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戏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hú)。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中文名:参军戏
类型:戏曲形式
演法: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
出处:《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
1、基本概况
参军戏俑
吴晓铃《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由古代“参军戏”发展、衍变出来的相声,是中国讽刺文学的一种,它是具有优良传统、悠久历史的喜剧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董每戡《说“丑”·相声》”:发展完成为戏剧,“参军戏”的固有成份没有灭没,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变名而存在于戏剧中。“参军戏”还另行单独存在,及今仍保留其遗迹,那便是杂耍类的相声。
这臆断,自然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由它的形式和内容上来看,不无百分之九十的相近似。持类似看法的学者还有杨荫深、黄芝冈、林庚等。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见解,任半塘《唐戏弄》指出:“综合三端:言辞之斫拨,行动之扑击,题材之愚痴,遂使近人联想今日之滑稽相声,系由唐宋‘参军戏’中来,并不免进一步作回顾:由今伎之情形,以逆定古伎,认为欲求唐宋‘参军戏’者,不妨于今日之滑稽相声内求之,则去事实太远矣!”唐“参军戏”与相声近似乃至酷似属于客观存在,在这方面,不同论者之间并无分歧,而分歧在于”说法”和”现身”方面。任半塘《唐戏弄》指出:“实则唐宋‘参军戏’之滑稽,寓于表演故事之中,终是戏剧,并非说话或讲唱。击清代滑稽相声,即使有表演,甚至小小涂面,终是说话而已,且无故事,并非戏剧。”其实,这里有个误解。探讨“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决不是在“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画等号,换句话说,“参军戏”就是相声。果真如此,那就不是渊源关系,而是合二而一了。艺术史上,戏剧和说唱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是并不罕见的现象。“参军戏”也是如此,尽管以“现身”为主,有着更多的戏剧成份,但,并不排斥它蕴含着某些相声因素,对后世相声艺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具体说来,上一节归纳的“参军戏”的特点都在后世相声中有鲜明的体现,在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中有阐明,可参照。“参军戏”的具体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从式,另是对立式。两者比较,何其相似乃尔,反映了“参军戏”也与相声艺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一书中已作详尽的论证。
2、历史沿革
唐代除了歌舞戏的铺衍,还有参军戏的兴起,它是在俳优表演的优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军戏名称来自一名犯官。因他原是个参军,故曰参军戏。在实际演出中,参军一词已失去了官职的含义,而衍化为就角色名称,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两个演员相互问答,以滑稽讽刺为主,在科
白、动作之外还加进了歌唱及管弦伴奏。其中一个叫参军,即那被讽刺的对象,比较愚笨迟钝;戏弄参军的叫苍鹘,比较伶俐机敏。参军、苍鹘都是扮演戏中人物的角色名称,实际上已构成“行当”。中国戏曲有角色行当之分,就是从参军戏开始的。不少戏剧史家不无根据地指出:“参军”这个角色,就相当于后世戏曲中的净角、“苍鹘”的角色,即相当于丑角。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骄儿》一诗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之句,足见晚唐时期连做游戏的孩子也懂得如何按既定的行当,来摹仿参军戏了。
参军戏与歌舞戏的亲和关系,加速了二者间的渗透,为即将形成的中国戏曲预示了一种将歌舞、科白、表演融为一体的基本格局。
3、发展过程
参军戏的肇始,或谓在东汉和帝时,或谓在后赵石勒时,两说虽各有所本,其间人物情节却互有相近是处。论者对之尚有争执,未衷一是,但其起源较早,则是大抵可以肯定的。傀儡戏或谓始自汉初,或谓起自汉末。汉初之说实近于想象,殊难置信。说是起于汉末,也是相当早的。猴戏至迟梁时已经有了。梁时散乐中有《猕猴幢伎》,当是以猴作戏。唐时更有《缘竿伎》,又有《猕猴缘竿伎》,作史者未审何者为梁时所传,可能是一事而两有其名。
参军
唐代不仅流行如上所说的三种戏,而且也已经有了从事“说话”的人。说话就是讲故事,是一种说唱的艺术。唐代元稹曾说过:“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末毕词也”(《全唐诗》卷405,《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注》)。说话亦如影戏一样,也有话本。敦煌卷子写本有唐代的说话话本《*山远公话》,就是例证。
到了宋代,说话屡益普遍起来,开封的京瓦伎艺中就有讲史、小说、说三分、五代史的(《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其实说三分和五代史都应属于讲史,既然特立名目,可能所讲的更为细致,南宋临安众伎中有很多专从事说话的。耐得翁在所撰的《都城纪胜》中记载着:说话有四家,其一为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银字儿应是所说小说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银字儿?银字是用银刻在管乐器上字迹或符号,用以表示音色的高低,这在唐时也已经有了,唐人诗中多有咏及银字的,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说:“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更奇”(《全唐诗》卷523),即其一例。讲小说而称为银字儿,则说中有唱,致少是以银字助定其说话的高调。近来说书的人辄手持木板或金属板,且说且敲,声调铿锵,相得益彰,应是唐宋时遗留下来的旧规,《都城纪胜》所说的其余说话诸家为“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捧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益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这里所说的不只四家,但都应属于说话的一类,前面说过说话的人皆有话本。这是少不了的,可能愈说愈多,话本也就更为精彩。据说后来的《水浒传》及《三国演义》可能都采用相应话本作其素材的一部分才撰写成书,单就说话这一行道来说,就一直传下来,现在不仅古都中皆有说书的人,就是古都以外的城市也皆有之,其中还往往有名家,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4、艺术特点
参军戏是由“滑稽”发展而成,滑稽戏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中国的滑稽并非产生于上世纪初,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
“滑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辟出《滑稽列传》专章,为滑稽艺人立传了。《史记》中记载的滑稽艺人称为“俳优”,是统治者的玩物,他们以逗笑君王、为他们排遣无聊为己任。但作为玩物,只要能搞笑,他们有时可以说一些出格的话。
《关黄对刀》的情
《史记》记载的另一个“滑稽”可以说家喻户晓,那就是“河伯娶妇”的故事,也称为“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为官,当地三老勾结巫师敛财,借口河伯娶妇,令乡民每年交钱,还要挑选女童扔进河里,否则要遭水灾。西门豹上任后亲抵河上,对巫妪说,你选的女孩不好,烦向河伯通报,宽限我们几日,以便选更好的献上,然后使卒吏把巫妪扔进河里,过了会说,怎么这么久没有动静,令其女弟子再去通报,凡投三人。过不久又云:女弟子办事不力,请三老亲去,吓得三老屁滚尿流。这其实是一段滑稽故事,与滑稽戏中的“以牙还牙”套子如出一辙。
唐代的“参军戏”就是在俳优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人高彦休所著《唐阙史》中有一则利用同音字引起笑场的参军戏,题为《三教论衡》,大意如下: 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问者益所。
推荐阅读