魅力、开门见山的梯田、华北罕见的古树、满山古柏的生态环境、小桥流水的整齐街巷、巧妙求是的建筑风格、瓜果飘香的农田建设、幽谷青山的“明清古道”、百年记忆的传说故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旅游画卷。
3、八大看点
一是山村民居
石块铺就1000米曲径,两旁耸立山村民居。墙壁随地势里出外进,巧用空间。山墙上的太极图、邻街面的板大门、对门口的影壁墙、翘起的房脊、联脊的砖雕、高低错落的宅院、歪斜透出的门窗,以及三合、四合、套院等,构成了一幅幅山村民居图,名副其实地步移景换。
二是木兰树王
黄岭西上涧向阳北坡上生长着一株巨大的栾树(俗称木兰子树、灯笼树,木兰子树为无患子科栾树属栾树,嫩树芽即木兰芽,是著名的山野菜之一),高近20米,树干径约0.7米,根部露出地面,围茎约有2米,北京市二级古树。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在华北地区见到的最大的栾树,堪称“木兰子之王”。该树周围皆有民房建筑,其东面是斋堂贾氏墓地,该树与贾氏墓地相关,“木兰子”取其谐音为“没(当地人读mú)懒子”,意思是企盼后代儿孙没有懒人,都是勤勉之辈。枝繁叶茂的树冠,由青变黄的树挂,黑珍珠般的木兰子项链,勤俭持家无一懒子的谐音树名令人神往。
三是北庵石雕
村内北涧尽头,有灵泉庵,位于村北,俗称“北庵”。山门、大殿、配殿厢房皆有。尤为巧妙的是将寺庙建筑与民居手法融为一体:地块小,没有天王殿,将护法金刚刻于山门的门腿条石上;大殿戗沿砖是普通民宅的“鹤鹿同春”砖雕;下部墙腿石上的横石雕以“福到眼前”;腿石则雕着佛教的宝相花。是佛教文化与山村建筑的巧妙融合。
四是山字梯田
黄岭西村地无大块,环顾四周,层层梯田。“一亩十三堰,地块组成山。越往上越小,数数数不全。拿起草帽走,帽下是一堰。”村内几百亩地皆由众多13堰组成。如此梯田,斋堂少有,京郊难寻。真可谓“关窗掩此景,开门见春田。”
五是漫山古柏
沿黄岭西北进柏峪涧,有柏峪寺;北行则是柏峪、柏峪台诸村,村名地名皆由漫山古柏而得。村民俗称的柏峪寺(庙称清泰寺),其旁一搂粗的柏树比比皆是,自然生长,而半坡上的树群似是人工造就。据说,这还是经过明代修筑宫殿和清代伐柏碾香之后留下的古柏群落。一睹漫山古柏,定会终生难忘。
六是花椒飘香
人怕上万,树怕成片。黄岭西村不论是院中、道旁、山上、田间,处处有花椒。花椒树耐旱易活;花椒之果,亦食亦药。采摘时节,人未进村,先闻飘香。青椒泡菜,红椒调味,乐在亲手制作、亲手采摘。
七是“画眉石”窑
《宛署杂记》所载“画眉石”,为金代宫女描眉之品。“黑色而性不坚,磨之如墨,拾之染指。”就是黄岭西等处所产的“青煤”,百姓俗称“青灰”。“青灰”含油,旧时用来画眉、刷墙、刷瓦,不仅使青堂瓦舍古朴典雅,而且渗进裂缝,保持房子不漏雨水。1985年,*任总书记时,十分关心各地的发展,看了《宛署杂记》这一段,立即由市委转给门头沟区委一个纸条,查找画眉石,成为一段佳话。如今虽不再用来画眉,观其窑,睹其物,亦为快事。
八是写生画苑
综合上述诸多看点,加上南面的“连山佛”、3条“明清古道”、“灵泉圣水”等古老的传说,这里便成为了影视基地、写生画苑。
4、传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些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种上两棵槐树,看见它就能想起洪洞县著名的古槐,就能时刻想起家乡。当地流传“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树蒯一蒯”的说法,指的是槐树象征健康长寿。
5、历史
黄岭西村具有500年的建村历史。黄岭西一村三涧,现有138户、370人,村落面积6万平方米,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2000年贯彻国务院关闭乡镇小煤矿精神,黄岭西村关闭了村里所有煤矿。紧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与民俗旅游村柏峪村、双石头村同属斋堂西北沟旅游带,六村一望之隔。斋堂镇*重组爨柏线六村资源,-式发展沟峪特色经济的旅游大环境已初步形成。黄岭西作为爨柏线的组成部分,立足实际,率先发展,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发展生活体验游。
6、经济发展
黄岭西村抓住发展沟峪经济的重组契机,紧紧把握旅游发展趋势,突出独具特色的地质、村落、民俗、宗教、商旅、军事文化,打造高品位的生活体验游,发展涵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创意产业、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经济。
7、小贴士
门票:35元/人;学生证18元/人;老年证18元/人;记者证、导游证、离休证、残疾人证、现役军人证免票
自驾线路:109国道门头沟双峪环岛-灵山-斋堂镇-爨柏景区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苹果园站换929路支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